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社會對各學科的教學要求都逐漸升高。而初中政治課程是教導學生初步認識社會,建立三觀的重要基礎,教師必須依新課改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文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展開研究,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相關依據(jù)。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是一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且理論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也較為深奧。初中政治課堂必須保證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必須依照新課改的要求,轉(zhuǎn)變課堂主體,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一、新課改背景對初中政治課的影響
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主要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轉(zhuǎn)變課堂主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遞者轉(zhuǎn)變?yōu)橹R的引導者。把握變革時機,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目的,培養(yǎng)符合社會的新型人才[1]。而政治課程由于新課改的要求必須遵循以下幾點。第一,積極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課堂教育方式要新穎,與學生基本價值觀相符,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循序見進以自己的學習方式接受新知識。第二,教學設計有保證其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符合21世紀的情景模式,深入挖掘符合青少年心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引導學生配合教師而不是強制。第三,以鼓勵機制輔助教學。初中生尚處在發(fā)展成長階段,迫切需要被肯定與鼓勵,因此教師在基本授課過程中也要全方位思考如何有效鼓勵學生,以激勵其更加勤奮刻苦學習。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
信息技術(shù)的飛快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先進教學設備投入在教學中,這為初中政治課堂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教師應善于使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從豐富的資源庫中提取精華,豐富有限的課堂資源。將書本中生硬的文字以圖文結(jié)合或短視頻的形式予以展示,吸引學生眼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使學生融入真實環(huán)境并付出真情實感,深切體會政治理論的內(nèi)涵,將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誠信是金》這一課時,首先播放最近的《歡樂喜劇人2》中翟天臨演的小品《謊言世界》,以小品最后的結(jié)局引入課堂。詢問學生,“你認為誠信是什么?”展開討論。同時,教師將課本中重要的知識點以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予以展示,告知學生誠信就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采用情景教學法能夠?qū)⒄卫碚撊谟谇楦兄校ㄟ^真實情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教學。能夠?qū)W生置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活躍課堂氣氛,以生動的形象激發(fā)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
(二)時事政治與案例結(jié)合教學法
廣義而言政治學科的理論較強,且教材編排與國家時事政治相結(jié)合,即便案例較為普通但究其根源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的新型人才。因此,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時事政治相結(jié)合,加之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設備的輔助。若單純依靠課本中的知識難以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既不符合新課改對教學目的的要求也會對教學效率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2]。
在平時的課程中,加強學生關注新聞、報紙、時事政治的興趣。將政治課中的理論知識與時事政治有機結(jié)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例如:《我們維護正義》這節(jié)課的講授,首先教師要告知學生放學后多看新聞,多看報紙,關注時事政治,因為下節(jié)課將會有相關問題詢問學生。課堂伊始階段教師應先引領學生在書中尋找熱點新聞,并組織語言稍后進行“新聞播報”。而教師則在座位中適時予以指導,及時反饋與評價并進行正確的引導。以這種授課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進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其次,在反饋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握分寸,且有一定技巧的予以評價反饋。21世紀的新少年大都追求個性、新潮。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能一味予以肯定或否定,評價語言且不可泛泛而談。要根據(jù)學生的自有特點,把握分寸,以鼓勵為主,評價為輔。幫助學生養(yǎng)成接受自身不足之處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與政治分析能力。
(三)加強課堂討論
政治課堂中不僅要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進行授課,也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同學的政治能力。筆者認為,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能力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對時事政治的分析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政治思維。因此,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引領學生深入剖析政治問題,以互動的形式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在討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我們應盡的義務》中,教師可以借鑒早些年汶川大地震的例子。結(jié)合文中第一小節(jié)的情景教學模式,先將汶川大地震的片段播放給學生,詢問學生內(nèi)心感受。于是再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進行合理分組,提出問題“對于汶川大地震,作為初中生的你們應該做些什么?”再讓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討論。其中,“應該做的”便是本節(jié)課“義務”的另一種含義,在討論中幫助學生理解“我們應盡的義務”有哪些。
再者,可以幫助學生創(chuàng)辦報紙一角,將平時生活中遇到的政治性新聞予以編輯,并合理排版,張貼于校園內(nèi)。這里需要教師的配合與幫助,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與自由,教師應引導學生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使“報紙一角”越辦越好。
三、結(jié)論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的背景,教師應具有“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習政治知識,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政治能力,加強政治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何酉花(1970.9-),女,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民族:苗族。職稱:一級教師,學歷:大專。方向:初中政治(道德與法制)。
參考文獻:
[1]徐琴.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學周刊,2017,(13):97-98.
[2]郭燕,鄭重.興趣激發(fā)、問題設置、情感帶動——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