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洪波
摘 要: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者施加給學生的一切教育影響都必然會經過認真的思考后才付諸行動,然后被學生認知認可,產生作用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因此,教育者施加給學生的教育只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在條件,其內在根源則是自我教育。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該加強自我教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教育思想;師生感情;主體作用
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者施加給學生的一切教育影響都必然會經過認真的思考后才付諸行動,然后被學生認知認可,產生作用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因此,教育者施加給學生的教育只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在條件,其內在根源則是自我教育。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該加強自我教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其自我教育能力也將成為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的意義
從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來看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實現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在正常教育影響下,一個人在幼兒階段,自我獨立傾向不明顯,基本上處于鸚鵡學舌階段,他們基本上機械地接受外在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批判能力、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漸發(fā)展起來,開始能夠根據外在要求較為自覺、公正地評價自己,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榜樣。自我教育在教育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那種過多干預,監(jiān)督、管壓的做法有背青少年心理特點,只有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統(tǒng)一起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轉變觀念,正確定位尤為重要
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這就是新時期教師的自我定位問題。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又是獨立自主積極活動的主體。將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發(fā)揮極致,才能將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授之以漁,贏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三、激發(fā)自我教育動機,保護學生自愿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愿望
激發(fā)和培養(yǎng)自我教育動機是實行自我教育的前提。不注意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工作重點放到針對學生問題上,就問題解決問題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手段,它也不會產生良好教育效果的。然而激發(fā)起學生自我教育動機就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自我教育動力,可創(chuàng)造奇跡。如下嘗試:
1.正面教育、鼓勵引導不可缺少。
用表揚獎勵等各種方法,喚起不同學生求勝好強、不甘落后的自信心,千方百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動用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指導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加強理想前途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不斷提高志向水平,立志成才。
2.榜樣影響替代批評教育。
用正面人物的光輝榜樣和刻苦磨煉意志的典型事例激勵學生。從方方面面評出每周之星,樹立多角度的榜樣明星,先在班級內部張貼表揚,然后交流分享到年級甚至校級之星,可以作為班級升旗護旗手,這種國旗下的榮耀就是榜樣的力量,它可以不斷激發(fā)出更多學生的自我教育的動機。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更好地發(fā)揮主體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即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就是德育的最終目標。
1.培養(yǎng)自我評價能力,提高自我認識水平,促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主體作用。
青少年時期,正是自我評價從低到高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故教師要幫助學生準確地評價自己。對于自我評價過低的學生,教師要勤觀察并及時指出他們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多鼓勵引導,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自己的能力;而對于那些經常過高評價自己的學生應適當地指出他們所存在的不足,引導他們多做自我批評,客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fā)他們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促使其進步和成長。
2.通過集體教育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從而突出其主體地位。
通過政治理論課和道德講堂等方式,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概念,增強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自我認識水平。確立有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雙重價值的集體目標,并且指導個人確立與集體目標相一致的個人目標,選樹典型人物,讓學生比較對照著集體目標、典型人物等來評價他人和自己,不斷發(fā)揮主體作用,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行為。
實行教育與自我教育統(tǒng)一,發(fā)揮學術主體作用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作用就變成了以指導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新機制為目標,把教育推向縱深,促使學生成為學習教育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