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敏
摘要:自主性區(qū)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主探索的活動,它以自己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兒的喜歡。教師要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讓幼兒在前,老師在后,在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需要,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自主性;區(qū)域活動;主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0-0230-01
《指南》在說明中提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教師可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要。而自主性區(qū)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主探索的活動,它以自己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兒的喜歡,它與《指南》所倡導的精神不謀而合。但如何使自主性區(qū)域活動對幼兒學習真正起到支持作用,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變區(qū)域活動提供者、指揮者、設計者的角色為支持者、觀察者、傾聽者的角色?,F(xiàn)以探索區(qū)的“小小水電工”為例,談談我在《指南》精神引領下,對教師角色轉變的幾點看法:
1.變材料提供者角色為支持者角色
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而區(qū)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是促進幼兒自主性發(fā)展的前提。以往區(qū)域材料的投放都是經過教師精心策劃和準備的,材料高結構化,一種材料往往只有一種玩法,在這種材料高控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材料孩子剛開始時很喜歡玩,可是玩一會兒后就不想玩了,有的材料一開始就不受幼兒喜歡。如最近幼兒園在進行水管翻修,一天散步時,我?guī)Ш⒆觽內⒂^,剛好水管工人正在安裝水管,孩子們看著非常興奮,圍著水電工人問長問短:“這水管要怎樣連接呢?”“會不會漏水???”等等。不少幼兒把工人安裝后剩下的水管和接頭帶到班上。到了班上大家開始忙開了,先將水管和接頭洗干凈,再用抹布將上面的水分擦干,然后就都迫不及待地玩起來。接下來的幾天,不時有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家里裝修剩下的水管和接頭,而且大家都是百玩不厭。從這些材料的準備過程中看,老師始終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不阻礙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自己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整個過程都是孩子自主和自發(fā)的,不但材料收集很快,而且孩子對自己收集的材料非常感興趣。這種辦法不但解放了教師的手,而且鍛煉了幼兒的團結和溝通能力。正符合我們《指南》所提出的:“幼兒自己的事情盡量放手讓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夠好,也應鼓勵并給予一定的指導,讓他在做事中樹立自尊和自信。”
2.變指揮者角色為觀察者角色
以往的區(qū)域活動,教師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指揮者,是幼兒全權的代理者,幼兒只需要迎合就行了,是服從者,被動地接受和學習。幼兒在這種長期的高壓下變得依賴、厭倦,失去自由,這樣不利于幼兒的發(fā)展。但是自主性區(qū)域活動內容和材料是靈活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幼兒的興趣進行適當?shù)卣{整。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指揮者角色轉為觀察者角色。如在探索區(qū)《小小水電工》中:一天,漢霖拿著一個幾個直孔接頭將幾根水管接在一起,一直接到有水源的接頭。而君宇也把水管接到自己家了,他選用的是四個直孔接頭和兩個三通接頭來接水管,當他們把水管接好后,迫不及待地往水管倒水,水流到漢霖的家,他高興地叫起來:“我成功了?!倍钚∨笥汛_在一旁發(fā)愁,他看到水沒有流到他家,而是從三孔接頭中間的孔流出來,急得他快哭出來了。從案例可看出:水管是幼兒所喜歡的生活物品,探索性強,深受幼兒溺愛。游戲中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沒有限制材料的玩法。孩子能自主地探索直孔和彎管接頭的接法,并在分享中發(fā)現(xiàn)問題。但也存在問題:.幼兒能力差異大,能力強的孩子了解各種接頭的不同功用。能力差的孩子確不了解,隨意地連接?;顒雍螅液秃⒆觽冞M行了一次談話:“你們的水管都能通水嗎?為什么君宇接的水管水不能流到家里?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兒觀察后發(fā)現(xiàn)應把三通接頭換成直孔的。于是我們對下一次活動做了調整:
場地和材料調整:把場地調整到操場,材料增加直孔和彎管接頭數(shù)量,新增三孔和四孔接頭。
玩法調整:設計、探索水管并聯(lián)連接方式,使水能夠分別輸送到另外的兩節(jié)或三節(jié)水管中,并探索不同的水管并聯(lián)連接方式。
3.變玩法設計者角色為玩法傾聽者角色
在自主性區(qū)域活動中幼兒是自主地學習,通常是自己運用已有經驗去嘗試操作,幼兒通過自身的體驗往往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有時幼兒會向老師求助,這時教師只能充當一個傾聽者,不要直接告訴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要通過支持性的語言,啟發(fā)引導幼兒嘗試一些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如以《小小水電工》為例。一天區(qū)域時,宇豪突發(fā)其想地問:“我們可以在房間地板上接地暖嗎?我們新家就裝了地暖,開了很暖和,很舒服的?!?聽他這么一說,旁邊幼兒都覺得很神奇,紛紛效仿起來,但他們連接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宇豪不好意思地對大家說:“我忘了”。這時他們開始向我求救了??吹胶⒆觽冇辛私拥嘏哪铑^,而又缺乏生活經驗時,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熱情,我組織幼兒再次談話:“地暖是什么樣子的呢?要怎樣接呢?小朋友回家都去找找資料,明天我們再來交流和分享好嗎?”第二天幼兒紛紛帶來了地暖的圖片資料,孩子們圍著圖片討論得熱火朝天。于是區(qū)域活動內容又生成了一個新的活動“裝地暖”。整個接水管的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在這過程中老師始終以幼兒為主,自己站在幼兒的后面,成為幼兒的引路人和傾聽者。
從“小小水電工”這一自主性區(qū)域活動中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將直接影響到區(qū)域活動的效果,影響到幼兒在區(qū)域中主動建構的過程。為此,教師必須按照《指南》精神,對自身在區(qū)域中的角色定位進行調整,變主動為被動,讓幼兒在前,老師在后,才可能在實際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fā)展,關注幼兒的需要,才能真正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