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月紅
摘 要 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是高等院校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加以強化。當前我國理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視科學素質教育而輕視人文精神教育的傾向,在教學工作中突出強調科學素質培養(yǎng),沒有把人文精神教育擺在應有的重要位置。這種教育理念直接導致了一些大學畢業(yè)生的人格不完整,主要表現(xiàn)在極端個人主義、功利至上和道德底線缺失、是非不明等等。當前,亟需加強大學生人文主義教育,努力改善輕視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不良現(xiàn)狀。本文闡述了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以大學物理課堂為載體,在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素質的同時,兼顧德育和美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建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新途徑的一種嘗試。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德育 美育 物理教學
0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作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習總書記的講話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工作要求。
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高等院校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在教學工作中突出強調科學素質培養(yǎng),沒有把人文精神教育擺在應有的重要位置等。畢業(yè)生步入社會以后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體表現(xiàn)為極端個人主義、功利至上和道德底線缺失、是非不明等,嚴重的更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013年4月轟動一時的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投毒案,另人扼腕,發(fā)人深省。悲劇的上演和當下的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折射出當前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愛因斯坦曾經(jīng)在名篇《培育獨立思考的教育》中寫道:僅僅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是當前高等院校一項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任務,要努力開拓新形勢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學物理學中包含豐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通過挖掘組織這些素材,以大學物理課堂為載體,可以對學生道德品質和審美等方面進行教育,是建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新途徑的一種嘗試。本文從大學物理課堂中的德育和美育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大學物理教學的德育功能
德育為教育之首。在大學物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 要努力挖掘這些素材,貫穿融入大學物理課堂,充分發(fā)揮其德育功能。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形成期,憑借學科的魅力,以生動的事例感染、激勵學生,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完善學生的人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1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物理學是研究物體運動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一門自然科學,其研究對象保羅萬象,大到天體宇宙,小到原子分子,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在物理世界中處處存在著矛盾:如運動與靜止、作用與反作用、正電荷與負電荷等。而矛盾的雙方在事物中既對立又統(tǒng)一,如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在光電效應中,光表現(xiàn)為粒子性,在干涉和衍射中,光則表現(xiàn)為波動性。光的粒子性與波動性,在宏觀上是對立的,在微觀上又可以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光的波粒二象性充分揭示了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從辯證的角度講解物理規(guī)律的建立過程,潛移默化,使學生逐步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1.2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中國科學院楊叔子院士曾經(jīng)指出:大學生最主要的素質有二:一是要愛國,二是會創(chuàng)新。愛國是基礎,愛國是最重要的人格,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結合有關內容, 介紹我國物理學家所作的突出貢獻,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如在講授熱力學中的麥克斯韋速率分布時,詳細介紹我國物理學家葛正權在驗證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定律方面的貢獻。葛正權驗證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定律的成功,當時聞名歐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學者在外國人眼中的地位,對當時歐美中國留學生的影響和鼓舞是很大的。正如盧鶴紱教授1953年在復旦大學講授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定律時所講,他當年在美國求學期間,在圖書館中看到中國人葛正權的論文時感到萬分激動和自豪。事實上當每一個大學生在物理課堂上聽到或看到中國科學家的名字時,興奮、喜悅和自豪之情無不溢于言表。再比如在講解近代物理中康普頓效應時,同時要介紹我國科學家吳有訓所作的貢獻。吳有訓不僅證實了康普頓效應,而且還證明了X射線散射過程中射線的強度之比與散射體的原子序數(shù)有關,并首先發(fā)現(xiàn)了以 X 射線觀察電子分布的原理。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康普頓效應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物理學史上的經(jīng)典。通過這些生動鮮活的事例、鼓舞人心的消息,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國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1.3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品質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又要有出眾的個人才能,還應當具有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物理學中許多重大成果的取得并非是個別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眾多科學家精誠合作、集體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原子核之父的物理學家盧瑟福,不僅在科學上頗有建樹,在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至理名言“科學家不是依賴于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英國大文豪蕭伯納也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睂W識和見解需要互相啟發(fā),問題和疑難有待共同探討。在討論中,一個人的獨創(chuàng)見解可能打開很多人的眼界,某人走過的彎路又可能成為他人的借鑒。卡文迪許實驗室每天下午茶時的漫談就為這種切磋交流、啟發(fā)創(chuàng)意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在盧瑟福擔任卡文迪什實驗室主任期間,他把這個研究集體組織得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到處充滿著團結、合作、民主的氣氛,讓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性格、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學者在這個大家庭里共同生活、共同研究、相互切磋。正是這種民主團結協(xié)作,使得卡文迪什實驗室人才云集,碩果累累,先后培養(yǎng)出了十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運用這類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團體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學生善于與人相處、交流、合作,樂于幫助他人。
2大學物理教學的美育功能
著名雕塑家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fā)現(xiàn)。”物理學作為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內涵。如:美妙莊嚴的牛頓力學體系,如詩如畫的麥克斯韋電磁方程,優(yōu)美典雅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等。這些理論充分顯示了自然規(guī)律的統(tǒng)一、簡潔、和諧之美,給人以崇高的美感。在物理實驗中也到處閃耀著美的光輝,從伽利略斜面實驗、赫茲電磁波的實驗到邁克耳遜-莫雷的以太漂移實驗等,這些實驗設計思想之精巧、實驗技術之精湛,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19 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集前人之大成建立的麥克斯韋方程,如詩如歌,給人以美的享受 。它不僅把電學和磁學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了,并且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赫茲首先在實驗室中證實了電磁波。赫茲的電磁波的驗證實驗分明就是為這首詩歌譜寫了華美樂譜。在講授牛頓第二定律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時,不僅要突出它們的物理意義,而且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領悟其深含的意蘊,使學生面對一個個簡潔優(yōu)美的物理方程,就如面對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那樣,去盡情欣賞領略其中的美妙。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和體會物理學中的科學美,既能使學生充分領略到物理學的魅力,從中獲得美的體驗,還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物理學發(fā)展到 20 世紀,物理學家們對這種和諧美的追求更為執(zhí)著。在自然應該是和諧與統(tǒng)一的思想指導下,法國一名年青的哲學史博士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將實物粒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了,著名的德布羅意公式更是具有永恒的和諧之美。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和諧美積極追求者, 他不僅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提出了相對性原理,建立了相對論,而且還致力于研究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tǒng)一理論。隨著物理學發(fā)展到極致,將最終得到一個大一統(tǒng)理論,就可以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和相互作用囊括進來,設想一下,這將是一種可等的震撼之美呀。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美與物理學》一文中曾經(jīng)談到“物理有大美”。在物理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通過這些美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3結語
綜合素質教育是高校一項非常重要而長期的任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加以強化。本文探索了一種高校綜合素質教育的新方法,以大學物理課堂為載體,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素材,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德育和美育,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營造一種從課堂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大環(huán)境,定會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既具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 陳建新.試論大學物理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洛陽大學學報,2001,16(04):60-63.
[2] 李在玉.對高校教學中物理素質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3,20(03):98-100.
[3] 李敏秀.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之我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02):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