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之于學生最終獲取的學習效果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及作用。本文以高中語文學科為例,從“課堂提問要具有開放性”“課堂提問要具有層次性”“課堂提問要具有漸進性”三個方面入手,圍繞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展開了細致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教育實踐已表明,有效的課堂提問一來能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輕松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二來能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的思路始終跟隨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三來能使得教師能及時從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程度入手自覺調(diào)整教學方式,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zhì)量。作為一名高中語文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就如何在課堂中針對所教學生進行有效提問進行了積極探索,現(xiàn)將個人感受與體會總結如下。
一、 課堂提問要具有開放性
我認為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摒棄以往那種具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應當積極挖掘教學資源中的開放性問題,以借此真正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其思維的良好目的。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我便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言行小心、謹慎是林黛玉性格上的一個典型特征,那么這一特征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請認真閱讀課文,找出相應的例子。”《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篇幅較長,且從不同的方面形象地刻畫了林黛玉言行謹慎的性格特征,因此,上述問題并不具有唯一的答案,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將不盡相同。果然,這一問題如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他們紛紛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踴躍回答。有的說:“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飯,她卻婉言謝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這番話說下來既表達了她對邢夫人的尊敬與感激之情,同時又含蓄的暗示了自己顧全大局的禮節(jié),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黛玉在待人接物方面是處處留心的”;有的說:“林黛玉的時時留心、處處在意還表現(xiàn)在隨時調(diào)整與自己不適宜的習慣上。當看到‘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之后,縱然與自己在家中的生活習慣不同,黛玉也一一改之”……如此,通過上述開放性的問題,既使得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認真閱讀,大大深化了其對于林黛玉“步步留心,事事在意”典型性格特征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還使得他們對《紅樓夢》這一經(jīng)典著作有了更強烈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效果一舉兩得。
二、 課堂提問要具有層次性
縱觀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傾向于層次整體劃一的問題,理由是能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提問,直接而節(jié)省時間。但顯然,這種性質(zhì)的課堂提問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滿足多樣化發(fā)展背景下不同學生具備不同語文學習基礎的實際情況,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日益對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興趣泛泛,并不具備積極探索與解答的熱情。試想,此種狀態(tài)下,又何談借助課堂提問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呢?
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時應當確保問題的層次性,以真正迎合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主觀學習需求。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這一文言文時,我便在課上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并針對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了不同的問題。像針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我向他們提出了如下最基礎的問題:請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將全文分成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大的部分,并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各自大意;針對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我則稍稍提高了問題的難度:認真閱讀全文,找出其中能反映各自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的語句;學習基礎扎實的學生大多學有余力,且對自我發(fā)展的要求較高,針對他們的這一實際情況,我所設置的問題在難度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荊軻刺秦王》一文以生動、活靈活現(xiàn)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這對于我們的語文寫作具有哪些積極啟示呢?請結合具體的實例展開闡述。如此一來,每個層次的問題便與所對應學生的實際語文基礎相契合,其既讓學生看到了有正確回答的可能,從而積極付諸實踐進行探索,大大保證了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熱情;同時,更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立足自身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順利達成了借助層次性問題啟迪不同層次學生思維、“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共同進步與發(fā)展”教學目標。
三、 課堂提問要具有漸進性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堂提問亦然。這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能直接拋給學生一個過難的問題,這將使得他們隨之產(chǎn)生畏難情緒,也很難再迸發(fā)出回答問題的興趣與積極性。鑒于此,我認為我們教師應當由易及難、由簡單及復雜、由直觀及抽象地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高度逐層提高,從而引發(fā)其更深層次的思考。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實踐。如,在教學《祝?!芬晃臅r,我便由易及難地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一:通讀全文,認真思考哪些人間接地逼死了祥林嫂?(這一問題較為簡單,學生只需要順著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便能得出其言行舉止之于祥林嫂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又趁勢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祥林嫂勤勞、善良、質(zhì)樸,但最后的結局卻異常悲慘。導致其人生悲劇的根源是什么?是問題一中哪些人對她的消極態(tài)度嗎?(這一問題在問題一的基礎上增加了難度,即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看待導致祥林嫂悲劇式人生的本質(zhì),立足于此,我又提出了問題三)
問題三:文中所描述的社會與我們現(xiàn)如今所提倡的人本主義及思想有哪些區(qū)別與不同?(這一問題便將學生的思考引申到了更深的層次,大大擴展了思考的范圍及維度)
由上述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遵循了由易及難的準則,而這顯然要比我在上課一開始便拋出“人本主義思想與祥林嫂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想有哪些區(qū)別與不同”要更具意義,也更容易誘發(fā)學生的無限思考,從而深入的理解所學文章的主旨。
綜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獲取教師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這也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自覺尊重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觀發(fā)展需求及認知特點,設置具有開放性、層次性、漸進性的課堂提問,如此,才能真正以提問為媒介,輕松打造高質(zhì)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奉陽.管中窺豹,略見一斑——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性研究[J].現(xiàn)代語文,2016(07).
[2]王赟.淺談教師的課堂提問藝術——以高中語文課堂為例[J].文教資料,2015(03).
作者簡介:
王玲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城地區(qū)塔城市,塔城地區(qū)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