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紅
【摘要】新課程改革明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與價值觀念等素質能力的教學目標,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智力、道德品質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通過教學改革,開展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建構優(yōu)質高效有深度的課堂。如此背景下,基于“深度學習”背景下的深度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與高中語文的融合可有效促進語文教學整體質量與效果,這對于學生知識的累積,思維的淬煉以及內涵的豐富等極具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深度學習 深度教學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02-02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yōu)秀學習者。
基于此,高中語文課堂深度教學應運而生。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深度教學是一種講規(guī)律,重方法的教學方法,它凸顯規(guī)律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迅速學會學習。但是,現(xiàn)階段深度教學模式并未全面展開,深度教學的全面踐行尚待時日,深度教學如何使高中語文課堂更加有效,是一項道阻且長的系統(tǒng)工程。筆者認為,基于“深度學習”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深化知識教學,架構學生心智
現(xiàn)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知識教學仍有相當?shù)匚?。學生只有在對語文知識與技能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感知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駕馭并改善心智模式的綜合能力。
第一,學習氛圍的營造
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學習,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探究極其重要的外在因素。學生在合適的課堂氛圍中可有效變革自身的思維模式,提高知識的吸納能力,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師應構建一個與語文知識相匹配的課堂環(huán)境與氛圍,充分尊重學生想法,通過具有吸引力的教學語言,錘煉學生的思維。例如,在進行 《孔雀東南飛并序》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評價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分組討論中探究悲劇產生的根源。 同時,引導學生基于現(xiàn)代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種各抒己見的形式有助于學生敢于發(fā)言、勇于探究,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層次向深層次方向轉變,這既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寬度,又淬煉了其思維深度。
第二、有效問題的創(chuàng)設
高中語文教師若想深化語文教學,優(yōu)化教學質量,則須通過各種有效問題的創(chuàng)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在設置問題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清晰性。有效的口頭問題就像有效的書面寫作一樣,每個詞都是必要的;教師提問時應使學生一聽就知道問題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種回答,應避免不規(guī)范或模棱兩可的提問;
(2)價值性。提問要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則,必須符合學生實際,并富有啟發(fā)性,能夠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把握,切忌好高騖遠;
(3)普遍性。提問應考慮大多數(shù)學生的接受程度,能引發(fā)其思維共鳴,使學生積極思考,并踴躍發(fā)言。如果只針對部分優(yōu)生設計問題,勢必打擊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沉悶,師生交流也終將受阻。
(4)指向性。提問要緊扣教學內容,圍繞學習的目標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節(jié)點上,這便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要針對學生的疑難點、模糊點或興趣點巧設問題,撥云見日,峰回路轉;
(5)層次性。提問要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問題的創(chuàng)設應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階梯式問題系列?;驀@教學重點、難點,創(chuàng)設一連串有內在邏輯的問題,架構起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思維縝密的“問題鏈”。
二、完善思維教學,轉變教學模式
第一,將預設性思維過渡到生成性思維
古羅馬著名哲學家馬西塞羅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教師對于自身預設的教學模式有著較強依賴性,未能擺脫其窠臼,如此一來,教學顯得相當被動,缺乏靈活性。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自身的傳統(tǒng)教學思維,應明確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變化的、全面的、動態(tài)的活動形式,要逐漸深入課程改革核心理念,將自身的預設性思維轉變?yōu)樯尚运季S模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上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也就是說學生在原有認識基礎上通過與教師及文本對話、互動,實現(xiàn)思維的生成與深入。
第二,將簡單性思維轉變?yōu)閺碗s性思維模式
簡單性的語文教學就是將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看作一個線性的因果聯(lián)系,這無疑把語文教學中復雜的思維系統(tǒng)過于簡單化,直接導致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直通車”、“流水線”而顯得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無法與現(xiàn)階段高中學生實際需求相匹配。對此,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思維模式,提高對教學過程中的整體重視程度,根據教學情況的變化,不斷變革教學模式,理清教學思維,盡可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整體活躍性,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性,繼而有效提高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也逐漸由簡單趨向復雜。
三、加強意義教學,彰顯人本效能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彰顯人本教育效能。
高中語文課本極具文學與文化內涵。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內涵,對課文文章字里行間的分析,對篇章謀篇布局進行探究,不斷豐富學生自身的語文內涵,通過人本教學效能,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語文品味,增強學生的品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聞一多的《死水》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深入挖掘內在的情感,讓學生在聞一多先生字里行間中感受那個時代社會背景之下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們所經歷的困苦,學生在挖掘文本過程中就會了解軍閥混亂、戰(zhàn)爭苦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通過與現(xiàn)代生活的對比,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得以激發(fā)。
第二,創(chuàng)設語言描述情境,升華知識與內涵
利用語言描述,營造情境。在語文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自身語言的描述,構建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具體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內涵與思想;使學生在教師的語言描述中,抒發(fā)情感,啟迪心智,升華語文知識與內涵。在進行語言描述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展開,通過自身的語言感染力,充分彰顯語文內涵與情感。
第三,構建多媒體情境,渲染環(huán)境與氛圍
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有諸多優(yōu)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圖片、視頻、音頻等媒體技術的介入,構建一個與課堂教學模式相符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渲染整體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情感認同,不斷升華自身情感。例如,在教授李白的《蜀道難》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各種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深入了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內在含義,這既使學生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使學生汲取了文學涵養(yǎng)。無形之中,學生自身的語文涵養(yǎng)也得以升華。
四、拓展閱讀活動,培養(yǎng)道德情操
教師要與時俱進,具有一定的社會觀念,這是現(xiàn)代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知識閱讀與探究,通過有效的拓展閱讀,優(yōu)化學生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進而夯實學生道德品質的基礎。
首先,適當?shù)拈喿x延伸,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在語文閱讀內容非常豐富的大背景下,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各種中外名著的閱讀,讓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思考、探究問題,進而拓展思維。學生在閱讀中,既為作品中人物的道德品德所感染,又為作品中人物的社會責任所折服,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優(yōu)化自己,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內涵,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其次,弘揚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道德準則。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各種古典名著,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精髓所在。學生通過古典書籍的浸染既可陶冶自身情操,又可規(guī)范自身道德準則。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古典書籍閱讀活動,例如讓學生閱讀《戰(zhàn)國策》、《左傳》、《春秋》等歷史書籍,塑造學生的歷史觀;通過《道德經》、《論語》等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觀。學生在閱讀與討論過程中,不斷深化語文知識,有效驅動學生的內在學習能力,既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又規(guī)范了道德準則。
五、結束語
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曾說過:“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被凇吧疃葘W習”的“深度教學”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與完善此教學模式,須明確深度教學的本質就是利用各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全面推動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及品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不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歐健. 深度語文教學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 12.26-28.
[2]楊昭玲. 探索深度教學 深悟語文魅力[J]. 語文教學之友.2012.10:6-7.
[3]夏崢嶸.語文的深度 生命的深度---讀名師論著有感[J].中學論文.2013.01:12-15.
[4]劉英. 談互文性閱讀教學對語文“深度閱讀”的有效實現(xiàn)[J]. 基礎教育研究.2014.0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