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嬋嬋
[摘 要]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正視閱讀提問的設計和操作,尊重學生的學習認知和體悟,莫把閱讀提問做成“海選”。具體操作時教師應注意:不設提問“標準答案”, 優(yōu)化提問評價方式,改變提問操作程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提問;創(chuàng)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7-0067-01
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閱讀思考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再給出必要的評價,這種操作模式是最為常見的。在這樣的模式中,閱讀問答很容易變成“海選”,學生前赴后繼地給出“猜測”,教師不斷篩選過濾,希望“最佳答案”出現(xiàn)。這種操作范式太過呆板,嚴重挫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需要改進閱讀提問模式,以啟迪學生的學習思維,充分發(fā)揮閱讀提問的激勵作用。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已經(jīng)準備好了“答案”,不管這“答案”叫什么名字,在教師眼中都叫“標準答案”。如果學生能夠給出貼近的回答,教師便給予肯定和贊賞。這當然是不科學的。閱讀問題設計“標準答案”本身就缺少科學性,很多閱讀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為什么一定要求學生要貼近“標準答案”呢?
教師提問時,可以找?guī)讉€學生來回答同一個問題,再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最佳答案。如學習《月光啟蒙》時,教師設計問題:“為什么作者回憶童年的夏夜感覺是美妙的呢?”學生甲回答:“童年的夏天,家鄉(xiāng)小院景色是美麗的,柔和的月光帶來無限溫馨的感覺。”學生乙回答:“母親在優(yōu)美的夏夜,為孩子講述故事,還唱起那美麗的歌謠,母親的歌聲充滿了月色美、人物美、歌聲美?!睂W生丙說:“母親的歌謠是動聽的,并且給作者帶來了更多的感慨和啟蒙,這才是最美的。”教師肯定了每一個學生的表現(xiàn),并將幾個學生的表達進行整合,最終形成了明晰的答案。
在此,教師沒有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優(yōu)劣性點評,更沒有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將幾個學生的答案進行整合,形成了最終的答案提示。這樣的操作是非常有意義的,能讓參與回答的學生都感覺很欣慰。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做出對應性評價,這是一般課堂的操作模式。在具體操作時,很多教師會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從而在評價中會不知不覺地挫傷一些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泵恳粋€學生都有其個性特點,教師點評不做橫向比較,只對學生的個人表現(xiàn)給出積極評價,讓學生能夠看到自身的長處,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埃及的金字塔》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舉世聞名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全世界都知道,形容知名度很高,這里是說金字塔世人皆知?!苯處熢u價:“很好,你的回答非常到位,有解釋、有舉例?!庇袑W生提出不同看法:“我認為不一定全世界都知道才叫‘舉世聞名,這個‘世不是世界的‘世,應該是‘世人的意思。金字塔很知名,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但不可能是全世界?!苯處熢u價:“說得好,這個‘世字真的有多種解釋,解釋成‘世界沒有錯,說成‘世人也說得通。”針對兩個學生不同的解讀,教師沒有給出一邊倒的評價。因為學生解讀都有道理,只要不是明顯的謬誤,教師都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的兩個學生,從教師點評中都得到了正面的激勵,這當然是良性競爭。
三、改變提問操作程式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是最為常見的閱讀教學互動方式。久而久之,閱讀教學自然進入到慣性思維中,學生的認知就會呈現(xiàn)出局限性。既然閱讀提問不應該存在“海選”的問題,教師不妨在問題設計時進行改革。吸收部分學生參與到閱讀問題的設計中,讓教師參與到問題解答活動中,其實踐操作效果將更值得期待。如果能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對教師的回答進行個性評價,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認知和體驗將會更為深刻。
學習《談禮貌》時,教師讓學生設計閱讀思考問題,由教師來回答,學生給出評價。學生聽說要提問教師,顯得特別興奮,參與熱情很高。有學生提問:“課文講了好幾個有關禮貌的故事,為什么課文題目不用‘禮貌的故事,而用‘談禮貌呢?”教師回答:“這個設問很專業(yè)。文章是議論文,講了幾個講禮貌的故事,目的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明晰的感知。如果用‘禮貌的故事就只能講一個故事,變成記敘文了。”學生對教師的回答給出評價:“老師說得很好,但我們還不是很明白?!苯處熇^續(xù)解釋……改變提問主體,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面貌。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本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fā),給出客觀的評價,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瞬間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夠獲得正能量補充,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幫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