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際社會的互動交流,漢語成語翻譯也在對應的市場經(jīng)濟交流過程中,逐漸受到相關翻譯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當前的全球化進程也使得大量文化進行對接和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能最大程度的將相關的漢語成語翻譯在對應有效的社會符號的運用當中進行對應的使用,也成為現(xiàn)今漢語成語翻譯的關鍵問題,此次,就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在其中的具體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互動交流;漢語成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功能對等
上世紀六十年代后,國外的語言翻譯學理論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對的理論體系。而翻譯對等就是其在西方翻譯理論學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眾多理論家和學術家進行相關翻譯理論體系構建和組成的重要內容;如:卡特福特的篇章對等、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及功能對等、紐馬克的描述對等及文化對等。多樣性的翻譯對等理論從不同層次、類型進行的對應研究和探索,我們大體可以將其分為:語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交際理論和社會符號學理論這四個流派。而相關的翻譯流程從實際來看也是在自身基本掌握語言的定義、語言之間的對的那個關系、語言的功能和意義等不同角度進行的相關的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的實際應用價值的探索和分析。
一、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概念
提出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理論概念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尤金.奈達,而其認為世界是由多個不同的符號組成的系統(tǒng)體系;而語言則是涵蓋在符號系統(tǒng)的一個分支和內容,對語言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參照的是實際語言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在現(xiàn)實生活應用和交流過程中的社會功能[1]。因此,在進行對應的研究和理解的過程中,就要從不同文化中的交際環(huán)境里的詞、句、篇章實際所涉及到的事件、客觀表達事物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應用環(huán)境中具有的象征意義。社會符號實際上就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符號與社會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對應理論的支持下的對相關翻譯文件的語言對應原文意義在多層次和不確定的性質過程中,對應相關翻譯語言的社會背景進行的對應的翻譯[2]。
二、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其定義、關系和功能意義
(一)語言的定義
在《語言學導論》中就對其定義下了:語言是用于人類交際的任意的有聲符號系統(tǒng);及其是由詞匯、語法、語音進行對應組成的結構形式之外,在語言實際的社會應用和作用中,對應的語言交際是在涉及社會、文化、情感等多個不同因素構建出的具有社會性、任意性系統(tǒng)體系。因此,語言符號在對應所指的事物和概念之間,符號在音和意之間并不具備語言的必然聯(lián)系[3]。
(二)語義關系
語義關系最常運用的是三角關系,而提出其相應理論的學者則是語言學家奧格登和理查茲,其對語義的認識可以從所指事物或概念;用來指其食物和概念的符號及對應解釋工作人員在相關意義的思維有效轉換;即是語用學和語義學在相關的符合對應語言邏輯思維的符號的三角關系[4]。
(三)意義和功能
這里對其意義的認識我們可以從莫里斯對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理論的提出,認識到符號與其所指對象之間所具有的語言意義、語用意義;都是對符號在實際運用的解釋和翻譯在對應對應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社會、文化、情感、使用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有效區(qū)分,也是對實際進行漢語成語翻譯在實際實踐中的指導方向和途徑。因此,語言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在使用中所發(fā)揮的言語作用的籠統(tǒng)概述。再實際進行相應的翻譯工作過程里,我們也要認識到翻譯其實質是根據(jù)不同的語言表達的形式,在發(fā)現(xiàn)和對接相互之間的相似功能時,翻譯對應的語言時,其對等關系是處于一種恒定的狀態(tài);當然,這樣的對等關系也是在相關的功能在規(guī)定使用范圍內,進行對應的語言環(huán)境的轉換和翻譯,即就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意義相符的語言交際活動[5]。
三、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
在我國的語言發(fā)展過程里,其成語的發(fā)展和應用可以說是我國獨有的語言定式表達形式,其本身具備的內在詞匯結構、語義特征、句法功能、語用功能等;都使得其成為不同與其它自由詞匯的結構搭配,而自身實際的意義表現(xiàn)而不是體現(xiàn)在構成相關成語表述的多個詞干的簡單組合,而是體現(xiàn)我國民族語言文化的實質載體。其出現(xiàn)和應用的過程實際與民族的總體發(fā)展特征有一定的聯(lián)系;由此,在相關的成語使用和應用過程中其也帶有獨特且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在成語的形成過程里,我們能了解到其是以四字組成的成語,本身具有言簡意賅、意義表述生動的同時,具備對應的修辭色彩、語體色彩和情感色彩。例如:
漢語成語:辭舊迎新
直譯: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意譯: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Year.
漢語成語:行云流水
直譯:floating clouds and flowing water -- freely flowing style of writing; like floating clouds and flowing water -- natural and smooth.
意譯:a natural and flowing style of writing etc.
成語中的語義運用在漢語語言的表達使用中,可以進行對應直接的聯(lián)系,而在進行語言翻譯的過程中,語中表述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直接進行反映和表述,也使得成語由相應的特殊性,也是相關翻譯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因此,在相關的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對應運用中也要對應進行對等功能的思維轉換才能使相關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成語自身的語義的作用和表述意義[6]。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對應的語言直譯或意譯的過程中,其在實際的翻譯過程里出現(xiàn)的功能對等都能被統(tǒng)一規(guī)劃為解釋過程里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是由實際語言中的詞匯、語法、語義及語用在對應的翻譯調整過程里的表達法的尋求過程和表述過程。正如奈達在相關的符號學理論的研究和總結中提到的“不能用數(shù)學上對等的意義去理解‘對等,而應該用近似,即在功能對等的近似程度上來加以理解?!?,即語言翻譯是一個動態(tài)且主體性較強的思維轉化的實踐進程;因此,在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時,我們一方面是要掌握語言結構在構建過程中的由靜至動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要在遵循其語用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對應的語言變現(xiàn)力的積極運用,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在意思和表達效果之間找到對應平衡點的過程里;相關的漢語成語翻譯在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正確使用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對等。
參考文獻:
[1]衡孝軍.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英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75-77.
[2]蘇燕,張君.文化共核與翻譯思考[J].科技資訊,2007,(11):170-171.
[3]王毅,田志強.奈達對等翻譯理論對漢語成語英譯的啟[JP2]示[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19-122.
[4]李芳芳.社會符號學視閾下珍妮凱利和茅國權《圍城》翻譯研究[D]:中南大學,2009.
[5]武張波.功能對等視角下漢語“四字成語”的英譯研究——以《圍城》英譯本為例[D].中北大學,2016.
[6]唐美華.社會符號學視角下張谷若《還鄉(xiāng)》譯本中的人物對話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苗亞娜(1981-),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