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露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化教學已成為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當前的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信息化教學出現(xiàn)了若干問題,其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思考。本文對高職院校服裝專門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教學的原則以及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以期促進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信息化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高職院校;有效性;服裝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8)07-0104-03
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是指信息技術環(huán)境支撐下的有效教學,是在信息化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要求的信息化情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1]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具有實操性強、應用性強等專業(yè)特點,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實現(xiàn)服裝教學的現(xiàn)代化,解決傳統(tǒng)實操教學演示集中、觀看不便等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然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中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未能充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所以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以及今后在教學實施中的對策。
1.學生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手段
以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為例,針對結構設計的難點部分,一些教師往往會制作演示視頻,這樣一方面能使講解更清晰,另一方面能方便學生課上課下進行反復觀看,避免以往教學中學生來不及記錄教師講解內容的情況。而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主動性弱,詳盡細致的教學視頻讓他們在繪制樣板時過度依賴教學視頻,離開教學視頻一步步的指導他們就無法獨立完成樣板繪制,無法對一個不熟悉的樣板進行自主分析。長此以往,教學視頻所起到的教學效果等同于只教會了學生如何繪制線條,而沒有教會學生如何繪制結構樣板。
2.助長學生課上學習懈怠習性
信息化教學的初衷是利用信息技術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的時間、空間、資源等限制開展基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并有利于學生的充分發(fā)展。[2]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APP、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教學工具上傳教學資料,以便學生課后查閱和復習。但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缺乏上進心,上課遲到、曠課,不認真聽講,教師提供的便利條件反而助長了這些學生學習懈怠的習性,這就違背了信息化教學的初衷和目的。
3.不結合實際情況套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服裝專業(yè)具有實操動手性強的專業(yè)特點,現(xiàn)有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如虛擬課堂、在線教學、線上教學平臺等針對理論問題的提問與解答已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和學生能通過虛擬教學環(huán)境突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進行互動和指導。但類似服裝工藝制作細節(jié)、樣板繪制線條的糾正、設計思想的交流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無法簡單套用線上互動的手段進行教學的。此外,雖然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協(xié)助無法操作或在操作上有難度的內容的教學,使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輕松很多,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產(chǎn)生一知半解、流于表面的情況,并使便利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阻隔師生交流的障礙物。
1.協(xié)助性與適度性原則
相關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學成功的原因更多地應歸功于充分的教學準備和良好的教學設計。[3]信息化教學提倡將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但也絕不是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4],再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也無法替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作用,更不能成為阻礙學生獨立思考及探索精神培養(yǎng)的障礙物。因此,在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中,應充分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服裝專業(yè)課程的專業(yè)特性,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綜合考慮,把握好教師指導的度,使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適度應用于專業(y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自主學習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關注和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靠信息化教學工具自學無法解決的難題。
2.合理性與適用性原則
有效教學即教學過程符合教學規(guī)律,能夠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并能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5]而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本身應具有合理性,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也必須合理可行。不是所有的教學過程都要采用信息技術,而是信息技術的運用要以適用性為原則,需要符合專業(yè)教學的目標要求,符合專業(yè)教學的內容安排,符合學習者本身的特征。
3.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原則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的生源復雜,既有普高生源和中職生源,也有藝術生和非藝術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參差不齊,且普遍自我約束力差。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期望所有的學生都能依靠其自覺性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性學習。我們應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根據(jù)不同學生各自的特點靈活地設計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活動和信息化教學內容,不斷引導、督促和鼓勵學生有效使用信息化學習工具,最終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慢慢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并且需要考慮到教學是動態(tài)且復雜的過程,信息化教學在教學實施中將會遇到一些不可預知的困難及可變因素,這就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對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善。
1.完善教學實施的前中后各階段方案
完善的教學設計、充分的教學準備和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是有效信息化教學的基石。因此,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中,首先,要做好“教學本職工作”,即對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準備和精心的設計,使課程內容本身能夠吸引學生。其次,將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合進教學過程,在教學實施中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再次,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以及技術準備,周密設計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方案,并做好技術故障準備,靈活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最后,教師應對最終達到的教學效果進行積極及時的反思和完善,根據(jù)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及接受能力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做出合理的調整,總結教學經(jīng)驗,為下一步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做好準備。
2.巧妙結合信息技術資源與專業(yè)教學內容
在有效正常的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應該自然得體、拿捏自如,而不是為了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而在課堂教學中強行加入。在服裝專業(yè)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將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資源與各項專業(yè)教學內容進行巧妙的結合,使原本只能通過口頭講述演示和書面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表現(xiàn)得形象生動,富有趣味。這樣一方面能使信息技術用到教學該用之處,避免無意義的資源和時間浪費;另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利用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使信息化技術與師生交流互動和諧共存
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及教學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并能夠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6]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趣等優(yōu)點,但也要避免由于信息技術的使用讓師生之間正常的交流互動被毫無感情的信息技術取代,以及出現(xiàn)學生認為課后可隨時翻閱信息化資料導致上課不認真聽講的情況。例如,在服裝工藝課上,教師可以將機械性的操作及學生容易通過自學掌握的步驟制作成信息技術資料,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觀看圖片、視頻等材料,以自主學習或小組討論研究的形式進行探索學習和制作。對于有難度、關鍵性的步驟,不發(fā)放資料,而是教師現(xiàn)場教學演示進行指導。課后,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收集問題,然后在下堂課上集中講解演示。這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互不影響、和諧共存。
4.建立針對信息化教學的評價機制
針對信息化教學的評價機制的建立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教師自身的授課評價,二是學生的學習評價。在教師方面,教師不僅要對自己設計的信息化教學活動和信息化教學內容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評價,要根據(jù)信息化教學手段對在實際專業(yè)教學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效果進行評價,還要對自身是否能及時改進和調整教學進行評價。在學生方面,根據(jù)高職院校服裝專業(yè)課程的考查形式多是實操練習,且過程性成果與期末終結性成果同等重要的特點,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信息化教學的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生利用信息化教學所培養(yǎng)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評價。此外,還可以借助一些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對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進行分析測評,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這才是從教與學兩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維度進行全面的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