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麗
摘要:“給”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比較復雜的詞,它具有多種詞性,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介詞,還可以做助詞,學習“給”字對外國留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點。本文通過閱讀文獻和搜集材料,主要研究英語母語者在學習介詞“給”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誤,并探究其產生偏誤的原因。
關鍵詞:介詞“給” 英語 母語者 偏誤分析 偏誤原因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94-02
“給”是個兼類詞,它兼具三種詞性,是對外漢語中一個比較復雜的詞。在這里我們主要淺析英語母語者在習得介詞“給”時出現(xiàn)的偏誤。介詞“給”的主要涵義是“引入動作所涉及的物體的接受對象”和“引進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根據彭小川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筆者把介詞“給”的語法意義分為五個方面:
(1)引進服務的對象,即引進接受者。“我給朋友寫了一封信。=我寫了一封信給朋友?!?,這兩個句子的接信者都是朋友。
(2)引進服務的對象,即引進收益者??梢哉f“老師給我解釋了那個句子?!保荒苷f“老師解釋了那個句子給我。”,句子中的受益者是“我”,在這里“給”和“為”語法意義相同,可以說“老師為我解釋了那個句子?!?。
(3)引進表達的對象?!鞍涯愕南敕ńo大家說說?!?,但不能說“把你的想法說說給大家?!?,“大家”是聽眾,是說的對象,在這一語法意義中,“給”可以換成“向”“對”:把你的想法向/對大家說說。
(4)引進受損的對象。例如可以說“自行車他給你弄壞了?!?,不可以說“自行車他弄壞了給你。”,意思是,“他”弄壞了自行車,而自行車是“你”的。現(xiàn)在自行車壞了,受損的是“你”,用“給”引進“你”。
(5)引進動作的出發(fā)者。例如可以說“小偷給警察抓住了。”,不可以說“小偷抓住了給警察?!?,在這里意思是警察把小偷抓住了,“給”可換成“被”: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介詞“給”的用法比較復雜,這對英語母語者來說,是學習介詞“給”的一大難點,學生在學習介詞“給”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大量偏誤。
一、偏誤的類型
從搜集的英語母語者的漢語作文及造句等書面語料來看,他們對介詞“給”的運用存在很大的問題,魯健驥(1994)曾指出,偏誤類型可以分為5種,即:遺漏、誤加、誤用、錯序和雜糅。筆者根據魯健驥的偏誤分類,對英語母語者使用介詞“給”的偏誤進行歸類。
(一)“給”和其他介詞的誤用
這種偏誤是該用其他的介詞卻錯用了“給”,偏誤表現(xiàn)在“給”與“對”“給”與“讓”的混用。
1.“給”與“對”的混用
例1:電話給我很有用。
介詞“給”表示給予的意思,而不是表對于的意思。例1中不該用介詞“給”,因為句子具有“對于”的意思,所以該用介詞“對”,即“電話對我很有用”。
2.“給”與“讓”的混用
例2:如果媽媽給你去。
例3:因為跳舞可以給我很快樂。
介詞“給”和“讓”都有引進動作的對象,但它們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例2中“給”后面還得再加一個間接賓語,雖然這里“給”的賓語“我”也是動作的引進對象,但是句子的主語“媽媽”并不是給予者,而是主事者,因此這里合適的介詞應該是“讓”。例3中具有致使的意思,“跳舞”是個實施主語,能夠使“我”快樂,所以例3中用介詞“讓”比較合適,即“因為跳舞可以讓我很快樂”。
(二)介詞“給”的遺漏
遺漏指該用介詞“給”的地方沒有用。
例4:我決定明天寫信姐姐。
例4遺漏了介詞“給”,從而導致句子成分殘缺,“姐姐”前應加一個相應的介詞,來做句子的補語,正確的表述:“我決定明天寫信給姐姐”。英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常出現(xiàn)遺漏介詞“給”的偏誤,看來學生對介詞“給”的用法掌握得不太好。
(三)介詞“給”的誤加
英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在不該使用介詞“給”的地方,卻使用了,這容易出現(xiàn)介詞誤加的偏誤,他們對介詞“給”的使用的標準和范疇沒有掌握。
例5:我允許給你進去我的房間。
例6:我以為我爸爸給我沒有關心。
例5、例6中,“給”都是多余的。有些偏誤句只要刪去“給”字就可以,如例5有些偏誤句在刪去介詞“給”的同時,還必須對句子的結構進行調整。如例6這個句子的正確表述為:“我以為爸爸沒有關心我”。
(四)句子錯序
在句子中,介詞“給”所處的結構位置錯誤,這容易造成句子結構錯序或句子成分雜糅。
例7:我有時很想你做給我的完美的早飯。
例8:如果你今后也這樣下去的話,給大家絕對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例7中,介詞“給”與其他成分組成的介賓短語是句子的狀語成分,狀語成分應放在謂語之前。正確的表述為“你給我做的完美的早飯”。例8的修飾語“絕對會”應放在介詞“給”來修飾介詞短語,同時,介詞短語在句子中做狀語,應放在離謂語動詞較近的位置,應該改為:“絕對會給大家?guī)聿缓玫慕Y果”。
二、介詞“給”的偏誤原因
(一)母語負遷移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英語母語者受母語思維方式的影響,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使得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英語的語法或是規(guī)則性質對于學習漢語會造成較大影響。英語母語者在學習目的語法系統(tǒng)或是規(guī)則性質過程中,一旦存在困惑和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會將漢語和英語進行聯(lián)系,不由自主地會想在英語中是怎么說的,再將其翻譯成漢語,這就是最典型的母語的負遷移。例如:老師解釋了那個句子給我。這個句子就是按英語思維寫出來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老師給我解釋了那個句子”。在漢語中,介詞短語都是放在謂語之前來修飾謂語的;而英語中則會出現(xiàn)介詞短語在句子后部充當狀語的情況。
(二)漢語本體角度
從介詞角度來看,介詞是虛詞,語法意義比較虛靈,用法比較復雜,是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介詞“給”的語法意義比較豐富,使用規(guī)則也比較復雜,它與其他介詞的語義項和用法也有相似之處,甚至有些義項和用法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相互替換,但是有的語境條件的限制,是不能替換的。英語母語者在學習介詞“給”時,如果沒有區(qū)分清介詞“給”與相似介詞的用法,就會出現(xiàn)相互誤代的偏誤,這也是上面提到的介詞“給”出現(xiàn)混用偏誤的原因。由上文論述的偏誤類型可知,在誤用的例句中,出現(xiàn)了成組性的偏誤,偏誤例句主要集中于“給”和“對”的混淆,以及“給”和“讓”的混淆。從上述的語法意義方面和偏誤類型看到它們之間的區(qū)別,“給”與“對”在上位義項“引進行為動作的對象”上相同,以及它們深層語義的復雜差異;“給”和“讓”相互誤用的原因也與其相似,即在“引出實施者”上有相同的用法,但其他語義項之間的用法語很大的差異,這都是導致英語母語者混用兩詞的原因。
(三)目的語知識泛化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許多介詞的語義項和用法比較相似,有時在條件沒限制的情況下,二者可以相互替換,但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時,他們也有著細微的差別。英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對這些介詞的具體用法還沒有區(qū)分清楚,他們常把自己所學的相似的介詞的用法,運用到新學的相似的語言項目中,或者他們只熟記了介詞“給”的一種用法,并把這種用法過多地套用到其他句子中,這些都容易產生介詞“給”誤用的偏誤。
參考文獻:
[1]彭小川,李守紀,王紅.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3]戴秋思,王振來.日本留學生習得以介詞“給”為標記句式的偏誤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2014(1).
[4] 張烷靈.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介詞“給”的偏誤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17(3).
[5] 華相.韓國留學生習得介詞“給”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9(1).
[6] 劉洋. 英美留學生習得對象類介詞“對、向、給”的偏誤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5.
[7] 華相.韓國留學生習得介詞“給”的偏誤分析和教學對策[J].華文教學與研究,2009(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