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忠 劉廣東 劉士源
摘 要:《漁業(yè)政策學》是涉海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面臨著很大壓力,因此順應教學改革大勢,引入案例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教學效果,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從本科教學來看,《漁業(yè)政策學》的案例教學過程可以依次劃分為準備案例、學生研討、理論講解、課堂討論、案例評議等環(huán)節(jié)。作為一種教學探索,本門課程的案例教學還需要從案例庫建設、實地調研、教師培訓、引入專家、學生參與等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漁業(yè)政策學;案例教學;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1-0096-03
Abstract: Fishery Policy is the core curriculum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ocean universities. In the light of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case teaching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Case teaching process of Fishery Policy in universit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case preparation, group discussion, theory explanation, classroom discussion, case appraisal and other parts. As a teaching exploration, cas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could be improved from case-base construction, field research,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or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Keywords: fishery policy;case teaching;teaching process
《漁業(yè)政策學》是海洋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在漁業(yè)經濟學、漁業(yè)技術經濟學等專業(yè)理論課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分析能力,對于漁業(yè)領域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漁業(yè)政策是政府對于漁業(yè)實施的積極干預和支持舉措,這些公共政策對于社會各利益群體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會出現方方面面的建議和討論。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兼?zhèn)涞恼n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案例教學,不僅能夠一定程度上模擬和還原政策運行的過程,增強對具體漁業(yè)政策的理解和體驗,判斷和分析政策的成敗得失和發(fā)展方向,還能夠提高理論思考和政策分析能力,提高政策研究和學習的水平。
案例教學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商學院、肯尼迪政府學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等取得了巨大成功,隨著教育國際化的浪潮而風靡全球各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積極學習借鑒西方先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案例教學被引入工商管理碩士等專業(yè)碩士教育的課堂教學,在案例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取得了較多進展。相對來說,案例教學適合于思辯性較強的軟科學,硬科學的邏輯嚴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好適應性。從現有研究來看,公共政策類課程采用案例教學很有必要,但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zhàn)[1];王飛等介紹了在碩士研究生課程《漁業(yè)政策與漁業(yè)管理》實施案例教學的經驗[2]。本文結合案例教學的一般經驗,以本科《漁業(yè)政策學》為例,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案例教學結合起來,探討案例教學的意義和教學過程,并提出改善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案例教學的意義
(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以往的《漁業(yè)政策學》教學,沿襲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教師“一言堂”,學生聽講記筆記,上課積極性不高。由于學生進入本門課程的學習階段之前,已經學過《漁業(yè)概論》《漁業(yè)經濟學》等課程,具備了一定的漁業(yè)經濟理論知識,為聯(lián)系實際進行政策分析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和方法。而且新一代的大學生們,有著較強的個性特征,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比較排斥被動地接受說教。因此,在教師講課的基礎上,對學生劃分學習小組,設計對應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習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潑、活學活用,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案例教學的參與式、合作式、探究式特點,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想象力,搭建起嵌入日常教學的理想平臺。
(二)豐富了教學資源
傳統(tǒng)教學,老師準備教學材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老師參考教材和論文、著作等教學和科研工作積累,認真?zhèn)湔n,盡最大努力提供一份理想的教案和講義。但百密終有一疏,況且現代社會信息眾多,老師的知識面和閱讀面都終歸是有限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有許多想不到、說不到的地方。案例教學法吸引了廣大同學參與,每位同學的閱讀面不一致、視角不一致,就會提供大量資源?!氨娙耸安窕鹧娓摺?,每位同學都提供了大量信息,每位同學都獲得了全班同學提供的海量信息,這對于認識和分析漁業(yè)政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案例研究和討論中所提供的知識,與自身的探索和接受能力相吻合,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隨之提高。
(三)提高思辨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老師“滿堂灌”的是標準答案,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講和做好筆記??荚嚨膬热菖c上課內容聯(lián)系緊密,借此促進學生的學習。可以看出,這種知識灌輸,培養(yǎng)的是一種記憶和復制能力。實際上,漁業(yè)政策的很多議題并沒有完美的標準答案,最多是參考答案。各利益群體都有基于本位主義的認識和訴求,如何調和多樣化的目標和政策途徑,需要一個合理均衡。案例分析討論的過程,會呈現出多樣化的信息,需要學生判斷分析、批評、梳理、歸納。所以案例分析,在還原事件發(fā)展歷史和探尋邏輯規(guī)律的同時,更注重思辨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
(四)鍛煉表達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老師滔滔不絕地授課,學生上課“動腦不動口”,普遍做一個守紀律、認真聽話的好學生?!皹藴蚀鸢浮笔降奶釂柦o了學生回答問題的壓力。而案例教學并無標準答案,學生主動講的心理壓力小了,敢發(fā)言的同學多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能獲得好評。本專業(yè)隸屬于社會科學門類,良好的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在工作中時時處處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表達能力是一座橋梁,能夠及時有效傳遞信息。案例分析課在剖析各種問題和矛盾的時候,將慣常于書面表達的內容,體現為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準備案例
根據授課進度和課堂教學內容,由教師編寫或選取相適應的案例。漁業(yè)隸屬于大農業(yè),“漁業(yè)、漁村、漁民”跟“農業(yè)、農村、農民”相類似,都具有靠天吃飯的特點,受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產業(yè)弱勢特征明顯。由于漁業(yè)產業(yè)所具有的外部性,僅靠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難以有效配置資源,政策所發(fā)揮的干預和支持作用必不可少。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漁業(y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漁業(yè)公共品屬性越來越突出。目前來看,漁業(yè)發(fā)展的矛盾,比較集中體現在過度捕撈、養(yǎng)殖污染、水產品安全、涉外漁業(yè)、遠洋漁業(yè)等方面,這些不僅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也是理論探討的重點。因此,在準備案例過程中,按照教學大綱的順序,每一章節(jié)設計一個對應的案例,既呼應了當前的漁業(yè)政策熱點和難點,又能學以致用,進而推動理論學習的深入。
(二)學生研討
首先是課下研讀教材,為課堂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也主張課下預習,但缺乏檢驗手段,學生是否預習過教材內容難以識別出來。而案例教學過程中,只有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案例分析駕輕就熟,否則就會不知所云。因此,學生為了案例分析的必要,自覺學習教材內容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其次,在案例教學準備中,學生自愿組成三人學習小組,認真研讀和討論案例內容,形成小組內部的分工合作。每次案例由一位同學輪流作為小組長,一位同學作為主發(fā)言人,一位同學專門整理各種資料。在小組討論和學習的過程中,每次都要作詳細記錄,包括時間、地點和討論的內容,主發(fā)言人需要準備好發(fā)言提綱和材料,小組長要做好統(tǒng)籌和協(xié)調保障工作。
(三)理論講解
在西方專業(yè)碩士教育中盛行的案例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知識架構和自學能力,因此并不強調課堂知識講授,但理論學習是本科教學的主體,也是開展案例探討的大前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簡明扼要地講解教材內容,這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仿,但相關內容和時間都已精煉。在課堂講授內容的選取方面,既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又要區(qū)分重點和一般,不能面面俱到,還要處理好課堂講解和課下學習的關系。課堂上的講解,要給出整體的框架,對重點和難點舍得花時間、下功夫,對一般內容可以泛泛地提及,因為學生課下的自學已經比較充分。當然,不論是重點內容還是普通知識點,課堂上主要解決其中的難點和困惑,把握課堂講授的問題導向。這不僅為案例討論擠出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這種學習能力是可以檢驗的,因為案例討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論學習的熟練程度。
(四)課堂討論
案例討論是案例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既有程序上的規(guī)定要求,也有內容質量的控制。由于已經事先將案例發(fā)放給學生,同學們對案例已經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老師只需簡述一下案例的主要內容,然后就可以針對擬定的問題開展討論。每個案例一般準備三個問題,每個小組主要準備一個問題的發(fā)言,在主發(fā)言人講解結束之后,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辨析和補充。對于主發(fā)言人所講內容提出質疑的,首先由主發(fā)言人進行回應,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完善。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老師既要掌握好時間和節(jié)點,又要適當引導,使問題分析有一定的高度,發(fā)揮眾人“頭腦風暴”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政策分析水平和思辨能力。
(五)案例評議
評議環(huán)節(jié)涉及對案例討論的評價,不是簡單的“大而化之”,例如,“講得很好”,而是要具體分析并且鞭辟入里,說“好”的依據在哪兒,說“不好”的又體現在那些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評價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既要有理論的高度,也要對案例本身有著深入的理解。因此,案例討論的水平可能參差不齊,難以及時分辨出來,但案例評論的水平很快可以一見高低??梢姡u議案例是一件非常專業(yè)的工作。以往會選擇沒有積極參與案例討論的同學,對案例討論進行補充和評議。這固然能夠督促學生認真聽講,但往往不夠專業(yè),只是作為對學生的約束。因此,在每次案例課之前,都要輪流確定專門的評論員,這不僅是對案例討論的同學負責,能獲得較高水平的反饋,也能鍛煉和養(yǎng)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老師最后進行點評,可以適當補充案例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評價案例討論的成敗得失,指出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方面。
三、完善建議
(一)完善案例庫
案例教學如同戲劇一樣,成功的戲劇需要高質量的“劇本”,而且劇本是基礎性的一環(huán)。漁業(yè)政策案例要有理論背景和實踐材料,鮮活生動、難度適中,能夠引發(fā)共鳴,因此對案例本身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在課程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根據二手資料編寫的,這些資料來源廣泛,包括著作、論文以及網絡資料。作為案例教學的起步,案例能夠做到全面覆蓋教學內容,使用較為粗放的案例未嘗不可。但隨著案例教學的深入,老師和同學都對案例編寫有更多期待,不僅要有充足的數量,還要論證嚴謹,適合教學口味。目前亟需完善的是,借助已有的實習實踐基地,在科研和教學合作基礎上,增加一手資料編寫的案例,這樣案例的編寫更加精致,可以圍繞案例需要搜集資料,而不是圍繞現有的二手資料進行加工編輯。還要完善教學團隊,吸收政府和行業(yè)專家參與,形成案例編寫的集體力量和優(yōu)勢,使案例創(chuàng)作既有厚重的理論底蘊,又能體現接地氣的鮮活生動。
(二)開展實地調研
由于經驗積累的限制,之前案例多由二手資料整理設計,這些案例比較抽象,限制了案例教學效果提高的空間。一手的資料不僅最鮮活,緊跟實踐前沿,而且更全面和準確。實地調研也是對案例透徹理解和學習的過程。老師把案例掌握熟練,便于更好地把握其中的邏輯和規(guī)律,進行案例討論時才能駕輕就熟。在實地調研中,老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不同的分工合作,老師主要進行調研設計、人員聯(lián)絡和深度訪談,學生則從事問卷調查、數據處理等工作。由于學生參與了實地調查,所以在案例編寫和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案例有更多的親近感,不僅能夠深化對案例的認識,而且能增強案例學習積極性。
(三)組織案例教學培訓
案例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甚至是高深的專門學問。面對早已司空見慣的傳統(tǒng)“滿堂灌”教學,很多教師對于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較為陌生。實際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東方式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西方式教學,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學生態(tài)和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在西方的法學院、商學院等社會科學類已經實施多年,積累了成熟的教學經驗,對于案例教學的優(yōu)劣勢有了深入把握。國內目前在專業(yè)學位研究生中正在深入推進案例教學。案例教學不僅對于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素質。在本科教學中實施案例教育,要充分認識到面臨的約束條件,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這方面的探索還不多見。案例教學培訓非常及時和必要,一方面可以積極借鑒學習西方國家在案例教學領域積累的有益經驗,另一方面,促進國內同行之間的信息交流,共同提高適合國情和文化特點的案例教學水平。
(四)引入專家點評
案例分析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組合,對相關問題的理解需要非常透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感悟。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往往呈現出來的公開資料并不充分,理論上也可能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這時候,可以借助行業(yè)專家的力量,他們活躍在生產、管理和科研一線,掌握非常鮮活和生動的資料,對于問題的把握比較熟悉,對于政策的實施效果和走向有著明晰的判斷。將專家引入課程教學,一方面可以補充比較充分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夠把專家的政策分析和判斷過程完整呈現出來,這對于準確辨析漁業(yè)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五)鼓勵學生參與
漁業(yè)政策教學的順利進行需要學生積極參與,一方面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角色,學有所獲。另一方面,每位同學的熱情參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也提供了更多公共知識,營造濃厚學習氛圍,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在案例分析的參與方面,已經設立了必選動作,例如主發(fā)言人,但是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也需要跟上。應該看到,當代大學生的辯論和表達能力普遍比較好,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基本素質已經齊全,只是要將這種潛力適當激發(fā)出來。合理設置打分環(huán)節(jié),每次案例討論課輪流確定評分學生,對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分,再結合老師打分給出綜合分。這樣既能較好反映學生案例討論的水平,又可以形成一定的激勵和約束。
參考文獻:
[1]儲亞萍.當前公共政策課程案例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出路[J].大學教育,2014(2):115-116.
[2]王飛,丁天明,宋偉華.基于案例教學的《漁業(yè)政策與漁業(yè)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149-151.
[3]沈麗琴,唐妍,李東君.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模式在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7(09):98-99.
[4]李慶鈞.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17(17):59-61.
[5]張燕,隋傳國,張瑞瑾,等.案例教學在海洋資源利用與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7(10):48-49.
[6]王飛,丁天明,宋偉華.基于案例教學的《漁業(yè)政策與漁業(yè)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
[7]王迎賓,俞存根.雙語課程中的案例教學——以漁業(yè)資源種群動力學為例[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