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菊
摘 要:采用實驗法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聾啞兒童進行“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干預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欠佳,普遍存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癥狀;體育活動促進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對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效果更佳,其中對孤獨傾向和對人焦慮的作用非常顯著。多關愛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積極推廣“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將體育游戲作為促進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輔助手段。
關鍵詞:學校體育 體育游戲 特殊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8(c)-0204-02
Abstract: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estionnaires to study deaf-mute children with physical contact sports ga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deaf-mute children was generally unsatisfactory, and the symptoms of anxiety, loneliness and impulsive tendencies were generally present. Sports activities promote deaf-mut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physical contact" sports games have a better effect on promoting deaf-mut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mong them, the effects on loneliness and anxiety are very significant. Recommendations: To care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deaf children; To actively promote "physical contact" sports games; To use sports games a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ans to promote dea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chool sports; Sports games; Speci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2010年末中國有8502 萬殘疾人,其中3317萬為聾啞人,相比上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殘疾人總數(shù)增加了3338萬人[1]。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辦好特殊教育。聾啞兒童作為社會弱勢群體,除了自身生理缺陷外,往往還伴有其他功能的弱化以及心理上的問題。特殊體育教育本質是滿足特殊需要學生身體和心理上的矯治、康復保健和發(fā)展,促進社會適應[2]。體育游戲作為孩子探索生活、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對改善心理狀況、發(fā)展個性心理素質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研究以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切入點,依據(jù)其身心特點,提出“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能提高聾啞兒童的運動參與,促進心理健康,對促進聾啞兒童社會適應、推進特殊教育事業(y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問卷調查法
在實驗前、后向實驗對象發(fā)放心理健康調查問卷(MHT),含有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狀況、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八個分測驗共計100題,
1.2 實驗法
(1)五年級二班10名學生實施“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的干預實驗;一班1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常規(guī)上課。
(2)實施:16周實驗干預,每周3次課,每次課時長40min。
(3)測試指標:MHT測驗的總分即標準分≥65分時,該生心理狀況總體不佳,存在心理障礙;若測驗標準分<65分,該生情緒狀況總體上正常。
2 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前測試結果與分析
八個項目內容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均值分別相差0.30分、0.20分、1.10分、0.30分、0.30分、0.10分、0.30分、0.30分,P值均>0.05,說明兩組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屬于同一總體,符合實驗要求。20名受試者中有8名聾啞兒童的測試總分≥65分,其余12位的分值均在60分上下分布;受試者在分測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的癥狀較為突出,恐怖傾向問題較弱,說明特殊學校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總體偏差。聾啞兒童由于自身缺陷的影響,普遍產(chǎn)生自卑感,長時間與外界交流受到障礙,孤獨感較強烈,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2.2 對照組實驗前、后測試結果分析
對照組學生進行一個學期體育課后,多數(shù)心理健康癥狀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對人焦慮”、“身體傾向”和“沖動傾向”三個維度的P值分別為0.001、0.004和0.002,均<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因子在實驗前后均無顯著變化。常規(guī)的特殊學校體育課多以簡單的田徑項目和球類運動為主,體育課的內容和運動量受到限制,教學模式傳統(tǒng)、注重體質忽視心理健康的體育課逐漸消磨聾啞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發(fā)展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
2.3 實驗組實驗前、后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組在后測中“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的P值均<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自責傾向”、“身體狀況”和“沖動傾向”三個分測驗的P值均<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項目沒有顯著變化。聾啞學生作為社會弱勢群體,自身的聽力缺陷使之與外界交流受阻,孤獨感和自卑感無處不在?!吧眢w接觸類”體育游戲設計針對其身心特點和興趣喜好,有大集體的手拉手捕魚游戲、小團體數(shù)字抱團、反應速度考核的“人-槍-虎”游戲、配合游戲兩人三足游戲等,以集體或小組形式開展,聾啞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需要與組員或對手有四肢或軀干上的接觸或碰撞,通過身體接觸增進同學之間的熟悉程度,逐漸打破彼此的陌生感,提高交流協(xié)作能力,促進運動參與,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提高。
2.4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測試結果分析
無論是“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的實驗組還是特殊學生常規(guī)體育課的對照組,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體育鍛煉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可見體育運動對聾啞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改善作,其中各分測驗的改善程度排序為: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自責傾向>學習焦慮>癥狀焦慮>恐怖焦慮>過敏傾向。
毋庸置疑,好玩好動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特殊兒童也不例外。聾啞兒童的聽力障礙阻礙了與外界的交流,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尤其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癥狀上較為嚴重,而體育活動具有改善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別是“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對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效果更佳。呼吁國家和社會、學校和教師多關愛特殊兒童,關注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體育教師積極實施各種豐富有趣的體育游戲,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幫助學生找到自我價值,改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shù)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shù)[EB/OL].(2012-06-26)[2018-03-05].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2] 王軼喆.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標準構建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5):637-640.
[3] 林君薇.體育游戲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103-105,115.
[4] 韓流,李丹.團體體育游戲改善幼兒不安全依戀行為的個案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2):41-47.
[5] 王衛(wèi)軍,喬玉成.“身體接觸類”體育游戲對聽覺及語言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3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