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分則體系的構建基礎應該是以公民的人權作為犯罪類型細分的重要標準。而本文的研究核心就是嘗試構建基于上述標準的一種刑法分則體系,并對其中涉及到的諸多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研究。
關鍵詞:刑法分則體系;建構;質疑
刑法分則屬于一種規(guī)范性體系,主要涉及到的內(nèi)容是規(guī)范有關的犯罪和法定刑。完善的刑法分則體系能夠對犯罪進行更加科學的細分,從而讓快速的搜索相關的犯罪變成了可能,因為基于這體系可有效提升犯罪分類的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這樣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相關的司法人員就能夠基于相關類型的犯罪而快速的獲取相應的危害程度,進而提升量刑的精準度。此外,這個分則體系在構建時必須要基于相應的標準和規(guī)范,同時還要在合法程序的前提下進行科學排列,刑法的價值可以從中得到體現(xiàn)。
1 刑法分則體系的理解分析
白建軍教授在對刑法分則進行研究時,提出這種研究可以細分成兩個類別,其一,擺脫具體案件的束縛,基于法律條文內(nèi)容與其自身的關系進行研究,比如個罪的抽象、細化罪名、配刑解釋等都屬于此類研究。其二,針對具體規(guī)范的適用性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有關犯罪的解釋和定罪的規(guī)則方式等。定罪實際上就是在某個案件中,相應的行為是否和有關的刑法內(nèi)容具有匹配性,基于這個匹配的判定就是所謂的定罪。目前這兩種類型的分則體系的研究很多學者以及法務實踐者都進行了研究。其中法務實踐者更多側重第二類的研究。不過總的來說,這兩類都隸屬于有關刑法的研究,也就是基于規(guī)范方面的研究。教授陳興良對此還進行了一定的拓展,除了上述的研究模式之外還需要基于刑法之上、刑法之外來對刑法進行研究,這樣就可以從更高的維度來研究刑法,進而提升研究的深度,并探究出刑法的立法基石。這些研究理論對于分則體系的研究顯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早先的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多位學者共同來研究,而目前大多開始進行獨立研究,及時從教材層面,對于刑法分則體系的研究也開始由之前的編著模式轉變成多人研究模式,再到獨立研究模式的轉變。而且從之前研究具有類似性開始逐漸形成不同學派,在某些觀點上開始出現(xiàn)爭論。很多研究專著甚至包括一些教材,在研究風格、觀點和案例的分析等諸多方面都開始呈現(xiàn)典型的學術個性。在一些教材上,其理論深度以及實踐水平都和一些研究專著比肩。正是因為諸多學術專家研究的深入,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的解釋也變得更加透徹,在針對相關案例以及針對每個犯罪的具體論述時,所應用的司法解釋和立法內(nèi)容也開始變得龐雜。
在進入21世紀之后,刑法分則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和1997年,我國刑法立法在技術和內(nèi)容以及修法模式上的顯著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而且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政體制度,文化發(fā)展、犯罪態(tài)勢等具有顯著的改變。在1997年國慶日頒布的新刑法正式實施,這也是我國刑法學研究的發(fā)端,同時也明確了近十幾年來刑法學的主要研究方向。該部刑法的實施,讓刑法學研究進入到深化期。尤其是法學諸多焦策,無論是從體系性還是內(nèi)容性都得到了完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得到了顯著增強,有關分則體系的研究水平也不斷提升。另外在新刑法出臺之后,還陸續(xù)發(fā)布了一部重要的單行法,另外還有九個刑法修正案。此外人大常委會還出臺了多達九個的立法解釋文件以及其他的相關司法解釋。這些都會為刑法的分則體系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內(nèi)容。目前國內(nèi)外形勢變化極快,我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關鍵階段,由此產(chǎn)生的矛盾和沖突開始顯現(xiàn),并由此帶來更多的犯罪問題,而這些必然會對刑法分則研究提出新的考驗。
在本文的研究中,在分則體系中,有關犯罪種類的細分,以及類罪和針對類罪下的個罪的權重確立進而構建相應的順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想要更加科學的排序除了社會危害程度以及同類客體等相關標準之外,還會包括基礎價值訴求方面的問題,對于立法而言,是要優(yōu)先保護個體價值還是要優(yōu)先保護國家價值,這就需要結合自由、公平、秩序以及安全等現(xiàn)代化的法律基本價值來進行分析,而立法者還需要對價值優(yōu)先度的選擇進行思考,從而提升立法的科學性。本文提到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在法治社會中,通過價值訴求來對相關的類罪、個罪進行排序才是相對科學的分則標準。
2 建構“可能式”刑法分則體系
結合陳忠林教授的理論,犯罪類型的細分標準可以是公民的基本人權。那么據(jù)此就可以對目前我國執(zhí)行的刑法分則體系所明確的十類犯罪進一步細分成兩類犯罪。以下就這兩類犯罪對其進行“可能式”刑法分則體系的重構。
第一類,侵犯公民基本人權的各類犯罪。這類犯罪可以被細分成下面幾個罪行。
(1)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罪。
(2)侵犯財產(chǎn)罪。
第二類,對公民人權存在的條件進行犯罪。這種犯罪類型又可以細化成下面幾種罪行。
(1)危害公共安全罪。
(2)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
(3)社會管理秩序妨害罪。
(4)瀆職罪(包括軍人瀆職罪)。
(5)貪污及賄賂罪。
(6)國家安全危害罪。
(7)國防利益危害罪。
3 就“可能式”刑法分則體系論所涉及的問題進行質疑分析
對于這種分則體系,正是因為存在著可能式這幾個詞,說明了這種理論體系強調的是一種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說,這種體系并沒有明確存在。因此在這里筆者就難以對此刑法分則體系進行全面的論述,而是對這種分則體系的構建涉及到的理論以及有關的問題進行分析。
陳忠林教授是構建這種可能式分則體系的重要專家,他認為,公民的基本人權應該作為刑法分則的重要標準。那么就可以基于這個標準對涉及到的基本人權的犯罪進行分類,也就可以分成一種侵害基本人權的犯罪,例如侵害了公民的生命、財產(chǎn)和健康等。另一種就是對基本人權所生存的的條件進行了侵犯,這主要包括的侵犯內(nèi)容有公共秩序、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秩序等。這種分則體系的理論基礎無疑是這位知名教授在人性觀的基礎上進行了具體實踐。陳忠林在研究中提出,每一個論點的提出都要需要基于人性觀,而最終的結論也要基于人性觀。從人的能力及其所在的社會關系和相應的意識自覺性為起始點,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立足的重要原點,也可以借此獲得打開社會科學的關鍵鑰匙,從而能將自身的思考真正實現(xiàn)一以貫之。陳忠林教授提出的這些觀點,對于其中的“一”,“原點”等內(nèi)涵都是表示的為人性觀,而這種人性觀就是構成人權觀的基礎。那么對于犯罪而言,就可以基于這個公民的基本人權來進行劃分,并由此構建分則體系的重要標準。不過基于這種人性觀作為理論基礎構建的這種可能式的分則體系,筆者認為還有些問題值得商榷。
第一,價值訴求問題的商榷。陳忠林教授所提出的可能式刑法分則體系的價值訴求核心就是為了對公民的基本人權進行保護。對于這個價值訴求而言,顯然具有正確性,筆者也給予支持。不過從基本人權以及對應的賴以生存的條件這兩個層面,往往容易產(chǎn)生混淆,這種先后關系將會難以理清,就好比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另外對于基本人權和賴以生存的條件的重要性也難以進行分析。這樣就很難明確這兩個關系的權重,從而不知道是將保護基本人權的內(nèi)容列為優(yōu)先,還是將其賴以生存的條件設置為優(yōu)先,抑或是將這兩者都設置成一致的權限。這些必然在司法實踐中產(chǎn)生難以取舍的問題。
第二,劃分標準的商榷。筆者對于基本人權這個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質疑,認為基本人權并不是一個自足概念,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例如基本人權的需要滿足的前提、基本的內(nèi)容和具體的實現(xiàn)模式等。如果從不同視角來分析,那么得到的結果就會存在著差異。在可能式的刑法分則體系中,是以基本人權作為劃分犯罪的重要標準。在具體的實踐中,是可以將侵害公民的財產(chǎn)、生命和健康等有關的犯罪列為一類,但是結合這個標準,卻很難對規(guī)范性刑法分則體系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一些犯罪類型進行相應的分類,這樣就需要涉及到另一個標準,也就是需要再從人權所賴以生存的條件來進行分類。此時這兩個標準顯然具有不一致性,而且利用這個標準,將規(guī)范性刑法分則體系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犯罪類型都歸類至此犯罪類型下,顯然也具有一定的“拉郎配”之感。
第三,類罪和其中個罪排序的商榷。對于排序這個問題可能部分學者認為,針對某類犯罪之下的諸多個罪并不一定需要將其進行排序,只要構建一個通用的標準,那么當類罪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個罪時,只需要將其羅列其中即可。這種觀點看來是從宏觀上進行了總結,但是卻忽略了刑法分則體系主要是一種科學的有機體,之所以要構建這個體系并不是為了讓相關的最新分類變得美觀,而是要將基于這個體系進行的分類能夠得到很好的司法實踐,并能夠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能夠幫助法官進行量刑定罪,這樣才能夠體現(xiàn)出法律的公平公正。那么這種可能式分則體系,采用這種基本人權作為價值訴求就很難對類罪中的個罪進行排序。因為在侵犯基本人權方面,很難高清哪個犯罪具有更高的權重,哪些犯罪的權重相對較低。對于基本人權賴以生存的條件的犯罪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很難知道哪個權重更高,哪個權重更低。另外是對于侵犯基本人權的犯罪更為嚴重,還是侵犯了基本人權賴以生存的條件更為嚴重。這樣就很難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順序排列。而且針對這個問題還會進一步延伸到罪狀、罪名以及法定刑之間的關系的協(xié)調問題,而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采用上述的基本人權作為價值訴求則很難實現(xiàn)。
第四,這種可能式刑法分則體系對于某些個罪的行為進行分類,因為某些個罪很難被界定成是作為侵犯了基本人權的犯罪,還是界定成基本人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侵犯到犯罪。
4 我國刑法分則未來研究趨勢分析
從未來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刑法分則研究將會更加突出挖潛和拓展范圍。具體可從下面幾點來進行。
(一)刑法分則解釋論和立法論的關系要理清。刑法分則研究的基礎就是解釋學研究,并由此發(fā)展到如何開展解釋學研究。目前針對刑法存在著兩種重要的解釋論的爭議,一個是形式和實質的爭議,另一個是主觀和客觀的爭議。這些爭議基本上涵蓋刑法全部,而不僅僅體現(xiàn)在刑法的分則體系上,不過對于刑法分則所涉及到的諸多問題卻有巨大影響。解釋方法如果存在差異,那么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論,而且涉及到的目標也存有差異。對于主觀解釋論而言,更加凸顯立法的根本內(nèi)涵,邏輯關系被強調。而客觀解釋論則基于具體的實踐經(jīng)驗來進行解釋。而形式解釋論則主要注重語義的解釋,而實質的解釋論則基于最終的目的的解釋。不過目前這幾種解釋論都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論內(nèi)涵,而且已經(jīng)構成目前最為關鍵的基本解釋方法,雖然如此,這些解釋論都存在著一定的適用性和不全面性。因此就需要通過適應來提升解釋效果,對于入罪條件應以形式解釋為核心,而出罪或者輕罰則應該以實質解釋為核心。
(二)案例的深化會對刑法分則產(chǎn)生的影響。研究刑法不可脫離具體的案例,針對分則而言則更應這樣。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刑事司法實踐的不斷豐富,這為刑法分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內(nèi)容基礎。另外從實踐層面來看,由于刑法的發(fā)展快速,刑法學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再加上司法解釋的不斷完善,這些都有力的提升了刑法分則的專業(yè)程度和精密程度,不過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從目前刑法分則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想要提升實踐應用水平,就需要更加細致、更加快速的進行研究。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實踐要求,案例指導制度才能快速構建。目前刑法案例有很多開始成為法律條款的重要補充,這無疑是對判例法進行了有效的融合,也是吸收兩個法系之后得到更佳合理的結果,有效地提升了分則研究的指導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融合。當前我國對刑事案例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不過還有很大的深化研究空間。
(三)需要融合其他部門法的內(nèi)容。針對刑法分則的研究同樣需要借鑒分析其他部門法的關鍵內(nèi)容,對于一些相對復雜以及具有一定難度的案件,對于罪責判定上存在著模糊性,這其實不僅涉及到刑法問題,往往也和行政法、民事法有著相關性。在研究刑法學時,也需要增強其他部門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夠讓刑法分則的研究能夠和司法實踐以及程序法進行緊密相連。
參考文獻
[1] 樊書哲.我國刑法分則體系的構建及其重構[D].河北大學.2010(05)
[2] 王文華.我國刑法分則研究之考察[J].東方法學.2013(02)
[3] 趙秉志.當代中國刑法體系的形成與完善[J].河南大學學報.2010(11)
作者簡介
張一丹(1993-),河南鄭州人,漢族,畢業(yè)于黑龍江大學(本科: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碩,法學法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