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志
【摘要】 目的 總結髕骨骨折患者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法與效果。方法 100例髕骨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研究組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滿意度為92.0%(46/5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效果理想, 可以保證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髕骨骨折;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65
髕骨骨折作為一類關節(jié)內骨折, 治療過程中需要重視對患者早期功能鍛煉, 遵照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原則, 目前醫(yī)學界通常應用雙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加以固定, 是現(xiàn)在治療髕骨骨折的常見方式, 患者出現(xiàn)髕骨骨折后凹側會產生應力, 凸側非常容易產生張力、旋轉應力與剪力, 通常應力能夠促進患者骨折愈合, 但旋轉應力和剪切應力會對骨折愈合起到妨礙, 張力帶固定依照相關功能原理, 轉變凸側張應力為無偏心負荷壓應力, 應用克氏針內固定抵消旋轉應力與剪切應力, 利用鋼絲結扎, 從而促進骨折愈合[1]。本文回顧性分析100例髕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研究組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滿意度情況,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
髕骨骨折患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年齡最小19歲, 最大66歲,
平均年齡(45.2±8.8)歲;引發(fā)骨折因素包括:壓傷10例, 交通事故傷20例, 砸傷5例, 跌傷10例, 其他5例;患者中屬于閉合性骨折22例, 屬于開放性骨折2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年齡最小20歲, 最大67歲, 平均年齡(46.3±8.8)歲;引發(fā)骨折因素包括:壓傷10例, 交通事故傷20例, 砸傷6例, 跌傷10例, 其他4例;患者中屬于閉合性骨折23例, 屬于開放性骨折2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組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西醫(yī)治療:給予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采取止血帶實施充氣止血, 在髕前正中縱行作一長度為6 cm切口, 切開深筋膜, 完全顯露骨折位置, 對于關節(jié)內積血進行沖洗并且徹底清除, 依照骨折類型開展復位固定處理, 對于橫斷骨折近端骨折面中外和中內1/3部位距離骨折面中央挨近關節(jié)面部位, 平行逆行穿入克氏針2根, 在髕骨上級部位穿出, 伸膝復位達到骨折滿意之后采取固定鉗加以固定, 兩根骨鋼絲按照8字形纏繞克氏針, 并且結扎在近端, 剪短克氏針上端, 旋轉針尾向下, 剪短遠端距離髕骨下極0.5 cm處, 內置負壓引流分層閉合傷口;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 首先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 順著原傷口擴大切口, 使骨折部位得到完全顯露, 剩余操作和閉合性骨折一致, 手術后1~2 d拔出引流管, 開展股四頭肌伸縮訓練, 提高手術后的活動量, 3~4周慢慢指導患者接受負重行走。中醫(yī)治療:采取復元活血湯, 組方包括:淫羊藿15 g、生地12 g、首烏15 g、牛膝12 g、川芎10 g、桃仁15 g、水蛭5 g、紅花15 g、黃芪20 g, 手術后2 d為1劑/d, 用水煎煮, 指導患者早晚服用1次, 持續(xù)服用10 d;外用消腫止痛散:穿山甲100 g、
地鱉蟲200 g、紅花100 g、桃仁200 g、丹參200 g、虎杖300 g、黃芩200 g以及黃柏200 g, 研成細末, 取適量加入酒精調成糊狀, 在患者傷口拆線3 d后實施外敷, 使用3~5 d [2]。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依照患者的實際病情, 使用多酶片, 2次/d, 3片/次;九維他片, 1次/d, 2片/次, 針對炎癥顯著患者為其靜脈滴注骨肽注射液, 1次/d, 10~20 ml/次, 治療15~30 d作為1個療程, 對于腫脹嚴重患者給予其靜脈滴注甘露醇注射液[3]。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4]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滿意度。療效評價標準:患者接受治療后, 骨折對位良好, 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沒有產生疼痛以及肌肉萎縮現(xiàn)象, 為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 骨折對位效果好, 膝關節(jié)功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日常生活受到輕微影響, 為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 骨折沒有愈合或是愈合速度比較慢, 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 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患者的治療滿意度, 記錄滿意例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顯效22例, 有效15例, 無效1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4.0%;研究組患者顯效28例, 有效17例, 無效
5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0.0%,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滿意度為92.0%(46/5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對于髕骨骨折采取中藥湯劑治療, 能夠起到早期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中期續(xù)筋接骨以及止痛祛瘀的作用, 恢復期間主要起到補氣活血、強壯筋骨的效果, 中藥外敷的治療作用為化瘀活血、通絡舒經,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 降低治療時間,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5-10]。本研究中,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研究組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滿意度為92.0%(46/5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臨床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效果理想, 可以保證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具有臨床推廣
價值。
參考文獻
[1] 涂楊茂.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療效分析. 光明中醫(yī), 2011, 26(3):548-549.
[2] 許理忠, 謝可永.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療效觀察.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1, 28(12):748-749.
[3] 熊云峰.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38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4(11):22-23.
[4] 申愛成.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對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23(10):1082-1084.
[5] 楊海林, 褚德全, 黃克旺, 等.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64 例臨床分析. 臨床醫(yī)藥實踐, 2011, 20(10):793-795.
[6] 武紅軍, 郝源淵, 王鵬.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的臨床體會. 現(xiàn)代中醫(yī)藥, 2010, 30(5):49.
[7] 熊治儒.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42例臨床價值分析.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12):135-136.
[8] 馬大凱, 佟秋佳.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預后臨床觀察.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4, 10(16):82-83.
[9] 舒永進.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38例臨床療效觀察. 健康必讀旬刊, 2013(5):403-404.
[10] 方小林, 馮建忠.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52例臨床分析. 吉林醫(yī)學, 2015(14):3017-3018.
[收稿日期: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