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詩詞,博大精深。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較窄,因此,在學習古詩時存在一定的困難。經過長期實踐,在古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有效引導學生感受詩韻、詩意、詩情和詩境。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教學;拓展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詩詞,以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表達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源遠流長。但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表象儲備貧乏,對詩詞中所描述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深究,則揠苗助長;淺析,則淺嘗輒止。如何打通這經典與現(xiàn)代的壁壘,感悟經典文化的魅力?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如能撐起“多媒體”這樣一支“竹篙”,定能向著經典詩詞的深處漫溯,在詩詞的王國里興趣盎然、心靈起舞。以《江雪》教學為例,透過這“一枝紅杏”,感受“多媒體”為古詩詞教學帶來的“滿園春色”。
一、整體誦讀,感知詩韻
古詩音韻和諧,平仄錯落,朗朗上口,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就像一首美妙的音樂。因此,學習古詩要注重引導學生入情入味地讀,抑揚頓挫地讀,讀出一種緊張與松弛交錯的特殊美感,即節(jié)奏感,體現(xiàn)韻律美、音樂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在初讀階段,我先出示古詩,讓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此基礎上,點擊多媒體課件中的“范讀”一欄,這時深沉凝重的古箏曲由遠及近悠悠傳來,同時屏幕上顯示出以雪中垂釣圖為背景的古詩全文,并隨著范讀的開始,詩中相應出現(xiàn)停頓符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學生在范讀的熏陶下,在背景圖的渲染下,能悄然感受到古詩表達的意境,饒有興致地跟著朗讀起來,融入詩歌內在的真情實感,讀出情味,讀出意趣。
二、再現(xiàn)畫面,感悟詩意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練,往往突破時空的限制,詩意跳躍性大,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語言存在較大差異,給小學生意會理解增加了難度。所謂古詩之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平時教學中,若通過煩瑣的逐字逐句講解釋義,則違背了古詩的意境美,也有違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何既保護詩詞形象的完整性,又不損害詩的藝術感染力呢?多媒體技術的呈現(xiàn)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在《江雪》一詩教學中,我這樣處理:
師:詩中有畫,一首凝練的詩,就是一幅精致的畫。透過這首詩,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同學們細讀古詩,想象畫面,與同桌交流。生:我看到了雪山、小路、一只船和一個漁翁。師:能具體說你看到怎樣的山,怎樣的路,怎樣的船和怎樣的漁翁嗎?(學生觀察多媒體課件中出現(xiàn)的畫面)生:一千座山上一只鳥也沒有,一萬條小路上一個人也沒有,只有一只船上坐著一個老漁翁在釣魚。師:從哪兩個字看出一只鳥也沒有,一個人也沒有的呢?生:從“絕”和“滅”這兩個字。師:這真的是一千座山,一萬條小路嗎?你數(shù)了嗎?生:應該沒有那么多,可能是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師:說得真好。這是古詩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叫“虛指”,就是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一起看圖片。誰能借助圖片,將這位漁翁的穿戴說說看?生:(觀察漁翁圖)這位漁翁頭上戴著草編的帽……
課件呈現(xiàn)出的生動形象的畫面,是學生腦海中空白的補充,也是教師用任何語言都無法準確表達出來的,在這一過程中,無須教師過多地煩瑣分析,無須學生隔著時空的費力想象,有效地將一幅雪中獨釣圖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同時對詩句中“絕”“滅”等關鍵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三、 傾情賞讀,感受詩情
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大多與他當時所處的場景和心境有關,通過多媒體的配合使用,揭開背景,讓時光倒流,跨越時空,與詩人謀面、對語、溝通、共鳴于心靈。對于詩詞背景的揭示,不能簡單而單純地補充背景,必須與古詩誦讀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江雪》教學中,以多媒體補充背景資料,層層揭開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生活遭際,讓學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配上適合的音樂,無須多言,學生自然而然進入詩歌的意境中,把詩記在心中,把詩人記在心里,心中就不僅是一幅雪天垂釣的畫面,那孤獨的情懷,那頂風冒雪的不屈宣言,都會化作深情扎根于學生心中。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詩讀至此,感悟誦讀水到渠成。
四、拓展積累,感應詩境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小學語文教材中,共收錄古詩詞類的名篇佳作40多首,這是順應兒童心理發(fā)展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但是,很顯然,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僅僅學習這些古詩詞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在教學中有效拓展呢?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于一體,在豐富古詩內容拓寬欣賞領域上有著獨占鰲頭的優(yōu)勢,在《江雪》一詩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主題同為“獨釣”,但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學生在誦讀中能感悟、體味。古詩詞中蘊含的題材多樣、情感豐富,包括送別詩、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言志詩等。教學中將同一主題的古詩詞進行重組整合,能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學一首,帶一組”的整體優(yōu)化效果。在教學中,還可以嘗試拓展作者的其他古詩詞。
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古詩教學開辟了新天地,讓詩中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激起他們對古典文化的探究熱情,提高了古詩教學的效果。
作者簡介:王霞,女,1980年生,江蘇揚中人,本科學歷,教育學學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少教多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