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舊課程理念交織碰撞的轉型期,幼兒園發(fā)展面臨著困惑與挑戰(zhàn)??偟膩碚f,可以通過從“教師眼光”走向“兒童立場”豐富園本課程的內涵、從“工具性”走向“人文性”轉換園本教研價值取向、從“階梯式發(fā)展”走向“交錯式發(fā)展”調整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來推動幼兒園課程的革新,提升課程游戲化品質,搭建教師多元成長平臺。
【關鍵詞】園本課程;兒童立場;幼兒園課程能力;教師專業(yè)成長
如何堅持提高幼兒園課程質量,使幼兒園的課程合理規(guī)范、有特色、高品質地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園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議題。幼兒園課程是一個多種元素相互作用構成的多元系統(tǒng),每一個元素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和諧發(fā)展。我們嘗試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園本教研、師資隊伍建設等多元途徑,與幼兒這一課程主體對話合作來推動幼兒園課程的革新。
“為愛忙碌,用藝術浸潤童心!”經過十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愛爾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園所文化,全體愛爾人一心一意專注于課程,打造一個叫作“愛爾”的藝術教育品牌。
1.課題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課程體系
我們從自身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嘗試把一首名曲、一幅名畫和一個優(yōu)秀文學作品作為藝術主題的切入口,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有機融合,用兒童的方式來詮釋和演繹,走出自己的園本課程開發(fā)之路。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一邊實踐一邊反思:突出成人,忽略孩子。究其原因,這是用一種成人的藝術眼光來建構課程,而忽略了兒童在課程中的地位;只強調成人的審美觀,而忽略了孩子的審美感動,只強調了成人活動組織的形式豐富,而忽略了孩子在藝術活動中的審美創(chuàng)造。痛定思痛,我們重新出發(fā),將課程實施的回歸到幼兒,回歸到幼兒生活,回歸到基于幼兒生活視野的經典藝術作品教學實踐的研究,堅信 “兒童都是藝術家”,扎實開展藝術課程游戲化,將藝術化園本課程真正的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在深入貫徹《指南》及課程游戲化的引領下,我們進一步梳理園本課程,我們醒悟:我園藝術課程的開發(fā)困境和教師藝術化園本研修的瓶頸,是由于對幼兒的行為缺乏觀察與評價的意識與能力,對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行為特點的分析和解讀不夠,對與幼兒的對話不積極、不充分。為此,我園的藝術教育要向縱深發(fā)展,必須要堅定兒童立場,更多地關注幼兒,關注到每一個幼兒,“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在游戲、生活等各種活動中滲透各領域的目標和內容,使幼兒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戲化、藝術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中獲得有益的發(fā)展。”因此,提高教師對幼兒行為表現(xiàn)的觀察與評價能力是實施課程的關鍵,我們也將圍繞這一關鍵性的能力和素養(yǎng)在課題研究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和前行。
2.核心要素進一步分解,豐富幼兒園課程能力建設的內涵
幼兒園課程能力來源于園所內個人能力(含幼兒園園長課程領導力、教師課程能力等)與內、外影響因素(包括教育政策、外部資源以及園所文化等)的相互作用。因此,幼兒園課程能力不是園所內個人能力的簡單疊加,是各因素相互作用后的一種能效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設想將幼兒園課程能力從理念與行動層面進行分解,理念層面著重強調課程理解能力、課程文化自覺能力;行動層面強調依據課程建設的程序和流程,強調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管理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綜上所述,將幼兒園課程能力做以下核心要素分解。
3.多角度出發(fā),探索幼兒園課程能力建設路徑
路徑1:課程診斷——明晰幼兒園課程觀
幼兒園的課程建設要求課程實施者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標,在《指南》背景下的課程建設首先需要課程實施者將《指南》的理念貫穿于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始終,同時還要求教師對課程的理念、方向、目標、內容等形成個性化的解讀,把握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的特點和過程,轉變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的角色等。
路徑2:理念傳動——再造幼兒園課程制度
幼兒園課程建設不是一個階段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較長時間內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其覆蓋面廣、牽涉人員多,這些都需要幼兒園在課程建設中優(yōu)化資源,發(fā)揮多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幼兒園課程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園長、教師、家長等力量組成課程建設團隊。除此之外, 我們更需要在深入學習、深度理解《指南》精神的基礎上實現(xiàn)幼兒園課程制度的再造,構建相對穩(wěn)定的課程研討機制、課程審議機制、資源評估機制等,既能調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又能發(fā)揮專業(yè)引領的作用,帶動課程主體反思性研究、反思性實踐,促進課程能力的主動提升。
路徑3:主體轉變——重構幼兒園課程主體
幼兒園課程建設需要獲得家長的廣泛認可,家園共同推進,才能形成有力的教育合力。我們以“十三五”省重點課題申報“《指南》視閾中幼兒藝術行為觀察與評價研究”為載體,以無錫市名教師、名校長朱立群為能量核,吸收家長資源,與家長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致力于開發(fā)家園共育的路徑與策略,使家長、老師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合伙人”。自此過程中,家長不僅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更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趨于成熟、完善的積極因素,教師也在這過程中全面地了解孩子、家長和自己。從對“為愛忙碌、用藝術浸潤童心”的園所文化的認識入手,構筑共同愿景,變革幼兒園管理制度,凸顯兒童文化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引領家園共同體合力發(fā)展藝術化園本課程,增添教育智慧。
我們著眼于多年來一以貫之積淀形成的藝術化園本特色,以基于生活、基于游戲的藝術化園本課程為抓手,實實在在進行行動研究。針對具體的案例或事件,組織教師還原場景、集體診斷、現(xiàn)場練兵、梳理經驗,從而提升教師“現(xiàn)場即研究”的意識與能力。讓教師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入兒童學習的現(xiàn)場,通過回放與定格等手段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1.園本教研管理“以人為本”
教師是幼兒園園本教研的主要實施者,當然這種主體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行政支持、制度保障的,是一件真正要費心費力去認真踏實干才會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園本教研管理“以人為本”就是要為教師營造一個想做、敢做、愿意做的教研氛圍,要樹立教學研究的意識并養(yǎng)成習慣,變教授、高控為觀察、合作和支持,建立“對流式”的發(fā)展關系,創(chuàng)設“多角度”的發(fā)展空間,開發(fā)“多元化”的發(fā)展途徑,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路徑,讓每一位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位置。園部要研究如何做好“加減法”,減去教師疲于應付藝術“精致”“完美”等成人角度帶來的精力與時間的浪費,增加更多觀察、思考的時間,有時間審視自己的經驗,大膽迫切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獲得同伴、園長、專家的認同等。在這樣的教研“小天地”里,觀察與記錄、探討與交流、反思與調整就是教師的日常狀態(tài)。
2.園本教研重視“自我涉入”
就像學生的學習一樣,外界的強制知識灌輸是被動的、效果不強的。同樣,教師作為園本教研的主體不是外界、領導、考評等因素給予的動力,而是教師自我成長、專業(yè)成熟的一種自我追求、自我涉入,這種研究是自發(fā)的,是一種內需,其著眼點和歸屬點都是自身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是真正有助于自我經驗的反思、生成和表達的方法。首先,教師要學會自主學習。即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學習相關的理論,自主地進行閱讀學習,提升自己的理論功底。其次要將觀察和評價作為一種日常的工作狀態(tài)。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首先作為教研活動的“聽眾”參與其中,活動結束后收集相關理論和資料,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教育實踐消化涉入、外化于行。三是要主動承擔教研任務。教師們尤其是新教師要敢于承擔教研活動,從被動的“聽眾”轉型成為“主持人”,將自己的學習和實踐經驗與大家一起研討交流,生成新的觀點和經驗,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自此確立形成。
3.園本教研建立評價體系
積極有效的園本教研評價體系必定激勵著積極、主動、熱情、鉆研的園本教研之路向前邁進,同時園本教研的評價體系也必須是多元的,能給予每一位教師展現(xiàn)自己、表達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使其獲得滿足、快樂和成就感。首先,評價的標準不是唯一的,允許多元的表達形式,如研究日記、觀察記錄、教學筆記、學習故事等都是多元評價的方式和手段。其次,注重過程的評價勝于結果的評價。我們要從重視每學期上交的文本評價轉向加強日?;顒又械募磿r的評價,打破常規(guī),注重過程和持續(xù)性。三是注重研究成果的實效。對形式不再追求唯美、創(chuàng)新,而是關注長效的成果,通過園本教研研討展示會,開辟園刊的園本教研欄目,激發(fā)教師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園本教研的隊列中,真正體驗教研給自己專業(yè)成長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我園共有76名教師,教師大專學歷達100%,本科以上學歷達75%。公辦教師18名,非公辦教師 58名,區(qū)級以上學術榮譽教師 11 名,其中無錫市名教師1名,無錫市學科帶頭人1名,一級以上教師 26名,有一位安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的男教師。近年來,隨著辦園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師資隊伍的年輕化和高學歷非專業(yè)化對教師發(fā)展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據教師發(fā)展的需求改變教師隊伍階梯式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實施藝術化園本課程為載體,發(fā)揮園本研修、課題研究的作用,切實有效地推動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1.培育點亮型教師,尋找兒童生長的核心路徑
點亮是指思想、理念與個體相遇發(fā)生化學作用時瞬間產生的絢麗奪目的光彩。點亮型教師需要有豐富的幼兒教育經驗,有正確的兒童觀和課程觀,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耐心等待幼兒的“長大”,能夠站在兒童的立場觀察、評價,并給予兒童積極的支持,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使其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和提升。接受幼兒的“形態(tài)各異”“千姿百態(tài)”,理解幼兒的“一百種語言”“一百種可能”,尊重幼兒在性格、興趣愛好、知識與技能、學習方式、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滿足兒童不同的學習需求,這是成為點亮型教師的核心要素。
2.建立實踐共同體,探討“交錯式”發(fā)展路徑
建立實踐共同體,交流分享、互幫互助、共同成長是最終的目標,其活動形式可以包括特色工作室、青藍結對、學習小組等。根據群體特質、不同愛好,我們組建了愛爾教師同質工作坊,如由擅長音樂的非專業(yè)音樂院校本科畢業(yè)教師領銜的新教師彈唱藝術工作室,幫助非專業(yè)的新教師進行彈唱技能的提升;又如四季童話美術創(chuàng)意工作坊,邀請年輕的美術培訓機構家長資源每周定期來園指導兒童美術理論與實踐;還有自由組合的舞蹈樂坊、男教師(男實習老師)足球俱樂部等。這放大優(yōu)勢的“錯位發(fā)展”,調動了教師的專業(yè)熱情,帶著青春活力,不斷提升專業(yè)情誼,激活教師發(fā)展的機制,獲得良性循環(huán)。
除了繼續(xù)保留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傳統(tǒng)項目”,我們設想探索形成一個“四方促進體”,通過四種體系的運作和相關促進,共同交織出我園教師“交錯式發(fā)展”機制。
總之,教師發(fā)展必須要努力打造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通過課題研究、園本教研、師資隊伍建設等多元途徑搭建鍛煉發(fā)展的平臺,不斷引領教師走向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兒園課程圖景[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
[2]程晉寬.課程領導:學校改進的核心技能與軟實力[J]. 中小學管理,2013(9):22.
[3]許卓婭.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4]程英.從生命的視角觀照教師的和諧成長——園本教研管理的理念與實踐探索.學前教育研究,2005 (11).
[5]遲佳鳴. 園本教研與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 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