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庭鑾
摘要: 對一些中考典型題分析其命題的特點,針對強化化學教學銜接的問題設計提出了4點建議: 利用范例進行問題設計;利用總結規(guī)律設計問題;利用猜想解釋設計問題;利用評價反思設計問題。籍此引導學生向高階思維發(fā)展。
關鍵詞: 教學銜接; 范例模仿; 規(guī)律總結; 猜想解釋; 問題設計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4-0087-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教學銜接是為了促進初、高中知識的有機銜接與滲透而提出的,要求學生在新的情境中學會分析與解決問題,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及創(chuàng)造性。初、高中的很多知識具有關聯性,在教學中應善于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研究學生相關知識的銜接點,設計好進階的系列問題[1],使學生思考有抓手,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現通過中考試題分析,從中分析出問題呈現的特點,以便在實際教學中借鑒,更有效地指導化學教學銜接。
1 利用范例進行問題設計強化教學銜接
例1 (宜賓市中考題)在化學反應中,凡是元素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配平這類化學方程式往
往采用“化合價升降法”更方便快捷,即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
例如: Al+ MnO2 Al2O3+ Mn,具體配平步驟如下:
① “標變價”: 找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并標出改變前后的化合價。
A0l+ M+4nO2 Al+32O3+ M0n
② “列變化”: 列出改變的價態(tài)數。
A0l→Al+3升高3價 M+4n→M
0n降低4價
③ “找倍數”: 找出化合價升、降的最小公倍數3×4=12,從而確定Al、 MnO2的系數。
4Al+3MnO2 Al2O3+ Mn
④ “配系數”: 再用觀察法
,配平其他系數。
4Al+3MnO22Al2O3+3Mn
根據以上信息,結合已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HNO3中N元素的化合價為 價,NO2中N元素的化合價為 價。
(2) 請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系數寫在方框里,所有系數必須填寫):
C+ HNO3(濃) CO2↑+ NO2↑+ H2O
這類試題的特點就是運用范例讓學生通過模仿解決問題,通過此類試題的分析可發(fā)現要強化教學銜接可在平時化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將銜接的知識以范例的形式呈現,具體到設計的形式上,以可操作的步驟呈現,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步驟中學會模仿,遷移已有知識解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能力的轉變。
利用范例進行問題設計教學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獲取程序化知識的途徑。在進行范例銜接教學時,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的問題知識點應是帶有“程序化”特點的,一般為離子方程式、原電池電極反應式書寫等;(2)范例最好以步驟的形式出現,每1個步驟應有一定的文字說明,幫助學生理解,范例呈現的形式要簡明、易懂;(3)問題的形式與范例大致相同,通過模仿、類比等手段能完成解答。
結合復分解反應規(guī)律教學,初中學生更多地是從宏觀角度認識反應的規(guī)律,透過宏觀從離子反應的角度認識復分解反應會使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如何滲透離子反應的相關知識?教學時不妨利用范例進行問題設計,以問題引領學生在模仿、類比中解決問題,獲得對相關知識點的感悟?,F以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說明為例。具體設計如下:
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可按如下步驟完成:
① 寫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宏觀認識化學反應)
② 將物質拆分成離子形式(水、沉淀、氣體保留化學式,不寫成離子形式):
Na++OH-+H++Cl-Na++Cl-+H2O
③ 將等式兩邊中所含有的相同離子消去,留下不能消去的微粒,得到離子方程式:
OH-+H+H2O
問題: 根據以上范例,試著書寫氫氧化鉀與稀硫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通過此例的問題設計與解答,讓學生從2個層面認識化學反應,宏觀上表現為酸與堿反應生成鹽與水的反應,而從微觀上表現為OH-與H+反應生成H2O的過程,達到初步實現相關知識的銜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 利用總結規(guī)律設計問題強化教學銜接
例2 (泰州市中考題)某課外興趣小組,確立了“酸堿中和生成的正鹽溶液的性質”作為研究課題,在研究中他們發(fā)現,正鹽雖然不能電離出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但是其溶液卻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為什么呢?鹽溶液的酸堿性與什么有關呢?由“組成、結構決定物質性質”的觀點出發(fā),他們又進一步從組成特征上去找原因,發(fā)現正鹽溶液的酸堿性與對應的酸和堿的強弱有關。他們將實驗結果統(tǒng)計如下:
(1) 請你根據上表歸納出正鹽溶液的酸堿性與對應酸、堿的強弱之間的關系:
;
;
。
(2) 根據他們的發(fā)現,請你判斷硝酸鈉、硝酸鐵、硫酸銅、氯化鉀、磷酸鈉、碳酸鉀六種溶液的酸堿性,其中溶液呈酸性的是 、呈堿性的是 、呈中性的是 。
這類試題的特點是提供一定的實例,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尋找規(guī)律從而解答問題。同樣,這類試題旨在引導教師善于從具體事例中學會歸納、總結,形成規(guī)律性的知識,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思維方法與手段,如分類研究、分析與歸納、抽象與概括、演繹與推理等,以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2],促進他們知識的有機銜接以及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