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實證,即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史料來講解歷史知識,以保證學生在分析、處理史料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進一步挖掘歷史內(nèi)涵。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借助史料進行歷史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
關鍵詞:史料;實證;高中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上,還應當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是如何得來的。史料實證便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方式,即讓學生從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學會從中獲取知識,如此,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能得到很大提升。
一、 史料實證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新的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zhì),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融納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史料實證目標的要求,通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史料的類型,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與途徑;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別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明確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產(chǎn)生對歷史的客觀還原認知,據(jù)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可見史料實證教學對拓寬學生的歷史文化視野、提升他們的材料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拓展歷史思維、激發(fā)獨立思考等都有極大幫助。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重視史料實證教學有助于實現(xiàn)課標所要求的目標,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使用史料實證的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有效改變課堂氛圍,進而推動歷史教學的進步。如,在教學“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這一內(nèi)容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當時英國各個階層人民對這一體制的看法,筆者便給學生展示了這樣幾個史料:摘自伏爾泰的《巴比倫公主》的一段材料中這樣說道:“誰相信從這個可怕的深淵里,從這個不睦、殘酷、愚昧、狂信糾纏不清的混沌里,居然會產(chǎn)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個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國王,有無限的權力做好事,卻無力為非作歹,當了一個自由、強盛、擅長經(jīng)商、又很開明的國家的首領。一邊是貴族重臣,一邊是城市代表,與國君共分立法之權。”更有當時某一英國憲法權威人士的言論:“上下兩院如果做出決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決書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簽字。”在講到英國議會擁有無限權力時,又引用了“議會除了不能使一個女人變成男人和使一個男人變成一個女人之外,能夠做一切的事情”這一略帶夸張的表述等等以上的言論。這些材料使課堂增添了人文氛圍,必將一下子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之后再鼓勵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分析論證,讓他們從中體悟到“英國代議制”這一政治體制的特點以及其產(chǎn)生時期所經(jīng)歷的挫折,從而對其有深刻的理解。
第三,使用史料實證教學有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重點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如何突破,方法多樣,而用史料教學來突破重難點是較好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三《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一課中,科學技術(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進步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筆者選用了三則材料:
材料一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也不為過。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舊式的紡織生產(chǎn)單位非常小,一般以戶為單位,妻子、孩子甚至連丈夫一家人在一起織布。但隨著飛梭和珍妮紡紗機等發(fā)明的出現(xiàn),生產(chǎn)規(guī)模就大大擴展了,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在生產(chǎn)中大規(guī)模使用機器尤其是蒸汽機,極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場的效率,并最終促成了現(xiàn)代工廠的誕生?!洞髧绕鹬I(yè)先聲》
材料三如果沒有蒸汽機,就不會有我們所描述的那樣的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擴展?!段鞣轿拿魇贰?/p>
讓學生認真閱讀和分析材料,從三則材料中逐一概括,從三個角度來闡述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作用,突破了本課的重點,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特別是中國古代史如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如果能適當?shù)匮a充一些原始的史料,重點難點就更容易迎刃而解。
第四,當前的高考歷史科目也逐漸突出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考查。以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歷史題目25、26、30題為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考題通過相對陌生的史料呈現(xiàn),創(chuàng)設新的歷史情境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史料信息的能力,即要求學生從簡短的材料中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內(nèi)容或者引導學生從一些詩詞中提取出相關的社會內(nèi)容,從而進行推理判斷,以從中凸顯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但是,當前多數(shù)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非常淡薄。學生在平時的習題練習中,他們往往會忽視史料題目。而高考題目對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讀史料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考場上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材料。若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忽視了這一能力的鍛煉,那么他們在考場上遇見材料較長、內(nèi)容較多的史料題目時,難免會心浮氣躁,也很難從中讀出與題目相關的內(nèi)容來。因此,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使用史料進行教學,滲透史料實證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史料的重要性,也能夠?qū)W會如何解讀史料,如何分析史料,更好地完成試題。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學生解題和應試能力。
二、 在高中歷史應用史料實證進行教學的原則
鑒于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重要意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將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史料內(nèi)容結合起來,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但即便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是刻不容緩的,教師在平時的實踐操作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1. 真實性
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提前進行甄別、選擇,深入挖掘史料的深層內(nèi)容,確保這些史料的真實可靠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看見真實的、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史料內(nèi)容。
當前的高考歷史題目中,有許多都是需要根據(jù)史料進行分析并得出答案,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便可以從高考題目中篩選滿足自己需要的內(nèi)容。比如,講到“辛亥革命”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選擇2015年高考題目中的關于描述北洋軍閥時期時局的史料題目,“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zhàn)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濱蜀不靖,猶如諸侯相侵伐也?!辈⒆寣W生進行分析,如此,學生就能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對這一知識有深刻的理解。且這些史料真實可靠,對提升學生自身甄別史料正確與否的能力也有極大幫助。
2. 開放性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因此,每個人對待歷史事件的看法可能不同。鑒于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選擇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豐富多元的史料,讓學生從不同的史料中,拓寬自身的歷史文化視野,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比如,在講到“孫中山”這一人物時,筆者就給學生展示了各種人對他的評價,像孫穗芳說,“祖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艱辛,為了救國,他經(jīng)常是吃不飽睡不好,顛沛流離。這些年我尋訪祖父足跡的講演經(jīng)歷,讓我親身體會到他的這種艱辛”、韋慕庭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在他生前確實沒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可說是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孫中山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這樣多方面呈現(xiàn)出關于孫中山的評價,學生就會對他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意識極有幫助。
3. 適度性
一味地堆砌史料,并不能讓學生迅速了解知識,反而讓他們在反復解讀史料的過程中,對學習歷史產(chǎn)生厭倦情緒。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選取適度的、代表性強的史料,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學習“儒學的興起”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歷史題目中關于這一知識的史料內(nèi)容:像卞孝萱等人的《韓愈評傳》中:“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jīng)斷絕?!彼凇对馈分姓f:“……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彼倪@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fā)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中呈現(xiàn)的關于儒學的內(nèi)容:“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二書……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jīng)》《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等,這些材料就足以說明儒學的發(fā)展以及后人對其的看法,在課堂上展示這些史料,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nèi)容。
利用史料的目的在于輔助教師教學,但教師若是在課堂上拼命堆砌史料,留給學生的時間就會變少,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充分掌握教學內(nèi)容,反而得不償失。如,學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就只需給學生展示關于西方主要國家像英、法等國的革命現(xiàn)狀,而不必要將其余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展示出來,這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還不能起到相應作用。
教師應該多渠道去搜集整理史料內(nèi)容,更要善于利用課本中的史料,以充實自己的史料庫,這樣的話,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便能對想要使用的史料做到信手拈來。
4. 適時性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適時地拋出史料讓學生進行分析,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也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嘗試著在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呈現(xiàn)出于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史料,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史料,能更加準確地理解那些比較難以掌握的歷史知識。
如,學習“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就給學生講解了關于這一部分的知識,但是多數(shù)學生對此時期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可能存在很多問題,那么此時,筆者就給學生展示了一些關于這一內(nèi)容相關史料。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的目的,就給學生呈現(xiàn)2011年海南單科試題中所說的一段話:洋務派要員在籌建輪船招商局時說“伏查各國通商以來,中國內(nèi)江外海之利,幾被洋人占盡,且海防非有輪船不能逐漸布置,必須勸民自置,藉紓商民之困,而作自強之氣?!弊寣W生從這一段話中分析出興辦企業(yè)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即洋務派創(chuàng)辦此類企業(yè)的原因是想要抵御外辱求富求強。如此,學生就能從分析史料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這一內(nèi)容。再比如,影響我國此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教師可以尋找與這些內(nèi)容相關的史料,并在適當?shù)臅r間內(nèi)將其拋出,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習內(nèi)容。
再比如,學習“內(nèi)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就給學生展示了這樣一個史料: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曾經(jīng)說過:“他們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贏得尊敬,他們看到大國是靠軍事實力贏得尊敬的,于是力求與這些國家并立。由于資源缺乏,技術落后,他們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彪S后,筆者便讓學生開始閱讀、理解并分析史料,并在學生閱讀史料的基礎上,開始引導他們開始思考史料中所呈現(xiàn)的知識: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在全面學習西方的基礎上,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于是他們想“在世界上贏得尊敬”,但是由于他們“資源缺乏,技術落后”,于是他們便“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這就致使日本逐漸走上了侵略道路,開始侵略經(jīng)濟、政治落后的國家,與其鄰近的中國便成為其首先下手的國家,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便是其侵略擴張中的毒辣行為之一,這便是史料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即他們所采用的毒辣手段。
史料實證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占據(jù)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其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拓寬學生的歷史人文視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都有極大幫助。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將史料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上要教學生基本的史料解讀方法,指導學生閱讀史料的作者、出處,史料明確告訴我們什么、史料暗含作者什么立場或意圖、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的史料其真實含義是什么,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培養(yǎng)學生以史料為證據(jù)解釋和理解歷史問題,以達成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善于甄別史料,注重史料的出處,保證史料真實、客觀。讓學生根據(jù)史料去構建比較宏觀的歷史框架,從分析史料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歷史思維。總而言之,相信只要教師善用史料,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會得到很大提高,教師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會努力達成課堂教學由知識傳授過程變成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過程的轉(zhuǎn)化,達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雪松:淺談歷史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
[2]張穎: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簡介:
林愛嬌,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