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姚文麗
[摘 要] 以廣西梧州農業(yè)學校編寫的《中職語文校本教材》為例,從編寫校本教材的重大意義、內容的選擇以及教材案例實踐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編寫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 鍵 詞] 校本課程;選擇標準;案例實踐;探討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72-02
以全國所有的某學段學習者都應達到的基本素質為標準而設計,這是國家課程教材的編寫方法,注重系統(tǒng)性、理論性和完整性。實踐證明,目前中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基礎薄弱,素質不高,因此這種傳統(tǒng)教材難以滿足地方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為體現中職學校的教學特色,改變春季班沒有統(tǒng)一教材的面貌,編寫校本教材勢在必行。
現以我校編寫的《中職語文校本教材》為例,從編寫校本教材的重大意義、內容的選擇標準以及教材案例實踐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編寫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
(一)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之對比
我們現在使用的國家課程(語文模塊)已經不適合我校春班學生的特點,教材老化,知識陳舊,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難度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則可以更好地滿足我校學生的需要。校本課程開發(fā)更能夠從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出發(fā),從本校學生特點出發(fā),突出趣味性、實用性和人文性,彌補國家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弊端,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要求。
實踐證明,編寫校本教材已成為教學實踐活動發(fā)展的新潮,能夠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積極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能夠充分發(fā)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施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個性獲得自主發(fā)展。校本課程從實際出發(fā),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
國家課程強調統(tǒng)一性,不利于中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例如,文言文閱讀內容深奧難懂,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很少有關注中職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校本課程強調趣味性、開放性和實用性,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的特點,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貼近生活,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這樣不但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能力,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發(fā)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我校編寫的教材以模塊篇章的形式呈現,分別由“信念篇,求知篇,勵志篇,趣味篇,人生規(guī)劃篇”五大篇章循序漸進地組成。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春季班的學生學習特點:初三沒上完,剛進行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要樹立學習的信念,正確認識自己,鼓足勇氣,走出自卑,立下壯志,并要立即付諸實際行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這樣的模式比較親近學生,讓他們輕松地過渡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教材編寫內容也是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形式精心挑選出來的,例如,關于信念的歌詞、勵志的電影、家鄉(xiāng)的美景等,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閱讀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三)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在百忙之中,或者利用假期,犧牲個人休息時間,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fā)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fā)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求教師研究自己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在語文組全體教師共同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動性,不再依賴現有國家教材的資料,而是自己去研究學生,開發(fā)出屬于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材內容,在這種探索收集調查的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意識、課程開發(fā)意識、研究意識和合作意識都會大大增強。
“教育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和反思。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不僅能夠加深自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有利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不斷提升,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與完善,促進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二、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頗有爭議性的問題。例如,語文實踐活動是否能夠實施,能否能夠提高中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些具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教材內容選擇的問題。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必然成為校本教材選擇的關鍵。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一定要注重內容的基礎性、豐富性、趣味性和實用性。
(一)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
要使中職學生成為合格的人才,必須具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教材的編寫、選材一定要注重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我校春季班學生基礎薄弱,素質較差,學習能力不強,所選教材內容重視基礎字詞句的積累,教材內容既有對初中重點篇章的復習,又有對高中階段基礎知識的預習,例如,模二散文閱讀《春》《濟南的冬天》是對初中教材的復習,《夏之絕句》《故都的秋》是對高中階段知識的提前預習。這樣做到了學生從初中到中職的完美過渡。
(二)課程內容貼近現實生活
學生要了解社會,走向社會,必須具備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安排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例如,“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專業(yè)點燃希望的燈”“如何規(guī)劃人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課程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內容要體現地方特色
校本課程的編寫必須體現學校的辦學特點,突出與之相關的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認識到地方的特色,并為之驕傲和自豪,形成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母校的良好風尚。
在寫作交流模塊和語文實踐活動“鄉(xiāng)土文化——天賀之州我的家”的編寫中,學生學習了四季描寫景物的方法,安排一項寫作交流活動,通過對長壽之鄉(xiāng)賀州四季景物的觀察,描繪心中美麗家鄉(xiāng)的四季風光圖景。這種選材體現了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寫作知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家鄉(xiāng)、對學校產生熱愛之情。
三、校本課程的案例實踐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為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技術水平的提高、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學校一直鼓勵教師積極開發(fā)校本課程,提升自身能力,并正確引導教師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看作是自我表現與創(chuàng)新的機會,并借此來積累與拓展自身專業(yè)知識,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校教師不斷地探索、反思,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訪家長,拜訪老師,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查閱并考證了眾多作家作品。
教材編寫堅持“先育人后教書”再“正確引導”的原則,符合春季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淡化學科理論,關注學生基礎,注重初中與中職的知識銜接,突出語文的趣味性和人文性,一改傳統(tǒng)教材的“單元模式”為“模塊篇章形式”,初步實現“教材教案化”,彰顯校本特色,體現校本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功能。
此教材以模塊篇章的形式呈現,分別由“信念篇,求知篇,勵志篇,趣味篇,人生規(guī)劃篇”五大篇章組成,循序漸進。每個模塊篇章有“課前導語”“知人論世”“經典誦讀”“問題討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寫作交流”,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春季班的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編寫體例如下:
1.課前導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要求。
2.模塊一是信念篇,選取了四篇關于信念的文章,例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我現在就付諸行動》《擺渡自己》《唯有自信,方能從容》等激發(fā)學生樹立自信,走出自卑,幫助學生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快速適應中職學習生活。
3.模塊二是求知篇,由課文導讀、知人論世、美文誦讀、探究練習等形式組成,選入學生喜愛的寫景散文、國學和現代詩歌,這是本學期語文基礎知識應用的重點篇章,也是對學生進行學期綜合評價的重點內容。
4.模塊三是勵志篇,在這里精選勵志故事、勵志演講詞和書信、勵志電影,應用多媒體及數字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有趣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5.模塊四是趣味篇,由成語俗語、對聯猜謎、標點斷句、繞口令和趣味故事等組成。內容豐富多彩,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相融合,加強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6.模塊五是人生規(guī)劃篇,選取了《人生規(guī)劃如讀》《人生規(guī)劃之時間篇》《規(guī)劃人生立足自我》等文章,插入了名人名言、知識鏈接、問題聚焦等內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熱愛讀書,珍惜時間,讓他們趁青春年少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立下壯志,選好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使自己的中職生活更精彩。
7.寫作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精心設置,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名著導讀”和古詩積累部分,介紹了曹禺的《雷雨》《泰戈爾詩集》和16首經典古詩詞等,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此教材整體設計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遵循了先育人后教書,再正確引導的原則,教材容量大,篇章多,閱讀性強,激勵性強,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元模式,很有創(chuàng)意。既體現新的教改理念,又明確了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更體現了我校春季班學生學習的特點。
四、校本課程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我校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針對春季班學生設計的,成立了“校本教材研發(fā)領導小組”,經過教師的不懈努力,歷經6個月,最終成書。實踐中雖然評價很高,但又存在諸多共性問題:
1.在思想認識上不夠深入全面,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意義認識不到位。
2.在實施方面經驗不足,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的意義,熟悉開發(fā)方案,理解課程設置的重難點及操作方法。研發(fā)組必須在開課前指導授課教師操作步驟,不可按照老教材的方法授課,以便于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3.缺乏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開發(fā)方案和評價體制,也就是說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隨意性比較大。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潘翔,徐國慶,戴士宏.職業(yè)教育怎樣推進課程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9-02-02.
[3]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7.
[4]鄭夢丹.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及困境[J].現代教育科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