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 當今教育要求以兒童為中心,明確兒童的主體地位,我們的教育理論正朝這個方向發(fā)展,但是在現(xiàn)實的一些幼兒教育實踐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相反,兒童一直處在一種被控制的狀態(tài)。巴西教育家保羅·費萊雷的代表作《被壓迫者教育學》中的教育思想對教育走出當下控制學生生命的困境,回歸教育的本真具有重大的意義?;谶@本書的思考,應重視解放被控制下的幼兒,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自由。
關鍵詞: 《被壓迫者教育學》 幼兒教育 愛與自由
《被壓迫者教育學》是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本強調解放被壓迫者的書,強調對處境不利的人們的關注,強調追求教育的解放。這本書可以被稱為“被壓迫者的教育圣經(jīng)”、“真正革命的教育學”,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1]。讀完這本書后,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解放被控制下的幼兒,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自由。
一、被控制下的幼兒
教育要求確立兒童的主體地位,幼兒作為一個自由的生命體,不應該被現(xiàn)實中的條條框框控制住。教育作為一種幫助幼兒身心發(fā)展與成長的教學活動,對于幼兒的關心與呵護應該是教育的本意。然而,在一些幼教單位,幼兒的主動性沒有被保持住,而是出現(xiàn)了被控制的現(xiàn)狀。
1.被教育觀念和價值認識控制的幼兒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被賦予了無限的價值,人們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許多人把教育當作一種改變命運的奠基石,這時教育就成為改變生命和生活的工具與手段。部分家長和教師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在完全沒有意識到自身被控制的情況下,幫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要求孩子學各種特長,以成績評價一個人,考名牌大學等,完全無視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教育已經(jīng)成為訓練人的一種手段。而在現(xiàn)代的幼兒教育中,家長與教師更關心的是如何讓幼兒多學些知識、多認識些字、會背更多的古詩、會算數(shù)等,而不是關注幼兒真正的需要與興趣,忽略幼兒性格、心理與德行的形成。
2.被知識與課程控制的幼兒
知識是前人經(jīng)歷和總結下來的現(xiàn)成存在的,部分人認為知識就是靜止存在的,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但是知識的獲得與傳授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以往的教育認為知識是靜止的和絕對存在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知識的傳授完全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因此,靜止知識的傳授與課程的預設在無形中成為控制學生的手段。
3.被幼教制度控制下的幼兒
不只是知識與課程這種無形的力量控制著幼兒,學校的一些教育制度也在無形中控制著幼兒,比如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準則,要求幼兒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做規(guī)定的事情;學生的評價制度;學校安排的教學活動;按照學校與家長的要求,無視幼兒的興趣、愛好與需要等設置的課程。
4.被教師控制下的幼兒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面對面與學生“打交道”的,一方面灌輸式教學方式中,教師向幼兒傳授現(xiàn)成的、已經(jīng)準備好的知識,使幼兒變得輕信與盲從,不懂得懷疑。另一方面對不符合教學規(guī)定的幼兒行為,教師通過眼神、語言等制止幼兒。比如在吃飯這件事上,教師先讓幼兒背飯前兒歌,然后教師不說“小朋友請吃”,小朋友都不能亂動。吃飯時老師還會提醒幼兒吃飯的姿勢“小胸貼桌前,左手把盤,右手拿勺”等,嚴格控制著幼兒。
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些語言在無聲地控制著幼兒,比如“小手背背后”、“老師讓我這樣做,我就跟著這樣做”、還比如教師在上課時,小朋友要說話,則要求幼兒說話前必須舉手請示老師,然后要說“老師打擾一下,我想……”等,這些言語都在控制著幼兒的身體。
由此可見,在當今幼兒教育中,無論是抽象的知識與教育制度,還是現(xiàn)實中的幼兒家長、教師都在不自覺或者無形當中控制與壓迫著幼兒。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方面與以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觀念的滯后是分不開的。為了解放被控制的幼兒,必須改變現(xiàn)實中的教育形態(tài),改變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但這種改變是很困難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了給幼兒減輕壓力,希望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教育中的不足之處,還給幼兒更多的自由。
二、《被壓迫者教育學》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價值——追求解放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解放,《被壓迫者教育學》這本書的中心論題就是,被壓迫者如何通過教育獲得解放。弗萊雷認為,教育的任務和價值在于喚醒和培養(yǎng)孩子的主體意識和批判精神,使孩子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最終獲得解放。弗萊雷反對以往的灌輸式教育,他所倡導的教育是一種生成的教育,強調教育要依據(jù)學生原有的生活進行,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學生的生成中不斷改變與進步的,要求教師與孩子進行交流與對話,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以使孩子能夠以行動主體的身份參與學習的過程。在我國現(xiàn)代幼兒教育中,學生與幼兒被教育中的各種因素“多重控制”,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批判,給教育改革帶來了曙光。
2.教育的方法:提問式教育與對話
弗萊雷認為,傳統(tǒng)教育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以往教育中的教師與學生就是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把學生看成一種容器,教師灌輸,學生存儲和記憶大量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像生活在一個框架之中,很難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反思性。弗萊雷指出:“真正投身于解放的人必須徹底摒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接受人是有意識的存在這一觀念。”[3]針對這種灌輸式教育,弗萊雷提出了“提問式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與對話。
對話式教育,就是要求把學生看作能夠與教師一起學習與成長的合作者,師生之間不斷地交流,在交流中學習與思考共同成長。對話是一種創(chuàng)造行為,它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教師不能控制學生的想法,更無法取代學生的思考。對話需要平等、愛、謙恭和信任的氛圍。對于對話式教育來說,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認為學習是一種不斷認識與生成的過程,要求教師設置的課程以兒童為主體,在幼兒原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注重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3.教育的內(nèi)容:生成課程
弗萊雷認為,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應該圍繞學生的環(huán)境與生活,尊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并且主張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內(nèi)容應該與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全面了解他們的現(xiàn)實世界,從而達到學習與改變世界的目的。所以按照弗萊雷的教育思想,教師教學應全面了解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以幼兒的經(jīng)驗為中心,把幼兒的日常生活和主題作為教育內(nèi)容。
按照弗萊雷的思想,教育內(nèi)容不應該是死板的、靜止的、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的,更不能成為“控制”、“壓迫”幼兒發(fā)展的障礙物,而應該是在幼兒的生活中生成,又不斷地促進幼兒發(fā)展和生長的手段。
三、給予幼兒更多的愛與自由
教育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師在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如何教授、如何對待幼兒,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幼兒產(chǎn)生影響,所以為了幼兒更好地發(fā)展,給予幼兒更多的愛與自由是教師應該做的。師幼關系是幼兒教育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灌輸式的教育把教師變成了壓迫者,幼兒是消極的被壓迫者。教師的主動施壓與幼兒的被動受迫徹底抹殺了教育培養(yǎng)人的價值,只有“愛與尊重”,解放幼兒的主動性,才能使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教師應予以更多的自由,才能使其個性化發(fā)展。教師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地對話,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更加不能輕易地阻止孩子的自行發(fā)展,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予幼兒更多的自由與時間及更多的耐心與信心。讓幼兒自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教師要做的是給予幼兒適時、適度的指導。
只有教師給予幼兒更多的愛,幼兒感受到更多的愛,才會主動學習如何愛別人。只有愛,才能驅散孩子內(nèi)心最深處的不安與彷徨,才能找回孩子本有的陽光和自信。讓我們給予幼兒充分的愛與自由,與幼兒平等地對話,拋棄控制與壓迫,還給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碭.學生生命的“被控制性”和“無限可能性”——兼論《被壓迫者教育學》的教育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2]張琨.教育即解放——弗萊雷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保羅·弗萊雷,著.顧建新,譯.被壓迫者教育學(30周年紀念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董標.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應該有《被壓迫者教育學》—試述保羅·弗萊壘的“解放教育學”[J].比較教育研究,2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