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學生來學校是讀書,顯然“讀”是很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一直是小學教學的重點。但是就目前實踐情況來看,小學朗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朗讀策略還不夠重視,認為反復讀,讀通讀熟即可。為了糾正這種認識誤區(qū),本文解讀了朗讀的定義及內涵、朗讀的意義,并提出了規(guī)范讀音、處理停頓、以讀促解和學會賞讀等有效朗讀的四大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5-023-1
語言是一門有聲的藝術,學生只有通過反復地朗讀才能更好的體會文字的內涵,理解文章,掌握文章。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我們語文老師必須重視朗讀,指導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獲得感悟體會。
一、朗讀的意義
1.朗讀有助于積累學生的語言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學生只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更好地體會其中不同的意境。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對學生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將會大有裨益。例如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學生對樟樹的外形特點背誦得很熟,所以在習作5要求觀察一種植物并寫下來時,很多同學都寫了樟樹,并運用了文章中的很多語句。
2.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溝》、《田園詩情》、《霧凇》等,通過朗讀再現了自然美,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課本中也有許多描寫人物事跡的文章,如《徐悲鴻勵志學畫》徐悲鴻勤奮努力,《軍神》鎮(zhèn)定自若的精神……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鑒賞他們的心靈之美、靈魂之美,逐漸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3.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朗讀既是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的過程,更是學生對文章進行解讀的過程。學生通過朗讀領會句子、課文的深層含義也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領悟,從而不斷提高認識,發(fā)展思維。在朗讀訓練中,學生不僅要動口,還要用腦。通過朗讀,把語言文字與潛在意義聯系起來,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由上可見,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朗讀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落實有效的朗讀策略
1.規(guī)范讀音
首先,學生朗讀時要用普通話,語音要標準,吐字要清晰、圓潤,字正腔圓。
其次,要讀好詞語。詞語是語言中可以自由運用的最小單位。朗讀詞語是朗讀課文的基礎。在朗讀時應要求學生做到:①把每個詞語讀得準確明白。②讀準多音多義的字音。例如在“接著就會全身出血”(《維生素C的故事》)中,“血”讀xiě;在“壞血病”,“血”是讀xuè。③要讀準音變字的音調。如“一、不”的變調。④在詞語中要正確讀出輕聲。輕聲的讀法是輕而短。如看看、說說、衣服,特別是助詞:的地得要注意。
2.處理停頓
朗讀的停頓,是朗讀時有聲語言進行中在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層次之間的間歇。注意詞語之間的句讀讀法,可防止和糾正唱讀的毛病,句子停頓錯會引起意思的錯解。
把握好停頓,首先應要求學生認準標點符號,知道不同標點符號大致的停頓時間。當標點符號無能為力時,要處理好句子內的停頓,則要看學生的理解能力了。一般而言,能夠正確理解詞義、句意,就能處理好長句中的停頓,做到在關鍵的地方停頓。例: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與湖泊之間/恰似/一級級/天然的/臺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停頓。個別學生先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師再糾正,再通過對停頓的反復推敲和揣摩,來加深對語句的理解和感受,從而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朗讀的基本方法,為提高朗讀能力乃至語文素質的培養(yǎng)奠定扎實的基礎。
3.以讀促解
學生在學習中,只有不斷地朗讀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jié)奏、句式、格調等,理解作者蘊含的情感和意圖,領悟課文準確的用詞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景。從而受到啟迪,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如教學《田園詩情》第二段時,教師先提問:荷蘭的草原上一共寫了哪幾種奶牛?前后說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個問題,反復讀出不同形態(tài)奶牛的語氣。學生通過邊讀邊想就會明白不同形態(tài)奶牛的樣子,牛犢像孩子要讀出頑皮天真的感覺,老牛像家長要讀出嚴肅端莊的感覺。
只有朗讀,才能感知文本;有朗讀,才能體會感情;只有朗讀,才能理解內涵。所以朗讀是促進學生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每門課的老師都應該堅信“書是讀懂的”這一教學理論,在教學中努力做到讓學生充分地讀,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學會賞讀
優(yōu)秀的文本需要學生潛心揣摩,但中國文學的深邃及對意境的追求增加了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上的困難。如《霧凇》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美,但要深刻體會其形成過程卻非易事。如果老師一味的給學生解釋字詞,句子,段落,讓他們空洞的理解文章的內涵是很難的。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霧凇的美,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感悟才能去領會。讓學生以欣賞的姿態(tài)來誦讀課文,從而欣賞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體會吉林的冬景美?!白骷以谀骋粫r期,創(chuàng)作某一作品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作家的人生觀、創(chuàng)作動機、審美理想藝術追求等多因素交匯融合的產物,是由客觀的生存環(huán)境與主體生理體質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總之,朗讀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方式。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文章的深層含義。因此,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各種信息,通過朗讀進行語言訓練和培養(yǎng),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