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玲
【摘 要】按照阿爾都塞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理論,將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西伯利亞理發(fā)師》進行主要人物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探究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展現(xiàn),對其中的隱喻進行歸納和梳理。
【關鍵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精神分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091-01
一、影片概述
《西伯利亞理發(fā)師》是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作品。在此之前,米哈爾科夫已經(jīng)拍攝了《沒有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黑眼睛》《烈日灼人》等享譽世界的影片。該影片運用倒敘的手法,講述1905年遠在美國的珍寫信告訴正在參加夏令營的兒子,發(fā)生在20年前,自己遠赴俄國幫助麥克瑞肯制造伐木機器,意圖接近大公,獲得資助,卻在火車上意外結識俄羅斯皇家軍校的列夫·托爾斯泰,珍主動接近羅德洛夫將軍并獲得他的好感,在將軍表白之際,遭到托爾斯泰的橫加干預。將軍受到羞辱要報復托爾斯泰,卻遭到了托爾斯泰的襲擊,托爾斯泰受到懲罰被迫流放西伯利亞的故事。
二、國家意識形態(tài)分析
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指特定民族國家范圍內(nèi),各種意識形態(tài)要素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反映本民族國家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其性質主要由在這一系統(tǒng)中處于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性質所決定,包括具體的政治思想、宗教、哲學?!段鞑麃喞戆l(fā)師》,這部被稱為“世紀之交俄羅斯全景式的故事片”,導演基于傳統(tǒng)的文化積淀和對電影的成熟把握,將愛情線索架構于國家主體之上,大量運用長鏡頭,將悲劇的愛情用喜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同時表現(xiàn)偉大的民族感情。而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俄羅斯軍旗、廣袤的白樺林、圣彼得堡等多次在影片中出現(xiàn),電影中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交疊,賦予了這部影片獨特宏大的意識形態(tài)。
軍隊中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人公列夫·托爾斯泰作為軍人,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強制性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他歸屬于軍隊,服務于國家。影片通過軍隊與家庭的對比,凄冷的單親家庭環(huán)境與隸屬于國家愉快團結的軍隊生活形成對比,家庭照片的擺設無疑成為家庭對軍隊忠誠的一種延續(xù),莊嚴的授銜儀式是軍人榮譽的象征,也是國家形象的最重要顯示。
當托爾斯泰毆打將軍犯錯,遭到流放,陰陽頭又代表了意識形態(tài)的強制與不可侵犯。除去男性主人公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杜妮亞莎則是俄羅斯女性形象的代表,其勤勞樸實、默默無聞、愿意追隨所愛,雖然沒有美麗的外貌與強力的外交手段,卻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而珍則是外來者的對外形象,其美麗狡黠,令人迷戀。影片中托爾斯泰從沖動的年輕人最終成為有血氣的獵人形象,也最終來源于珍,而珍本身代表著一種陰謀與欺騙。
影片中對于珍的兩次質問“你是誰?”無疑有著對于珍的否定含義,而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弈,也無疑隱藏于珍的兒子與美國軍官的對抗之中。托爾斯泰的放棄,也體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中對于珍的否定,帶有軍人的意志尊嚴與對祖國的忠誠,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導演對于主人公重拾俄羅斯軍人精神的肯定與維護。
影片贊頌了對沙皇的忠誠與勇敢的軍人意志,對沙皇的永遠追隨與獻身精神成為影片的主旨。教官最終被年輕士官的執(zhí)著精神所感染,那片回憶的沃土最終成為珍意識中向往的圣地,也代表著珍對于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與認可。
民族節(jié)日中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電影中俄羅斯民族節(jié)日的喜劇展示,用喜劇的情節(jié)掩蓋悲慘愛情命運,向世界輸出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與意志精神。俄羅斯的軍旗、軍裝、國歌、面包圈、安娜·卡列尼娜、四詢齋、小丑、打河仗等,用細節(jié)來展示俄羅斯極具風情特色的民族文化,增加了人們對俄羅斯的深層次了解,與導演要向世界展示俄羅斯文化主旨相契合,推動影片走向世界。
在愛情線索之余,克里姆林宮的槍擊事件、在克里姆林宮進行的授銜儀式,以及罪犯身后的克林姆林宮等,影片多次集中展現(xiàn)不同情況下的克里姆林宮,體現(xiàn)了其所代表的重要與神圣的地位,也是國家意識形象的代表。而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的西伯利亞理發(fā)師的伐木機器與來自美國的珍,則代表著來自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對于俄羅斯的入侵與影響,形成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對立與競技。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則是具有法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大團圓的歌劇承載了另一段不幸的愛情,對于結局的不同詮釋,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認同,而最終的兩人分離,也賦予了影片更加深遠的寓意。
影片中對于國家形象的容納可謂具有廣泛性與史詩性,對于宏觀意識形態(tài)的展現(xiàn)與愛情線索的細膩拿捏,使影片跨越了愛情的高度,具有更深層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葛彥東.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2.
[2]志芳.《西伯利亞理發(fā)師》引發(fā)的爭論[J].當代電影,2000,(9)15:1-4.
[3]林海洪.《西伯利亞理發(fā)師》中露亞形象的象征意義[J].電影文學,2010,(14):2.
[4]張誠平.為世界講述俄羅斯—重溫《西伯利亞理發(fā)師》[J].試聽,2016,(6):2.
[5]徐彥捷.重塑俄羅斯的豐碑—評電影《西伯利亞理發(fā)師》[J].電影文學,2008,(5):2.
[6]劉香.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