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
摘要:初中化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應用性,只憑借教師的講解無法讓學生完全明白其中的原理,而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初中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對化學學科的特點進行認真研究,恰當應用信息技術,積極挖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其與化學教學進行完美結合,進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就對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領域,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初中化學是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充分凸現(xiàn)出本質的、重要的、內在的東西,如難以實現(xiàn)的實驗、不易觀察清楚的現(xiàn)象、抽象的概念等,進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體驗,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注意事項
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時,必須要注意如下事項:一是注意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激發(fā)。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但若應用不當則會起到發(fā)作用,所以教師在課件制作環(huán)節(jié)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要求等,嚴禁只追求數(shù)量和形式,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探究性、針對性,并借助歸納、分析、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1]。二是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初中化學教學的目的就是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自然界的好奇,使學生能獨立自主思考問題,具備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只注重易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內容太過于豐富,對學生思考空間的設計加以忽視,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分析重要的知識點,降低實際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注意這一問題。三是注意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時,必須要避免對其因認識和理解層面的偏差而忽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由PPT文檔來完全主導課堂。教師應該綜合運用掛圖、板書和其他教學軟件,以免因單純的PPT教學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疲勞,影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初中化學的實踐性和抽象性較強,不能只單憑教師的講解,而是要更多地采用實踐、實驗等體驗性的教學方式。但要想綜合考慮現(xiàn)實條件和課時等因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采用情境教學法,利用具體且生動的化學現(xiàn)象對化學反應、物質結構進行揭示,將枯燥、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簡單,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探索化學的欲望,為后續(xù)化學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在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下,教師不需借助實驗室就能讓學生直觀了解諸多化學現(xiàn)象,提高教學質量[2]。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學實驗教學,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與實驗教學相融合,如在學生實驗操作前強調相關的注意事項,且先讓學生對實驗錄像進行觀摩,最大限度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如講解二氧化碳的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實際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應用,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然后介紹其重要性,這樣學生會想探究更多與二氧化碳相關的知識,進而為新知識的講解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二)化抽象為具象
初中化學課本涉及很多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有些學生在學習中會失去興趣,雖然有些知識點能利用實驗加以理解,但受各種條件的制約,這一方法的運用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使學生在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下進行化學實驗,學習化學知識。以《分子和原子》為例,該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有所理解,并以此為依據(jù)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通過課本內容的學習能知道,原子和分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構成,但實際生活中看不到原子和分子,只能看到由其構成的實體物質,如水蒸氣和水,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深刻領會這一概念。因此教師講解相關的內容時,可以恰當應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高倍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水分子,使學生具象化理解分子;或者是采用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分子的化學分解和物理變化過程,讓其對分子運動有立體感受,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化學現(xiàn)象。
(三)突破教學難點
無論哪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難點,這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教學,從而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對于初中化學教材中的一些內容來說,其與學生的認知距離較遠,學生不能透徹理解其中的難點和重點,如離子、原子、分子的運動變化以及微觀粒子的變化等是肉眼無法看到的,而只用模型和掛圖也無法充分展示微粒的運動變化過程。但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借助多媒體課件予以展示,能讓學生快速理解和接受,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實現(xiàn)教學難點的突破和課堂感染力的提高。當然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尋找教學資源,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整個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多媒體資源,以免帶給學生一種生硬之感,讓學生無法準確抓住教學重點。此外,在化學實驗講解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生直觀了解每個實驗裝置,往往要結合教材內容繪制相對復雜的實驗裝置圖,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影響教學進度,而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展示,能節(jié)省教師抄題和畫圖的時間,及時鞏固、操練所學的新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優(yōu)點和不足,信息技術亦是如此,其雖然極為先進,但在教學使用過程中并非多多益善,必須要遵循適度、適時的原則,立足教學對象和教材內容進行慎重選擇。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機結合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具象,從而發(fā)揮出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有所改善,激發(fā)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文奎.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140
[2]任宏江,郭春燕,王雪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J].科技視界,2018(22):74-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