遲新麗 李曉秋
【摘要】目的:探討“共情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近兩年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0例,分別給予兩組患者共情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管理,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變化。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均出現(xiàn)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出現(xiàn)明顯增加(P<0.05),觀察組各項評分增加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結論: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采用共情護理可以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關鍵詞】共情護理;抑郁癥;焦慮;抑郁;生活質量
2017年4月份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發(fā)布我國大規(guī)模精神障礙疾病的流行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為2.1%,且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成為發(fā)病主要人群,帶來沉重的家庭與經(jīng)濟負擔。以往臨床治療抑郁癥多是在密閉式病房內,導致患者脫離社會環(huán)境,情感無法正常宣泄,回歸社會受到嚴重障礙[1]?!肮睬樽o理”能夠使護理人員傾聽患者,感受其內心真實想法,更加準確的對患者進行引導,為探討其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我院近兩年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均接受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類藥物治療,無精神藥物治療史,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6.37±5.22)歲;參考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5.98±5.6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7分;(2)滿足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關于心境障礙性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3)抑郁、悲觀以及焦慮等負面情緒持續(xù)2周,且伴有以下癥狀中任意4項;精神力明顯減退,有不明原因的持續(xù)困乏感;生活無興趣,愉悅感在很大程度上喪失;自我評價低,甚至有自責、愧疚感;動作明顯遲緩,脾氣暴躁難控制,焦躁不安;失眠增加;思維靈敏度低;反復性有自殺想法或行為;性欲減退;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2]。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器質性病變;酒精依賴或藥物濫用者;存在明顯交流障礙或者精神障礙。
1.3 方法
參考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法,主要包括生活護理、用藥護理等,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共情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護理準備。首先組織精神科醫(y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價,使醫(yī)護人員做到心中有數(shù),參考編寫《抑郁癥患者共情護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手冊》,將手冊分發(fā)給每位護理人員;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共情護理理論、認知、人性關懷以及溝通理論等知識,所有人員均參與考核,考核主要內容為護士照顧患者能力、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情況、感知患者情緒變化的能力等。(2)具體實施。積極傾聽患者傾訴,抑郁癥患者多有自閉、寡言、焦躁等負性情緒的表現(xiàn),因此醫(yī)護人員要積極引導患者表達、宣泄自身情感以及內心感受,在患者訴說對生活、病情的感受時醫(yī)護人員盡量不打斷,不判定患者的價值,可以點頭、眼神注視或者“嗯、是的”等肯定語氣來鼓勵患者,全面詳細的感受患者情緒變化;歸納總結患者心理狀況,在與患者交流時,醫(yī)護人員要善于引導,做到患者病情心中有數(shù),并給予其積極的暗示與引導,用語言或者肢體等鼓勵、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思考;醫(yī)護人員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患者及家屬的痛苦與不幸,在日常護理中注意患者感受,提高其生理及心理舒適度;善于整理,交流結束后對患者病情做一評估,綜合其信息與表現(xiàn)等內容,制定下一次交流方案及方向;信息反饋,醫(yī)護人員在傾聽完患者傾訴后,可用非語言或者語言的表達方法對患者信息進行反饋,引導患者自行思考問題,并適當?shù)倪M行糾正與引導。觀察患者語言表情、微小行為的變化等,以觀察患者是否覺得被理解,此次交流是否有效。 (3)家屬配合大部分抑郁癥患者會有被遺棄感,這種負面情緒會加重患者抑郁癥狀,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告知家屬定期看望患者,對于抑郁癥誘因盡量避免交談以減少對患者的刺激;為患者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關愛與期待,積極配合治療;將患者治療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家屬,可以使患者家屬配合觀察患者,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并給予健康宣教。
1.4 觀察指標[3]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心理狀態(tài)越差。采用QLQC3-30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各項目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19.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以t檢驗,以雙側α=0.05為檢驗標準。計數(shù)單位采用%表示,以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與參考組SAS評分分別為(73.28±2.66) 分、(72.67±3.02)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參考組SAS評分分別為(39.77±5.20)分、(51.21±6.02)分,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SAS評分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與參考組SDS評分分別為(65.59±4.44)分、(65.17±3.88)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參考組SAS評分分別為(35.17±6.38)分、(50.63±6.83)分,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SAS評分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QLQC3-30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3.21±10.03)分、(53.37±9.95)分、(59.02±11.12)分、(62.38±5.56)分、(55.19±7.27)分,參考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4.40±9.66)分、(53.26±10.20)分、(54.46±11.25) 分、(63.01±5.57)分、(56.37±7.68)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評分為(75.46±5.03)分、(74.44±6.21)分、(80.20±3.27) 分、(74.21±6.56)分、(85.73±6.03)分,與治療前比較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考組各項評分為(65.29±8.67) 分、(62.28±7.02) 分、(63.22±5.36) 分、(62.21±6.58) 分、(68.64±7.11)分,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人際關系疏遠、價值觀多元化等,社會發(fā)展對個體心理與生理的沖擊與刺激增加,抑郁癥患者明顯增多,且年輕人所占比例逐漸上升,因此加強抑郁癥治療及干預是勢在必行。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建立與發(fā)展,傳統(tǒng)抑郁癥治療方法逐漸改進并完善,共情護理模式應運而生。共情護理是實現(xiàn)與他人情緒、情感之間的感知、體驗與交流,有助于護士與患者之間搭建溝通平臺,更加準確、詳細的了解患者需求,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從而緩解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增強干預效果。本次研究對比顯示,觀察組采用共情護理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以及QLQC3-30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由此可見,通過“共情護理”可以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給予患者正確引導,改善抑郁、焦慮癥狀?!肮睬椤笔亲o士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其實際能力,因此醫(y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的能力,以更好的深入患者內心進行引導干預。
總之,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采用共情護理模式可以緩解抑郁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其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許仁芳.綜合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0):102-103.
[2]胡笠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及護理嚴重抑郁癥患者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16):22-23.
[3]謝曉穎,蔣榮泉,凌迎春等.“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3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