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怎樣與生活緊密地結合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生活時政充分結合,讓其感受、體會生活時政,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意識,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本學科教學過程中的生活化、情感化、實踐化、綜合化進行論述。
關鍵詞:生活時政;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的課程,要求培養(yǎng)學生社會情感、如何做人以及提升實踐能力。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綜合學生的生活、情感及實踐能力,讓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生活時政。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
1. 理論基礎
與其他學科相比,本學科更偏重于思想的引導、覺悟的提高和行動的踐行。且新教材本身就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生活。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時政事件和人物故事進行教學,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讓他們自己觀察、聆聽社會,提高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
2. 主要途徑
(1)與生活時政熱點問題相結合
將與本科學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入教學之中,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如開展《實施科教興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運用多媒體展示“神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的畫面以及世界各國對此的好評,樹立用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理念。
(2)課堂中組設生活時政情景
可以結合生活時政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提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在講授《守護生命》這一課時,組設“你會怎樣做?”情境活動,展示日常生活中生命受到不同威脅的模擬案例,表演自己的做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入新課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學習。
(3)課外延伸與鄉(xiāng)土環(huán)境相結合
地方鄉(xiāng)土資源是最為貼近學生生活時政的教學要素。在教學中適當運用能起到增強關愛家鄉(xiāng)情感的作用。在實施“環(huán)境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時,可利用課外延伸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了解國家在經濟發(fā)展中面臨的各類環(huán)境問題,理解環(huán)境問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喚醒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對地方文化產生親近感和歸屬感。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化
1. 理論基礎
道德意識與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經驗。學生在自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能拓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踐行道德與法律。教學實踐化要求構建起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自主調研、自我教育、自覺踐行”的學習模式,讓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互動起來。
2. 主要途徑
(1)開展專題時政制作活動
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制作與本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作品,在此過程中讓課本知識再次呈現(xiàn)。如漫畫繪制、手抄報制作、文獻參考資料剪輯、專題網頁制作、時政視頻剪輯等。
(2)實施生活時政主題探究
可依據(jù)“設境激趣,自主探究——解疑導撥,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實踐探究——激勵評價,拓展探究”的步驟實施。教師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尊重個體差異。
(3)進行有針對的社會調查
基本思路是“制作調查計劃——走訪調查——總結成果”。這類活動要求符合教學內容,選擇大家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作為調查對象,效果比較明顯。如廣州地區(qū)的“五類車”整治問題。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情感化
1. 理論基礎
在學習過程有真正實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和知識技能的內在統(tǒng)一,才會有所體驗。課堂教學接近生活時政,讓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初中生由于年齡小、知識根底淺、活潑好奇,形象思維,更樂于接受富于情趣的教學方式。
2. 主要途徑
(1)情感投資。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蔽覀兛梢岳谜n余時間經常深入到自己的教學班級與學生們一起聊天,探討問題等。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2)嚴中有情。批評的藝術在于嚴厲與善良的圓滿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批評中不僅感受到嚴厲,也能體會他人的關切。對于比較調皮的學生,可以先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批評,后再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分析危害使他們明白“嚴是愛、縱是害”的道理。
(3)以境激情。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小品等組設一個團結、積極向上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情感氛圍的感染,營造起一個情感環(huán)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綜合化
1. 理論基礎
教師掌握學生需求和意愿,把本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形式。以教材的內容和主題為引線,重視知識的實際運用,把“學以致用”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讓課堂多元綜合,雙贏與共進。
2. 主要途徑
(1)開展生活人物、事例評析
通過學生自己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時政,選取其中代表性的事或人物共同討論。如課堂教學前實施“時事評論2分鐘”。由學生輪流擔任,經過點評、討論,達成共識。讓學生用課本上的知識去分析這些事例,甚至用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事例來理解課本中的相關理論。
(2)積極舉辦德育主題活動
本學科還有幫助學生完成從認識到領悟,從領悟到養(yǎng)成的“轉變”任務。舉辦德育主題活動是一個理想途徑。這些活動對于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給父母洗一次腳、做一次家務”等,讓學生體會養(yǎng)育之恩無以回報,進一步優(yōu)化已有的道德情感,比單純在課堂上講授來得實在。
(3)參加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
服務社會本身直接體現(xiàn)了學科的要求,是學以致用、回報社會生活的體現(xiàn);又促使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參加社區(qū)公益勞動等志愿者活動,教師可以與校團委的活動結合,如幫助孤寡老人,愛心捐助、法制教育、植樹等,逐步培育起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五、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結合生活時政的生活、情感、實踐、綜合不是截然分開的:沒有情感、生活化的課堂就不會有真善美的追求,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的生成需要開放性的實踐活動支撐。作為本學科教育工作者,更要秉承課改精神,不斷優(yōu)化課本知識結構,結合生活時政,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畢田增,周衛(wèi)勇.新課程教學設計[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何偉亮,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象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