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偉靜
摘 要 微信作為現(xiàn)今最受大學生推崇的社交媒體,如何運用微信公眾平臺來建設校園文化及開展育人工作,已然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研法、歸納研究法等,探究微信傳播形態(tài)下的校園文化傳播特點與規(guī)律,探析其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價值及瓶頸,并提出幾點研究啟示,以期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2-0100-02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靈魂、是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有效的傳播是校園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前新興的文化載體來進行價值引導與文化建構,必將擴大校園文化育人的覆蓋面,增強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對高校文化建設有強力的助推作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唯有走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之路,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育人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1 高校校園文化在微信傳播形態(tài)下的特點
1.1 受眾信息接受率高
微信公眾平臺吸取了傳統(tǒng)媒體以及微博等在信息推送過程中受眾對信息的接受率較低的經(jīng)驗教訓,采用了一對多、點對點定向信息推送的方式,即關注了平臺的用戶就會收到信息[1]。而師生關注學校微信公眾號一般都是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主動查找的方式,因此,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受眾都是主動、自愿接收推送的信息。換言之,高校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相較于其他校園媒體被閱讀的可能性更高,并且一般不會引起受眾的抵觸。高校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受眾信息接受率高的優(yōu)勢,將校園信息準確傳遞到每一個關注公眾號的客戶端[2]。
1.2 多種媒體元素融合
在微信平臺信息推送過程中,高校微信平臺管理者已逐漸摸索出利用多種媒體元素進行校園文化傳播的模式。不同的信息采用圖片與文字、圖片與影像、文字與聲音、文字與影像等一系列不同的傳播組合形式,讓受眾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文章、一則校園要聞等信息的閱讀[1]。豐富、直觀、生動的傳播形態(tài)大大提高了內容的可視性,在時間碎片化的今天,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更符合高校學生的審美需求與閱讀習慣,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從而豐富高校學生對校園文化精神的熏陶。
2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文化育人工作的價值
2.1 自主選擇,突出校園文化主體
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微信公眾平臺采取的是信息定向推送與用戶主動獲取相結合的方式,在校師生只需點擊或取消關注學校微信公眾號,便可隨時自主選擇獲取或摒棄推送的各類校園新聞及其他社會動態(tài)信息等。此外,在師生們主動接收信息的同時,還能自發(fā)分享朋友圈、抒發(fā)情感、評論校園信息等,這樣的過程無疑是對師生歸屬感、自豪感的一次凝聚,甚至可能是校園文化的一次創(chuàng)新[3-4],由此可見在校師生作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相對穩(wěn)定的用戶群,他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與中堅力量。
2.2 即時交互,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圖文、視頻,甚至一段感悟都容易引發(fā)師生們產生共鳴,并可實時評論以及轉發(fā)朋友圈互動,使學生們能夠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點滴性、碎片化的領會校園文化。另外,管理員與師生們還能借助平臺留言區(qū)就某一熱門話題形成討論,并有效引導輿論形成,以雙向互動方式促進校園文化革新,打破了以往校園文化單向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5]。
2.3 資訊豐富,拓展文化外延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不應當簡單局限在封閉的高校校園內,而應追求與社會文化的實時對接,將關注內容延伸到社會各領域。微信以其簡單便捷、成本低廉等特點,打破校園文化傳播的各種壁壘,凡是師生關注的校園動態(tài)、社會熱點、時尚焦點等其他相關的問題均可成為微信平臺傳播交流的文化內容或文化源頭[3,6],從而拓展了校園文化的外延,形成新鮮具有活力的校園
文化。
3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文化育人工作的瓶頸
高校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推進校園文化育人工作,有助于提升師生的榮譽感與歸屬感、文化底蘊與素養(yǎng),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然而當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fā)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頸,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內容方面
上文提到用戶對于微信平臺推送的內容與用戶的喜好直接決定著信息是否有效推送,然而很多高校微信平臺缺乏文案意識,大部分都只是以推送內容為主,并沒有精心組織策劃與校園活動相關的創(chuàng)意文案,往往無法吸引學生主動點擊閱讀[7]。因此,如何準確、高效的通過文案切入學生的關注點,增加他們的關注,而不是強勢向學生灌輸校園文化,是目前運營管理者急需提升和學習的。
3.2 互動性、成效方面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是連接管理員與師生、師生與師生之間的橋梁,但很多平臺活躍度不夠,缺乏粉絲互動,導致用戶黏性不足。同時,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實際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因此熱衷于各種信息的閱讀及轉發(fā)來代替參與,把原本作為手段的信息分享變成了目的,造成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缺位[8],致使原本是為學生提供平臺去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增長才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陷入了困境。
3.3 功能開發(fā)、推廣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內容及所具備的功能和學生的期望存在落差,未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娛樂等需求。另外,微信公眾平臺模糊的功能定位以及功能使用體驗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導致平臺得不到學生的青睞,也因此無法通過學生的口碑傳播達到宣傳推廣的目的[7]。
4 研究啟示
4.1 完善體驗,適應需求,打造特色傳播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文化育人工作應當充分地融入到大學校園中,在信息呈現(xiàn)形式上可采取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也可交叉使用,使得傳播形態(tài)更加直觀、生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形式呈現(xiàn)單一還是融合,都應以提高用戶體驗為目的。另外,可通過前期調研,分析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和閱讀習慣等數(shù)據(jù)信息,以便后期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開發(fā)更具準確性和高效率,促使學生愿意主動傳播、接收、交流、分享內容信息,使得在不斷裂變式地傳播過程中,培養(yǎng)出學生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長期關注,促進平臺的良好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達到校園文化育人的狀態(tài)[9]。
4.2 建設團隊,平臺運營,影響受眾
優(yōu)秀的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管理運營團隊,應該是能夠實時掌握校園、社會的動態(tài)焦點等,具有對信息的篩選、把關、整合以及及時編輯、發(fā)布的能力,只有全方位的提升運營管理者的能力,才能使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的媒體傳播性
質[10]。另外,平臺編輯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閱讀、學習等習慣,從受眾的視角去開發(fā)、設計校園文化的宣傳模式,有效地將校園文化精髓融入到推送內容的字里行間,潛移默化地在學子心中埋下校園文化的種子,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榮譽感[1],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服務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需求。
參考文獻
[1]劉華欣,李小麗,張然.微信傳播形態(tài)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特點及規(guī)律——以985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37(6):151-155.
[2]侯海燕,唐曉利.微信公眾平臺應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4):54-
56,73.
[3]黃玉梅,郝香.微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J].新聞知識,2015(4):94-96.
[4]丁汀.“指尖互動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創(chuàng)新——以微信為例[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4):49-52.
[5]陳義紅.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學,2014:1-15.
[6]孫也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學園,2015(6):51.
[7]蔡斌斌,趙正品,楊躍蓓,等.論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電子商務,2015(12):95-96.
[8]楊婧,陸奕煥.微時代條件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思路[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2):8-10.
[9]聶小燕.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1-7.
[10]陳茜.自媒體時代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7(1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