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輝
【摘要】由于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在農(nóng)村中學,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所有學生都能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對農(nóng)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提出很大的挑戰(zhàn)。
【關鍵詞】農(nóng)村中學 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09-02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農(nóng)村中學,學生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同一個任務,一部分同學很快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同學則覺得比較困難,個別同學甚至任務完不成任務,或是根本不動手,玩些其他與課堂無關的東西。這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很大的困擾。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信息技術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
信息技術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包括兩方面:一是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二是家庭環(huán)境不同。
首先,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尤其是硬件的投入。由于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區(q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投入也不同,比如說城里的學校在小學階段都有較為系統(tǒng)的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而農(nóng)村的一些學校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到了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基本是從零開始的。
其次,家庭環(huán)境也是一個因素。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可能從小就擁有比較好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一些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其他學生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二、個體的差異
有的同學性格比較活潑,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表現(xiàn)的尤為活躍,動手能力強,敢于嘗試摸索,求知欲強,所以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就比較快。而那些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比較被動,沒有較好的探索精神,自然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接收比較慢。
三、興趣、態(tài)度的差異
多數(shù)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呈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些學生的學習效率比較高,掌握也比較快。但有一些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不怎么感興趣的,或是有些同學的興趣并非在學習上,這些學生上課的效率自然就比較低了。
所以針對以上情況,在農(nóng)村中學的信息技術課堂中,就有必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1.采用分層備課的方法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按平常的集體教學模式備課,而是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依據(jù)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制定多層次教學內(nèi)容。首先,要強調(diào)基礎性知識和技能,對每一個教學模塊都要先劃分出最重要、最基本的關鍵內(nèi)容,這是每位學生必須要學習掌握的最低要求;其次,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廣度、難度等進行深入分析,以便不同認知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最后對一些起步比較遲,剛剛開始接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生,重點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強化基礎、多動手操作、鞏固練習為主。
2.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采用案例教學法通??梢约ぐl(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算法與程序設計教學中,給同學們展示一個簡易的計算器,告訴他們是用我們所學的VB程序設計的,只要學好這么課程就可以設計出這樣一個計算器。這時學生就會產(chǎn)生好奇心,都想親自動手設計一個自己的計算器,帶著這種心情上課,學生就不會覺得學習程序是枯燥無味的,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動機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促使學生形成動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循環(huán)嵌套的時候,可以在課前就先布置“九九乘法表”的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思考,怎么樣通過循環(huán)嵌套的內(nèi)容來編寫出“九九乘法表”,達到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效果。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1)分組合作學習
在布置課堂任務時,不一定每次都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有時分組合作會得到更好的效果。分組合作學習首先要明確分組情況,這個步驟很重要??梢詫W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小組。讓他們共同學習,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可以讓那些基礎好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同學帶動和感染其他同學,在幫助其他同學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礎差、學習興趣教低的學生受到激勵和幫助,形成以強帶弱,以弱促強的格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這樣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2)學生相互教學
在信息技術課中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每當課堂內(nèi)容講完,讓學生自主練習的時候,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及時掌握剛學的內(nèi)容,所以會出現(xiàn)多人同時舉手提問的情況,會讓老師覺得“忙不過來”。
這時可以讓程度較好、學有余力學生幫忙。這些學生經(jīng)過適當培訓,就可以上崗當“小教師”。它能夠通過學生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促進全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同時也緩解了教師在課堂上輔導 “忙不過來”的問題,使得每個需要幫助的學生都及時得到幫助。
(3)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
在集體的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個別教學。對基礎差、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要盡可能多的讓他們有單獨練習的機會,這樣在每次單獨完成任務后都可以加強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自信;對學習興趣較低的學生要盡量的激勵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收獲的愉悅;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應注意課外拓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4.建立科學靈活的評價機制
教師要針對教學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區(qū)別不同的學生,采取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方法。多給他們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我們應該盡量找到教學中的平衡點,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讓所有學生都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這樣才能逐步提升農(nóng)村的信息技術課教學。
參考文獻:
[1]苗逢春.信息技術教育評價:理念與實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云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電化教育,2006(5).
[3]李冬梅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中國電化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