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先生的作品《老年的浪漫》英譯本在西方頗受好評,可以說是成功進入目標語文化的范例。本文從譯本主題的選擇、語言詞匯及句式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得出該譯本被 目的語文化 讀者認可的原因,以期對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有所借鑒。
關(guān)鍵詞:《老年的浪漫》譯本;翻譯規(guī)范;語言特征;功能對等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02 -02
1978年老舍作品《老年的浪漫》的英譯本發(fā)表在《譯叢》,之后該小說譯作1999年收于萊爾與陳偉明(Sarah Wei-ming Chen)合作翻譯的老舍短篇小說集Blades of Grass:The Story of Lao She,即老舍兩部中短篇小說譯集之一——《草葉集》?!恫萑~集》一經(jīng)發(fā)表,便吸引了大批讀者,再版次數(shù)和數(shù)量不斷增加。而譯者萊爾生前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長期擔任中國文學教學工作,被目的語國譽為“翻譯的典范”。本文主要通過譯本主題的選擇,詞匯和句式等方面的譯例分析此小說英譯本受歡迎的原因。
一、作品人性主題的闡釋
短篇小說《老年的浪漫》是老舍20世紀30年代作品,后收入小說集《斷魂槍集》。此小說故事情節(jié)極其簡單,描寫三十年中國一位賑災會長劉興仁,妻子早逝,女兒與一位畫家相愛出走,兒子呆傻,未娶妻,自認社會對其不公。某冬日,劉紳士出門找同事討要賑災匯款,因大風遇阻,折回窮朋友馮二家意欲為其傻兒娶親。馮姑娘待嫁,年輕有朝氣,使劉紳士不免心潮澎湃,不由得想納其為妻,但家中傻兒吵鬧娶妻。于是,親情、父愛、女人的溫存、自己的情欲滿足等各種念頭不時襲來,使其終未向馮二提及自己娶妻之事。大風中,劉老者去找賑災會其他成員討回公道。小說大部分篇幅為心理描寫,闡釋了一部分國人性格中弱點和丑惡——投機鉆營、中庸、自私自利;同時也刻畫了這類國人人性中的另一面——重親情、重家庭、不甘于失敗、奮斗和拼搏。普通國人的人生哲學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出來,人物刻畫真實、立體、遠離政治和“說教”,就像一本關(guān)于中國國民性的臨摹,正是目的語讀者渴望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視角。來自譯入語國的譯者萊爾自然了解西方讀者的這種心態(tài),所以其在翻譯時竭盡全力地通過譯文來表現(xiàn)這一人物性格特征。
在小說的后半部分,馮姑娘的出現(xiàn)使劉興仁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使他可以暫時忘卻一切煩惱,寒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愛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受,這樣的感情劉興仁找到了。劉老者對人可以狠毒,可以溫情,對女兒的出走他耿耿于懷,對馮姑娘,如果她愿意,他可以把家產(chǎn)都留給她。劉興仁有“仁慈”、也有“愛意”。他的形象是千萬中國國人的真是寫照。
人性存在于任何社會形態(tài),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是人類的共同點。因此,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都可以接受的文化內(nèi)容便是對人性的描寫——人性的善與惡、人性的博愛、對愛情親情的向往。生動刻畫、描寫人與自然的作品具有永久生命力。對魯迅對中國國民性尖刻地諷刺、挖苦相比,老舍的筆觸更加“溫婉”,更容易被接受。老舍的“小人物”形象由譯者通過《草葉集》、《譯叢》介紹給目標語讀者,使讀者有可能更全方位地接受中國普通人的所想、所言、所行,也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教材。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老年的浪漫》英譯本在西方頗受好評,可以說是成功進入目標語文化的范例的原因之一。
二、作品口語化及方言的英譯特色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小說主人公劉興仁的性格特點生動躍然紙上,也借助譯者傳神之筆呈現(xiàn) 給目標語讀者。譯者在譯入語國被尊稱“翻譯的典范”,其傳神生輝的翻譯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首先,譯者對老舍的語言風格非常了解,無論從句式、詞匯斟酌都表現(xiàn)出老舍語言特色——口語化。比如譯本中第九段中“You couldnt! And how about politics?……Fate!No,it wasnt fate.It was all because he was too honest,too easy-going,too readily bamboozled.”口頭語言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簡短、結(jié)構(gòu)簡單、用詞生活化、常用省略。這幾點淋漓盡致得表現(xiàn)在譯者筆下。譯者將原句中“到六十歲,他明白了,不辣到底,不狠到家,是不能成功的?!弊g成“Now that he was sixty he finally saw the light;unless a man is thoroughly ruthless and unmitigatedly vicious,he doesnt stand a chance.”突出了功能性對等的翻譯特點?!八靼琢恕薄笆遣荒艹晒Φ摹辈⒎呛唵蔚梅g成“he understood that…”“…h(huán)e cannot succeed…”而是“he saw the light”“he doesnt stand a chance”,地道的表達刻畫出劉老者的內(nèi)心世界,人生觀和價值觀及人生追求。所以譯者萊爾理解的忠實性并非只是簡單的詞語、句子間的忠實轉(zhuǎn)化、也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全一致,而是“神似”為第一原則,因此,除了姓名外,譯者很少采用音譯或直譯翻譯策略。這一點與譯者王際真等選擇的翻譯策略明顯不同,《老年的浪漫》的細節(jié)處理、總體語言風格還是由譯者個人把握,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和譯者風格。
在處理方言特色方面,該作品也呈現(xiàn)出獨有的特色。與《龍須溝》、《茶館》語言使用有所不同,本篇小說描寫的是位稍有身份的人物,因此原作語言隨人物身份變化,盡管仍以短句為主,突出口語特色,但詞語不再有所粗俗成分,而是方言特征極為突出,如文本中出現(xiàn)了“硬干”“甜頭”等詞語。譯作從內(nèi)容上非常對應原作,語言順暢。動詞“advertise”一詞突出了萊爾動詞使用特診——生動、令人意想不到;形容詞性短語“hard-nosed”轉(zhuǎn)換了原文的“硬干”的語義,符合譯者翻譯的一貫風格——使用目標語地道語匯功能性的替換源語意義。“hard-nosed”是帶有美國俚語風格特定的表達,有堅持之意。Hard 與漢語中“硬干”中的“硬”同義,看得出譯者竭盡保持源語的詞語直譯成分但確實非常地道的目標語表達,可以說是匠心獨具。譯者在翻譯時很少使用直譯方式詮釋原文之意,而是尋求目標語的對應式表達。
縱觀譯作全文,上述風格自始至終都是可以捕捉到的。老舍的口語化語言特征通過譯者萊爾使用的口語化短語、生動與生活化的詞匯、簡單的句式再現(xiàn)出來。老舍的方言特色譯者也是進行相應的 轉(zhuǎn)化——采用美國當?shù)刭嫡Z詞匯。更為重要的是,譯者并不追求異化翻譯,而是將原文中特色化的語言完全用譯入語系統(tǒng)類似的表達再現(xiàn),追求功能性對等翻譯,追求神似勝過形似。因此,在所有萊爾翻譯的作品中很難找到異質(zhì)的點綴,即使出現(xiàn)了個別詞匯的音譯,也會在尾注解釋,比如:《老年的浪漫》中出現(xiàn)了“燒餅”一詞,譯者音譯后增加了尾注說明了“燒餅”是一種“flat griddle cake covered with sesame seeds”。這種特色早就了譯者的“翻譯典范”的美譽,使其作品可讀性很強,符合譯入語讀者的主流翻譯規(guī)范。有學者曾對《老年的浪漫》曾作出了粗略的統(tǒng)計表明,該短篇小說譯文共計6800字,出現(xiàn)美式俚語表達29處,平均每頁1.5個類似表達,還有大量口語性質(zhì)的短語出現(xiàn)。但全篇無一處出現(xiàn)誤譯、漏譯等,從內(nèi)容上表現(xiàn)出譯者對原文的忠實性,也透視出譯者非凡的雙語文字水平,這無疑也是這部小說英譯本能夠在西方受到巨大反響的另一原因。
萊爾對老舍語言風格的傳承還表現(xiàn)在句式處理上。Just plain didnt,thats all.顯然缺少主語,而只是在口語或祈使句中,英語才可以省略主語,因為英文重形合。該句中“plain”也說明了口語特點。譯者并未將“愚蠢的人”對應“fool”,而是“people with less upstairs”,使原文本很動感的語言更增添了形象的描繪?!皉hyme and reason”出現(xiàn)在美式俚語“Without rhyme and reason”——“無緣無故”。這句話的翻譯更為深刻地體現(xiàn)了老舍平實語言——簡單的句式、日常詞匯、口語化短語。再如“a lifetime of knocks”、“browbeaten”、“all the errands on his agenda”、“make off with fruits of his own labor”都是目標語方言式文體常見表達。此類詞匯及句式的使用使譯作語言延續(xù)了老舍的風格,可謂翻譯使譯作重生,譯作延續(xù)了原作的生命。
綜上所述,譯者滿足目標語讀者渴望了解中國國民實際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tài)的心理視角,遵循了目標語國主流文化翻譯規(guī)范,使得西方讀者更容易接受該作品的出現(xiàn)。同時,譯者翻譯風格體現(xiàn)在大量使用簡單詞匯、短語、句式,大量使用俚語表達、動詞使用生動形象、語言流暢、歸化透明、無任何異化或是翻譯的痕跡,也是目標語讀者能認真閱讀進而欣賞這篇《老年的浪漫》的另一原因。
參考文獻:
[1]老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2]老舍.我怎樣寫小說[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曉靜(1992-),女,漢,安徽,碩士,首都師范大學,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