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倫先
【摘要】 目的 探究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合并咯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72例肺結核合并咯血患者, 根據(jù)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支氣管動脈栓塞組, 每組36例。對照組采用垂體后葉素靜脈滴注(靜滴)進行治療,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前后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4.55±1.17)、(10.51±0.62)d均短于對照組的(5.78±2.11)、(14.01±2.81)d,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支氣管動脈栓塞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合并咯血的臨床效果顯著和安全性高, 可有效減少咯血量, 緩解臨床癥狀, 縮短住院時間,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支氣管動脈栓塞;肺結核合并咯血;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064
肺結核是臨床最為常見病癥, 且傳染性較強。肺結核癥狀的出現(xiàn)會嚴重影響到患者呼吸道及支氣管, 嚴重的會伴有大咯血癥狀。導致肺結核大咯血的臨床危險因素有許多種, 患者病情嚴重, 治療不及時可威脅其生命安全。本研究探討了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合并咯血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肺結核合并咯血患者, 根據(jù)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支氣管動脈栓塞組, 每組36例。對照組男26例, 女10例;年齡19~82歲, 平均年齡(48.57±11.33)歲;病程1~9年, 平均病程(4.24±1.59)年。支氣管動脈栓塞組男25例, 女11例;年齡19~81歲, 平均年齡(48.52±11.16)歲;病程1~9年, 平均病程(4.24±1.60)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垂體后葉素進行治療, 20~40 U/次, 靜脈滴注。支氣管動脈栓塞組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穿刺股動脈, 數(shù)字減影動脈造影下在胸主動脈置入聚乙烯導管, 對一側支氣管動脈造影判斷出血血管部位。若無明顯出血征象可從其他角度造影, 直至明確出血部位。明確之后, 用3F微導管插管, 開始給予造影劑注射。用手術線段顆粒、明膠海綿顆粒和直徑3 mm彈簧鋼圈灌注和栓塞出血的動脈, 對出血情況進行觀察。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安全性, 治療前后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咯血消失或減少>80%, 生命體征穩(wěn)定, 肺部癥狀顯著改善;有效:咯血減少50%~80%, 生命體征趨于穩(wěn)定, 肺部癥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1]。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治療顯效患者23例, 有效12例, 無效1例, 總有效35例, 總有效率為97.22%;對照組治療顯效患者12例, 有效16例, 無效8例, 總有效28例, 總有效率為77.78%。支氣管動脈栓塞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比較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4.55±1.17)、(10.51±0.62)d均短于對照組的(5.78±2.11)、(14.01±2.81)d,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比較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發(fā)生心絞痛1例、胸悶1例、腹痛1例和心悸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對照組發(fā)生惡心嘔吐1例、胸悶1例、血壓輕度升高2例和心悸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89%;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干預前后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325.21±22.72)ml/d、(7.72±1.25)mm、(63.44±1.17)分, 對照組分別為(325.62±22.12)ml/d、(7.71±1.21)mm、(63.45±1.12)分,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87.21±12.71)ml/d、(3.12±1.21)mm、(89.42±1.77)分, 對照組分別為(95.26±13.78)ml/d、(5.45±1.26)mm、(73.44±1.66)分,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大咯血是肺結核臨床常見急癥, 我國有50%的咯血患者多是因為肺結核病癥引發(fā), 而影響大咯血出現(xiàn)的主要因素有病程、年齡、合并疾病、病變的復雜性等[2-4]。原因在于, 年齡越高的患者其咯血發(fā)生率越高, 老年患者的病程相對較長, 各免疫器官逐漸衰竭, T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會減少、免疫功能也會逐漸下降, 老年患者多會伴有免疫功能紊亂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 老年患者病變復雜, 合并疾病癥狀相對較多, 特別是慢性阻塞性非疾病, 容易導致患者呼吸功能不全, 多會產(chǎn)生繼發(fā)性的感染, 長期的呼吸功能不全會導致貧血、全身性衰竭的出現(xiàn), 并引起大咯血[5-7]。肺結核合并咯血患者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可通過明確出血部位, 選擇合適的栓塞材料進行栓塞, 發(fā)揮良好的止血作用, 可預防支氣管因缺血而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具有快速起效、快速止血等優(yōu)勢和特點, 可縮短出血時間, 改善患者預后[8]。本研究中, 對照組采用垂體后葉素靜滴進行治療;支氣管動脈栓塞組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結果顯示, 支氣管動脈栓塞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消失時間、出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支氣管動脈栓塞組咯血量、支氣管動脈管徑、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合并咯血的臨床效果, 安全性高, 可有效減少咯血量, 緩解臨床癥狀, 加速出院,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程獻杰, 李深基, 謝謙宇, 等. 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的臨床療效探討. 中外醫(yī)療, 2015, 34(26):96-97, 102.
[2] 游國超. 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的臨床效果. 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6, 10(16):74, 77.
[3] 王志軍. 大咯血患者治療中外周血管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 今日健康, 2015, 14(12):139.
[4] 王曉東. 介入治療大咯血的臨床療效及復發(fā)率觀察.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11):203-204.
[5] 焦旭東, 吳金平, 陳方滿, 等. 肺結核大咯血支氣管動脈栓塞后短期復發(fā)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2, 31(9):1316-1319.
[6] 王孔林, 哈曉吾, 馬金輝.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大咯血31例. 臨床肺科雜志, 2006, 11(5):580.
[7] 林萍, 陳敬芳, 蘇堅.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大咯血的護理. 臨床肺科雜志, 2004, 9(3):300.
[8] 翟安, 劉歆春, 曹駟鵬, 等.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咯血的研究. 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8(9):1660-1661.
[收稿日期: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