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zhèn)初級中學,江蘇 如皋 226511)
縱觀物理學發(fā)展的長河,不難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概念的構建都是建立于某些科學情境之上,科學情境是孕育科學概念、規(guī)律的“溫床”。課堂是教師傳授科學知識的舞臺,也是學生接受新知的主陣地。物理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被眾多教研專家所認同,也越來越被一線的物理教師所重視[1]。筆者在平時教學中,十分注重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積極借助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創(chuàng)設情境,希望能緊扣學生的“心弦”,最大限度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F(xiàn)以筆者在一次評優(yōu)課活動中的教學設計為例,向廣大同行介紹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以拋磚引玉。
筆者所執(zhí)教的課題是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上冊“3.1 物體的色彩 顏色”,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利用PPT課件進行教學,或插入幾幅相關的配圖,或播放幾個實驗模擬動畫、視頻,整個課堂看起來有聲有色,動靜相輔,學生也走馬觀花般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但課后仔細品味,不難發(fā)現(xiàn):課程理念中所要求的實驗特色失去了蹤跡!因此,要想重找回物理課堂的本真,必須重新回歸實驗情境教學,想方設法利用身邊物品創(chuàng)造條件加以實現(xiàn),以達到助力物理課堂有效教學之目的。為了能夠“吸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利用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加豐富的方式和手段向學生展示教學內(nèi)容,可使原本平淡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教學“活”起來[2],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成為自主的知識建構者,積極主動去獲取科學知識。
圖1
記得活動那天為陰雨天氣,室外的光線強度無法滿足實驗的需要,但是開展一些光學小實驗活動卻又是非常必要的,光源成了教學活動的必備條件。后來,在本校同事的幫助下,筆者借助軟件制作出了實驗所需的光源,解決了這一難題。首先,打開PowerPoint,先新建一張幻燈片并把它的背景顏色設為黑色,再在該幻燈片上插入一條白色線條且將其調(diào)至合適的寬度(如圖1)。然后將帶有該課件的電腦連接到一臺投影儀上,并調(diào)試好投影儀到銀幕的間距,使白色光帶最亮。
利用上述光源配合三棱鏡可以進行光的色散實驗,先讓投影機發(fā)出的白色光帶斜射入三棱鏡的側面,將三棱鏡調(diào)至合適角度,在白色銀幕上會出現(xiàn)彩色光譜。
圖2
同理,還可以進行色光的混合實驗,如圖2所示,先將PPT中的幻燈片背景設為黑色,再在幻燈片上插入圓形圖形,將圓圈內(nèi)分別填充紅、綠、藍三種顏色。然后將電腦連接到另一臺投影儀上,開啟投影儀電源,分別發(fā)射出三種單色光束,即三種顏色的光源制作完畢。若用兩臺投影儀相互配合,將三種不同色光投到白色幕布上,即可實現(xiàn)三種不同色光的混合。實驗現(xiàn)象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nèi)化。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物體的顏色”教學。先將教材中的“觀察彩色圖片”中鸚鵡圖片截圖,利用彩色打印機將圖片打印成彩色圖片,將其固定在黑板上。再利用前面所制成的紅、綠、藍三種色光光源,將發(fā)射出的三種單色光束分別照射在鸚鵡圖片上,引導學生觀察鸚鵡身上不用部位的顏色是否發(fā)生變化,總結歸納出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幫助其理解物體顏色的相關知識。
一些物理概念、規(guī)律對初中生來講是十分抽象的,有時還會受到生活中錯誤前概念的影響。因此,在相關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個與生活貼近的教學情境十分必要。筆者在組織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做一個小游戲——吹肥皂泡,觀察并思考無色透明的肥皂泡在白光的照射下為何會變成五顏六色的?在他們充滿好奇之時為新課的教學作好鋪墊、埋下伏筆。
在進行光的色散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利用能發(fā)白光的小手電、多棱角的水晶玻璃球(水晶燈的基本掛件)等物品自主設計方案,探究白光是由哪幾種單色光混合而成?在活動中,要繼續(xù)引導學生探討它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體驗牛頓發(fā)現(xiàn)光的色散現(xiàn)象的過程,沿著物理前輩的足跡揭開白光色散的神秘面紗。
在進行“色光的混合”教學時,學生很容易自主完成觀察白光通過有色玻璃紙的實驗,并能夠總結歸納出透明物體(玻璃紙)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顏色所決定的。然而,教材為了凸顯STS理念,特意安排了學生自學材料——照相機的濾色鏡,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透明物體可以濾掉與其相同顏色色光的原理。但經(jīng)過濾色鏡處理后的照片到底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只能憑空想象,缺乏直觀的、形象的感知。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借助手機(或筆記本電腦)自帶的攝像功能,指導學生對教室內(nèi)景物進行拍照,他們在攝像頭前面分別放置紅、綠、藍等顏色的透明玻璃紙進行拍照,將拍攝的照片通過投影設備向全班同學展示,分析比較加透明玻璃紙前后照片色彩的變化。讓學生在真實感知中了解照相機濾色鏡的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jié)最后部分為“生活·物理·社會”欄目——光具有能量,通過五幅圖片,即哈勃空間望遠鏡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反射式太陽能發(fā)電站、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汽車等,向學生們傳遞一個信息——太陽光具有能量,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電能、化學能、內(nèi)能等。學生對于太陽能熱水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利用太陽能發(fā)電原理卻是陌生的。為此,筆者利用網(wǎng)購的太陽能電池板、發(fā)光二極管等,自制了一個簡易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在課堂教學中,將其放在太陽光下,閉合開關后,二極管發(fā)光,放在背光處,二極管停止發(fā)光。通過這個簡易實驗裝置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
綜上所述,情境創(chuàng)設的途徑有很多,為使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夠助力于物理課堂教學,它必須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這樣才能促進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胡世龍.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 助力物理課堂教學[J].中學物理,2016,(11):31-32.
[2] 劉禮聯(lián).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探究[J].湖南中學物理,2009,(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