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在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當前應試教育形勢下,如何將素質教育更多地融入到平時語文課教學中,是值得語文教師探討和思考的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應試教育形勢下中學語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影響,在從學生語言交流、表達以及辨識能力三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中學語文;應試教育;語言交流;表達能力
中學語文教育是強化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起到傳輸帶和交換器的特殊功能。但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學語文教育重復著以追求升學率為主的應試分數(shù)教育,很難得到培養(yǎng)學生健康正常成長的效用?;诖?,本文主要從重視和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方面出發(fā)進行研究和實踐。
一、 應試型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效率低下的影響分析
(一) 教學對象的局限性讓教育目的功利化
應試教育面對少數(shù)的升學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以犧牲大多數(shù)學生為代價的,同時也犧牲了少數(shù)升學者的全面素質。在考試成績的壓力下,學生的群體目標和個性發(fā)展被人為地生硬斷裂開,教育教學目標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只追求短期效果,而對學生如何在語言的規(guī)范運用、交流、表達和辨別等方面的根本素質,則被忽視甚至是徹底放棄了,造成了教育教學工作的短期效應,忽略了長遠目標。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應試教育的內容完全服從于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考過的內容一般不再重復,破壞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
(二) 教學結果的重要性讓教育過程淡漠化
應試型中學語文教育存在重視考試結果,忽略了語文教學和答題過程。教育過程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然而應試教育的過程卻是不完備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尤其是題海戰(zhàn)術中,學生大量做題,卻無法反映答題思維的過程。
(三) 教學效果的虛假性讓教育影響低能化
應試型中學語文教育存在教學效果的虛假性,忽略了語文在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中的實用性。一個人語言文化素質的高低,不單純看占有知識的多少,主要看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學以致用。應試教育急功近利,目的在于使考試最大限度地提高分數(shù)。于是滿足于只讓學生學到教師教給的“結論”。因為用這種能力不能處理實際問題,造成學生的“高分低能”的虛假情形,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育應盡量跳出應試教育的窠臼,從基礎出發(fā),重視和加強素質教育。如何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把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xiàn)出來呢?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呢?結合教學實際,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和實踐。
二、 強化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一) 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流能力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語言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母語情感,通過對學生的母語教育,讓學生了解到國家和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愛國主義情感。為此世界各個國家都把對本國語言的教育納入法制化、規(guī)范化。當前,應試教育形式下語文教育呈現(xiàn)出忙于考試,忙于做題等無聲教育之中,學生作文呈現(xiàn)“固定結構”的填空式練習,結果導致學生考試成績喜人但情感語言交流能力匱乏,“說不全話、讀不準音、寫不正字、斷不準句”等怪現(xiàn)象頻出。
因此我們從素質教育的基本出發(f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做到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流放在教育的首位。通過課堂教學,特別結合對課本經(jīng)典課文的朗讀、講解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的語速、音節(jié)、語調、語素等方面的實際運用,得到學生對經(jīng)典課文的語感培養(yǎng),從而逐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文字、標點、段落等方面的實際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交流能力,教育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用淺顯明了、簡潔通俗的口語或文字與他人進行交流。
(二) 強調語言表達能力是深化語文素質的必然步驟
青少年正處于個性、情感,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養(yǎng)成正常的情感,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對學好母語最佳的奉獻,“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我們的天職。青少年學生思想活躍,獨立意識、社會參與意識強烈,個性張揚。但在應試教育的結構體系中,這種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與人的情感交流都被考試壓力所擊碎,學生很難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因此,作為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能切實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思想狀態(tài)。為此,結合課文中的人物、角色、不同觀點的意見闡述,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辯論,即興演講等活動,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體會語言表達的魅力,逐步克服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害羞和靦腆心理,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講解古代漢語和古詩詞時,抓住精煉的字詞,進行現(xiàn)代漢語的引導,讓學生在體會古代精煉語言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語言開放性思維。在講解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時,例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一句時,就抓住花“只有繁茂怎么會有重之說呢”的話題組織同學們開展課堂辯論,大家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
(三) 提高語言辨別能力是中學語文教育者的重要目標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網(wǎng)絡語言、影視中的港臺語言,以及大量利用諧音誤導的廣告語言等,充斥著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導致部分學生語言辨別能力下降,錯別字、錯誤引用成語等現(xiàn)象突出。為此,語文教育必須承擔起對學生規(guī)范用字、規(guī)范用語、規(guī)范發(fā)音的引導督促的職責。
參考文獻:
[1] 楊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7(55):66.
[2] 岳曉紅.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17(6):13-14.
[3] 董俊.淺談中學語文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課外語文,2014(8):177.
作者簡介:劉毅,中學一級教師,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