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
【摘要】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注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面對這樣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將自己的教學和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發(fā)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人文修養(yǎng),提高綜合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實踐活動;人文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改的如火如荼進行,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初中階段,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所謂“語文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我們又將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統(tǒng)稱為人文修養(yǎng)。語文學科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最好途徑,通過閱讀和賞析經(jīng)典文本,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每日一句,日積月累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習慣,指導學生積累的方法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蘇教版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美文,這些文本語言精妙、構(gòu)思奇巧,在指導學生閱讀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抓住其中的精妙語句進行品味咀嚼,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積累,經(jīng)過一段時間潛移默化的熏陶,必然會讓學生獲得陶冶,提高鑒賞水平。
例如在教學《鼎湖山聽泉》這篇課文的時候,對于這篇優(yōu)美的文章的教學設(shè)計,教師就將鑒賞文本中的精妙語句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首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激情走進文本:“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非常美的文章——《鼎湖山聽泉》,看到這個題目,你有沒有想到泉水叮咚的美景,那么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展現(xiàn)這種意境之美的,請大家閱讀文本,畫出重點語句?!痹诮處煹囊龑Ш凸膭钕拢瑢W生們走進文本,勾畫精彩語句,鑒賞文本中語言表達,大家的收獲很多。例如有的學生鑒賞了文本的第八自然段,這樣進行分析:這一段寫得太美啦。在文本中作者將泉水比喻成小提琴、琵琶、大提琴等各種樂器,讓我們感受到了泉水的輕柔清脆、厚重纏綿等特點,深深體會到泉水聲音變化無窮,具有的明顯的層次美。同時,也讓我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產(chǎn)生了無盡的想象,感覺不是在聽泉水的聲音,而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音樂會,深深陶醉在美妙的樂曲中而不可自拔。這樣的鑒賞過程讓學生對文本中的精妙描寫有了深刻體會,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將這樣的句子積累下來,并且學以致用,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學習使用這種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可以說,鑒賞經(jīng)典美文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積累、模仿,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感受美之后學會孕育美,不僅學會鑒賞,還能自己創(chuàng)作。當然,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日積月累,教師在指導學生積累的時候要注重循序漸進,通過“每日一句”潛移默化的熏陶,逐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主題誦讀,文化健身
語文學習離不開多元朗讀,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們能夠走進文本,深入體會文本情感,獲得美的體驗。對于具有一定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初中生來說,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實踐活動來指導學生誦讀。例如開展主題誦讀,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體會,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入、深刻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其中《春》是代表作品。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沒有逐段分析,也沒有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而是采用多元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作者對春的深切贊美之情。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了這篇課文的錄音,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行感悟,然后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閉目想象,感覺自己就好像走進了春天,身體在春意盎然中自由飛翔,享受一片美麗的春光。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讀體驗,讓學生重點找到文本中寫景的句子體會春天之美。最后,引導學生精讀文本,鼓勵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進行仔細品味,這樣學生對文本的語言之美有了透徹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朗讀過程,學生對于散文的鑒賞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體驗到了散文之美。但是教師并沒有滿足于這樣的成果,而是為學生確定了“四季之韻”的散文閱讀主題,讓學生搜集描寫四季的優(yōu)美散文進行誦讀比賽,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散文之美,提升學生感悟美的能力。
學習語文最直接、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導學生多元誦讀,可以說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手段。而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主題式誦讀,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進一步深入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深刻感悟。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三、閱讀經(jīng)典,國學育人
在悠久的文學長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名家經(jīng)典之作,而指導學生鑒賞經(jīng)典,是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鑒賞經(jīng)典作品,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文學的博大精深,而且讓學生在品味文化積淀的同時獲得思想的陶冶,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經(jīng)典作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讓學生主動思考文本主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較為曲折,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人物的行為、語言等進行深入體會,分析人物的形象特點。通過大家的認真討論和交流,體會到是菲利普夫婦的嫌貧愛富的性格特點。這樣的認識顯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不夠深刻,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進行深入體會,讓學生認識到這種金錢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背景是分不開的,正是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揭開了家庭的溫情面紗,也引發(fā)了學生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深刻思考。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類似題材的經(jīng)典文本,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選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等,引發(fā)學生對社會以及人際的思考。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經(jīng)典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經(jīng)典作品經(jīng)歷了時間的檢驗,是文化的積淀。閱讀經(jīng)典,讓學生體會到文學作品的深刻價值,體會到文本的文化蘊含,讓學生得到情感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
四、調(diào)查訪問,升華體驗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深刻體驗。而且,初中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非常高,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走進文本,獲得豐富的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巍巍中山陵》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組織學生通過調(diào)查訪問的實踐活動獲得深刻體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結(jié)成小組理解中山陵的整體布局:“同學們,大家對于文本內(nèi)容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你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將中山陵的大體布局畫出一幅示意圖嗎?假如你是中山陵的講解員,你能根據(jù)自己畫的示意圖進行清楚地講解嗎?”這樣的活動設(shè)計讓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學生在講解中山陵設(shè)計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人們對于中山先生的懷念以及對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我的美麗校園”的設(shè)計活動,讓學生勾畫自己心中的校園形象,進一步升華學生的體驗。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內(nèi)容進行實踐活動,并且引導學生走向課外,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有效升華了學生的體驗。實踐活動的安排,讓學生的熱情高漲,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通過多種形式的鑒賞品讀以及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受到文化內(nèi)涵的陶冶,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張麗偉.在語文本色回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新課程學習,2014(7).
[2]顧華杰.發(fā)掘利用教材的人文因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新課程學習,2011(12).
[3]朱曉紅.在繽紛的誦讀活動中提升師生人文素養(yǎng)[J].小學時代,2013(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