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蘭
摘 要: 小學語文具有基礎性和普及性,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為主要目的,特別是小學作文融合了識字、寫字、閱讀、表達等內容。本文通過對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問題,提出從教師、教學模式、學生三個維度出發(fā),建立“1+2+1”作文教學平臺,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滿足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思維。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教學創(chuàng)新
語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小學語文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為主要目的,其中語文素養(yǎng)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情感態(tài)度、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的整合。小學語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文化熏陶,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挖掘創(chuàng)新潛能,同時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五個方面,其中寫作融合了識字、寫字、閱讀、表達等語文其他幾個內容,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據(jù)重要地位,對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發(fā)展現(xiàn)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提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的要求,通過寫作,小學生可以認識、發(fā)展語言,提高語文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開發(fā)想象力。根據(jù)對小學語文作文課堂現(xiàn)狀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大約有80%的小學生認為作文教學形式單一,60%的小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部分小學生表示經(jīng)常在作文課堂上開小差。調查顯示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呆板等問題。
1.教學模式傳統(tǒng)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時,運用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將教案內容一一講解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有關寫作的知識,不知道自己掌握多少知識,造成教師—寫作知識—學生三者之間斷裂,知識無法從教師傳到學生,也無法從學生反饋到教師,因而以往的作文教學模式不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2.教學形式單一
教師應用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單一,以課內教學為主,導致課堂氛圍沉悶,不能吸引學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內容呆板
寫作不僅包含基本的語文知識,更包含對世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認識,通過寫作能表達自我情感,特別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更要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然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呆板,以教材內容為主,并且偏向漢字、段落、表達方式、寫作方式等理論內容,缺乏趣味性和應用性,因而無法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策略
根據(j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調查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從教師、教學模式、學生三個維度出發(fā),建立“1+2+1”作文教學平臺,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和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其中第一個“1”為建立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2”為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兩種教學模式,第二個“1”為學生從自我出發(fā),發(fā)揮積極主動性。
1.“1”——一支教師隊伍
語文既是學科又是工具,不僅包含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更是進行日常交流的必備工具,語文方面的知識不僅在課堂上,更在社會、經(jīng)濟、科技、生活中,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不僅要講解書本知識,更要進行拓展和延伸,與當前社會、經(jīng)濟、科技、人文、生活等發(fā)展緊密結合。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我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培訓,一方面從知識儲備、語文能力上提高自我,另一方面從教學技能、教學方式方法等進行提升,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利用當前新時代的各種機會,從各個角度提高自我,通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形成一支本領高強的教師隊伍。
2.“2”——兩種教學模式
對于課內教學,首先教師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比如PPT、動畫、視頻等方式,以活躍課堂氛圍;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比如故事、角色、問題、生活等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性和針對性,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抓住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應用多種方法,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比如在四年級上冊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有“整編故事、創(chuàng)編故事”課時,教師在進行這一課時的教學時,首先在課堂上播放相關故事(三只小豬、小紅帽等)視頻或者動畫,利用游戲的方式,讓小學生進行我放你猜的游戲,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小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其次教師給出創(chuàng)編故事的案例,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并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演講、小品等形式進行展現(xiàn),可以小組合作,也可以獨立表演;最后,學生將自己創(chuàng)編的故事用多種作文表達方式進行展現(xiàn),體裁不限,可以是童話故事、科幻故事、生活常識等。
對于課外教學,首先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了解在小學這個階段學生正是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具有一定冒險精神的時期,因而在課外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設置上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其次在課外教學方式上,利用多樣化的方式,可以是作文大賽、演講比賽、科學探究等形式;最后在教學內容上需合理選取,既然是課外作文教學,就要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主要與時代經(jīng)濟、社會、科技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滿足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比如在六年級作文教學中進行“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教學時,可以進行課外教學,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教師明確寫作要求、內容等,讓學生進行課外研究,人物不限,體裁不限,只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即可;第二,小學生可以以課題調研、個人寫作等方式完成,在進行課題調研時,教師可以指導進行課題調研的步驟、方式、注意事項等,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第三,在小學生寫作完成后,可以以頒獎儀式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現(xiàn),搭建頒獎舞臺,自己動手做頒獎禮物,讓小學生將文中最敬佩的人請到身邊來,讓小學生給自己最敬佩的人頒獎。
3.“1”——一種自我能力
小學作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是主體,小學生在接受各種作文知識時要積極發(fā)揮自主性,首先要從態(tài)度、意識上認識到語文作文的重要性,不能忽略作文的日常學習;其次,在課堂上要跟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進行積極思考,遇到不懂不理解的問題要及時問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45分鐘,對于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也要認真對待;最后,小學正是汲取各種養(yǎng)分的最好時期,小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多關注社會、經(jīng)濟、科技、人文、生活等知識,拓寬知識面,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讓自己在寫作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五個方面,其中寫作融合了識字、寫字、閱讀、表達等其他幾個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據(jù)重要地位,對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問題,從教師、教學模式、學生三個維度出發(fā),建立“1+2+1”作文教學平臺,即建立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運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兩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自我出發(fā),發(fā)揮積極主動性,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和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灣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論述[J].未來英才,2017(23).
[2]丁介發(fā).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探索[J].神州,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