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貴 韓超
【摘要】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制教育對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道德觀以及正確的意識行為準則與強化社會生存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的新媒體正在如火如荼地發(fā)展壯大,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擺在高職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非常值得研究與探索的課題。本文在充分闡述新媒體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新媒體對于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尤其是探討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職;法制教育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各種不良信息全面沖擊著高職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也為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有利契機。如何利用好新媒體,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媒體在法制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這值得每一個職業(y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思和探討。要讓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精神,懂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為社會培養(yǎng)一批批具有社會主義高尚情操、優(yōu)秀品格和從業(yè)道德的職業(yè)技術人才,這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新媒體時代的特征
(一)信息媒體多元但監(jiān)管困難
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渠道更為多元化,尤其是具備借助網絡傳播的特征。新媒體的去中心化,使得普通大眾也能成為信息主體,而信息媒體良莠不齊且數量龐大,因此帶來監(jiān)管上的困難。
(二)信息獲取容易但來源不明
網絡天生具有親民的特征,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由于操作便捷,且移動終端具有較強的用戶粘度,同時人們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的成本低廉,新媒體信息的碎片化也更加迎合當前人們的生活習慣,因此人們獲取信息非常容易,對其往往能夠產生較強的依賴,但實際上很多信息來源不明,信息發(fā)布者往往隱匿身份,難以追查。
(三)信息內容豐富但真?zhèn)坞y辨
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十分豐富,新媒體無論是在內容數量上,還是傳播范圍上都優(yōu)于傳統(tǒng)媒體,然而這些信息往往未經審核便隨意發(fā)布,其內容真?zhèn)坞y辨,可信度不高,一些虛假或者片面信息容易對受眾造成誤導。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積極與消極作用
(一)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積極作用
1.新媒體能夠明顯提升法制教育的普及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們每個學生都成為了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擁躉,互聯網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年輕人對其樂此不疲,無論是在生活、學習、工作,還是娛樂方面,都給他們帶來很多的樂趣和便利,凡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學生接觸和受其影響的可能性就明顯增加。因此,借助新媒體開展法制教育,能夠大大提升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普及率,其對于學生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也更加深刻。
2.新媒體能夠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開展法制教育
新媒體往往可以實現在移動終端的共享和互聯,就目前高職學生使用移動終端的現狀來看,大量碎片化的時間消耗在移動終端上,這也為借助新媒體開展法制教育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契機。移動新媒體上的法制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開展碎片化的教育,其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法制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法制教育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平臺,學生接受教育更為方便且形式更為多樣,也就打破過去傳統(tǒng)課堂那種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更能為高職學生接受和認同,教育效果更為突出和顯著。
(二)新媒體對于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消極作用
1.新媒體的流行削弱了高職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積極性
當前的高職大學生,對于在移動互聯網上使用新媒體進行社交與娛樂非常熱衷和頻繁,新媒體獨特的吸引力很容易讓他們不自覺地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他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觀看直播和短視頻,自然而然沒有興趣和時間精力接受學校的法制教育,同時,相較于新媒體的豐富多彩,校園法制教育顯得較為單調乏味,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2.新媒體的不良信息常常與法制教育背道而馳
因為當今高職學生對新媒體的接受度和認同度非常高,因此常常對新媒體中的很多資訊深信不疑,并爭相效仿。新媒體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非常容易將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傳遞給普通學生,如崇尚絕對自由、漠視法律與規(guī)則、以暴力解決問題、以獲取灰色收入為榮等,這些都與法制教育背道而馳,起到了誤導作用。
3.新媒體的技術性與虛擬性使得高職院校法制教育難以承載
以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校園文化活動為輔。而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在思想上和教育方式上比較僵化,很難接受新事物。當新媒體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時,教育者開始變得無所適從,甚至產生抵制情緒。由于新媒體具有一定的互聯網與軟硬件運用的技術性,教育者對此并不熟悉,無法順利地將法制教育的內容和過程與新媒體進行結合和匹配,由此帶來了操作上的困難和實施上的障礙。另外,新媒體的虛擬性拉開了教學雙方的距離,教師與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并不統(tǒng)一,因此,無法實現實時和近距離的交流、研討、管理與控制,往往使得法制教育的形式效果大于實際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建議
(一)樹立“互聯網+”意識,提升新媒體素養(yǎng)
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強對法制教育工作者“互聯網+”意識的培養(yǎng),讓他們進一步開放思路,在思想上重視新媒體的作用,激勵他們主動將法制教育與新媒體有機結合,并應用到實際教育過程中去。其次,要進一步提升新媒體素養(yǎng),提供培訓機會,讓教師掌握新媒體的使用技巧,在操作時能夠得心應手,并形成習慣。
(二)多渠道運用新媒體開展法制教育
在移動互聯網上,新媒體的形式多樣,各有特色,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學生。高職法制教育應進一步開拓教育平臺和渠道,全方位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乃至于其他自媒體工具和專屬APP等開展法制教育。要通過這些平臺和工具將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案例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需要強調得是,在新媒體上開展的法制教育內容要更加豐富精彩、靈活多樣,通過內容吸引學生的閱讀量、點擊率和觀看率,而傳統(tǒng)的強迫性學習理念不應再繼續(xù)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