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鳴 高晨
摘要:謝赫“六法”是中國傳統(tǒng)畫論的精華,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對中國畫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代的藝術家都對它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學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闡釋,豐富了它的內容。
關鍵詞:謝赫;六法;氣韻生動
“六法”是中國繪畫藝術“千載不易”的創(chuàng)作和品評標準,最初是由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謝赫只為我們粗略的勾勒了一個繪畫理論體系并未對其內涵加以詳解,后世對“六法”的理解加大了難度,同時也留下了更大的解釋空間。
一、六法內涵
六法論產生于人物畫時代,后逐漸被運用到后起的山水、花鳥等所有中國畫的領域,本意是品評的六種技藝。第一法氣韻生動,是六法的核心與靈魂,講繪畫之神。氣韻則是人物畫中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從人的形體中表現(xiàn)出的風度氣質,簡單來說,就是繪畫要使繪畫對象的神態(tài)要像,“氣韻”這一概念從誕生起就包含了深沉的道家思想,為歷代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和標準,成為中國繪畫審美的至高法則和審美取向。二法骨法用筆講繪畫之功,骨法用筆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作者的精、氣、神都體現(xiàn)在用筆的力度上,在人物畫中,關鍵就是他的神態(tài)和氣韻,需要通過他的“骨法用筆”來表現(xiàn)生命力。三法應物象形,講繪畫之型,是將事物的形象和繪畫者的態(tài)度相融合,他追求的是準確描述事物的本來面目,更深層理解便是物象的本質即心、即神、即氣。應物象形在繪畫、實踐、雕塑乃至整個藝術實踐不斷更新,更應加強應用傳承。四法隨類賦彩講繪畫之色,在中國畫中是為了取意,而不是為了表現(xiàn)客觀的、具體的真實色,以物象本身的色彩屬性作為用色基礎,強調情感的抒發(fā)和色彩的意向性和裝飾性。五法經營位置講繪畫之構,它是六法的布局觀,說的是繪畫的章法布局等,《歷代名畫記》曾評價經營位置乃繪畫之總要,不僅包括畫中各個元素之間的構成,還包括整個畫面的結構、格局以及由此產生的視覺感受等,構圖協(xié)調呼應是否合宜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靈活的運用構圖法則、大膽創(chuàng)新,將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情融合彰顯主體情感哲思。
六法傳移模寫講繪畫之法。是說提高藝術表現(xiàn)力的方法,一般來說含義有二:一是臨摹古代先賢的作品,二是指對現(xiàn)實物象進行寫生氣韻生動固然居領要地位,但是它是以其他五法為前提與基礎。
二、對后世及各領域的影響
六法有兩種作用:一是看畫用的,一是學畫用的。看畫用的是依照六法的次序自上而下,學畫用的是依照六法的次序自下而上,謝赫的古畫品錄是專如評畫而寫的,所以用看畫的也就是鑒賞家、評論家的次序,自上而下,自大而小,自全體而部分,自精神而實質,條理清楚,秩序井然。葛作路指出:謝赫的“六法”論主要貢獻在于使繪畫理論脫離了零散片面階段,上升為自成體系的理論水平。也有現(xiàn)代學者認為:顧愷之的畫論是謝赫六法的基礎,并質疑在謝赫之前已有六法,雖謝赫創(chuàng)造了“六法”但追溯其根源六法論形成最初應是源于顧愷之的。張彥遠對謝赫六法作新的闡述,并成為最早、最有影響的解釋者,強化了以“氣韻生動”為核心的中國畫審美取向,他強調意在繪畫中的作用,“意在筆先”中國畫的審美主要就是審意,即求“氣韻”意高于用筆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取向對其后寫意繪畫的進一步發(fā)展,唐末時期人們對逸品畫風的崇尚與偏愛,以及宋元以后的文人畫的興盛和發(fā)展,都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和影響。宋代極其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極力追求神似而摒棄外形的繪畫主張的繪畫標準則是對古代形神論的扭曲,雖然他極力主張向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靠攏,但他這種觀點是對有機整體的六法的人為的孤立和分裂,離開其余五法,氣韻生動便是空中樓閣。
三、六法的斷句問題
六法的斷句問題直到今天關于斷句和標點法孰是孰非依然還在爭論,除了錢鐘書等人對嚴可均的標點贊同以外,學術界大都還堅持自唐代張彥遠以來四字相連(“氣韻生動”等)的句讀,因為關于謝赫最早引用和最早解釋正出自于《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嚴可均在文體上之所以這樣表述是受到當時佛經、講經的影響,這表現(xiàn)在每說“法”即說一個是也,朱良志先生認為錢鐘書先生的句讀不夠準確,張彥遠的更為簡潔順暢,有符合開篇的語氣,并沒有錢先生所說的六個“是也”的冗贅表述,此外,張彥遠離謝赫時間最近,所以記載當為可信。
六法并不是謝赫獨創(chuàng)的,是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加以綜合、分析,寫成了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條文。用這簡單的條文,可以集中概括一切畫法,使散漫無記的畫法,有了明了的規(guī)律,是學畫的人和看畫的人都可以有一個標準,由此也指導了以后一千多年的繪畫的發(fā)展如歷代畫家所重現(xiàn)。在歷史上,它對中國畫的發(fā)展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大師和曠世杰作。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臺北:學生書局,1983.
[3]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張寬武.從“六法”看中國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觀念[J].東方藝術,2004(S2).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