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奇 韓涵 扎西卓瑪
摘要:根據(jù)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的工程特點,提出了BT模式下的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的投資控制體系。本文通過對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進行投資分解來實現(xiàn)建設過程中的投資控制,有效的控制了投資成本,并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說明了該模式投資控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對以后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的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investment control system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under the BT model. Through the investment decomposi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construction to implement the investment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is wa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st of invest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about BT model investment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by example, the investment control of BT model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construction.
關鍵詞: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BT模式;風險;投資控制
Key words: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BT model;risk;investment control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2-0020-03
0 引言
水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生態(tài)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工程其特點是施工布置相對簡單,對其它工程施工干擾較小。其有效的工程投資控制可以保證工程建設的正常進行。但工程沿線分布范圍廣,涉及縣、鄉(xiāng)鎮(zhèn)等多個地區(qū)。工程征地拆遷工作量大,難度大。群眾對拆遷工作可能會形成阻礙,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占地、用地也會產(chǎn)生摩擦。
對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采用BT模式投資控制進行建設,可對水生態(tài)文明建設采取分區(qū)或分縣管理,由各個區(qū)縣指定機構行使所轄區(qū)域內(nèi)標段的項目法人權利,履行項目法人義務,負責該標段的施工招標、建設管理等工作,分區(qū)縣建設、管理。采用BT投資模式建設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可解決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中涉及范圍廣、難操控等問題,在進行投資建設時也可分區(qū)、分級控制管理。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工作是經(jīng)濟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對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
1 傳統(tǒng)工程投資控制
建設工程的投資控制,就是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用科學的方法,使項目投資規(guī)模能夠得到最有效的控制[2]。傳統(tǒng)工程的投資控制通常分為公共投資項目和私營投資項目。
投資控制是對建設項目建設投入的資金或資源及投入的過程所進行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使建設項目獲得最佳經(jīng)濟效益。傳統(tǒng)項目投資控制的主體通常是業(yè)主和承包商,不同的投資控制主體通常根據(jù)角色的不同來控制投資目標函數(shù)。公共項目在投資控制時,業(yè)主把初步設計概算作為投資控制的目標值,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把目標函數(shù)值最大程度的控制在初步概算值以內(nèi)(公共項目業(yè)主的目標函數(shù)<初步設計概算)來控制投資。私營項目在投資控制時,業(yè)主通過最大程度的減少投資成本來控制投資(私營項目業(yè)主的目標函數(shù)=Min(投資成本))。承包商在項目的投資控制時,通常通過增大中標價與生產(chǎn)成本的差值來獲得更多的利潤(承包商的目標函數(shù)=Max(中標價-生產(chǎn)成本))。
2 BT模式
2.1 BT模式投資融資體系
20世紀后,BOT的概念進入大家的視線,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一種重要融資形式,而對于非經(jīng)營性的基礎設施和一些特別是出于國家戰(zhàn)略和安全需要而必須由政府經(jīng)營的關鍵設施,國際上常常采用BT模式進行建設[5]。BT(Build-Transfe)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種變換形式,采用BT模式的項目,其運作由建設單位完成后直接移交給政府,由政府分期購買并支付相應的回報。BT模式不同于BOT模式之處在于BT模式不用承擔項目經(jīng)營的風險,因此在建筑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采用BT模式。
BT模式的項目,一般由項目發(fā)起人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擇投資人,在工程建設前設立BT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委托的承包商負責BT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政府部門主要負責項目的總體監(jiān)管和配合,保證項目順利進行。項目回購總價主要包括回購基價與回購期自有資金投資回報額及貸款利息組成[6]。BT模式的投資體系見圖1。
2.2 BT模式的投資失控風險
BT模式的最終回購價款即政府最終支付價款等于(1+a%)倍的建設成本 (a為投資回報率,在BT合同中約定)。施工階段是投資控制的關鍵,在回購價款中,建設成本的增加可導致投資回報價的增加,對于投資人來說建設成本越高,投資回報越大;對于政府方來說,越低的建設成本后期需要支付的回報額越低。若整個建設過程都由投資人負責,那么投資人存在擴大投資的可能,不利于政府的投資控制,存在投資失控的風險。一旦BT模式的項目投資失控,會大大加大工程建設的成本,對政府后期的回購增加負擔,加重政府的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