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前提。對知識內容進行分析和建構也是新課程理念標準的要求,通過這幾年的生物高考試題也能充分說明這一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閱讀的內容中捕捉和找出知識的關鍵點,并把這些散亂的知識建構成一個相互之間有聯(lián)系的知識結構網(wǎng)絡,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本文主要通過書本中的典型事例來探討知識建構對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 高中生物;知識建構模型;結構教學的意義
目前,新課程改革將如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作為重要的改革目標。生物課程的改革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的過程,呈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1.學生把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并弄清楚各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按照一個框架將知識整理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2.人的大腦就是一個建構結構、建構模型的器官,結構意味著條理、層次、清晰,“建構模型”就是人的本能。
建構知識結構的模型主要是把研究對象中的一些非本質的、次要的因素給刪掉,從而保留一些本質的內容。通過建構的結構模型我們可以對生命現(xiàn)象或者生理過程進行直觀的觀察、分析和比較,將抽象的事物簡單化,這樣便于學生對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識建構模型常見的主要有三種:
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數(shù)學模型
1.概念模型:用文字、圖示和符號等形式將認識的對象簡單地表達出來。
舉例:人體的體液免疫調節(jié)過程
2.物理模型:用畫圖或實物的形式直觀地描述認識對象的特征。
舉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3.數(shù)學模型:用數(shù)學公式、曲線圖、方程式等方式對認識的對象進行定量的描述。舉例: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
酵母菌種群個體數(shù)量變化
1.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快速記憶
與知識結構相對應的是知識的碎片化。碎片化模式學習的內容不但內容不連貫而且缺乏邏輯層次,這不利于對知識內容的記憶。
人的大腦有兩套記憶系統(tǒng):分類記憶和位置記憶
什么是分類記憶?分類記憶就是就是將信息儲存在大腦的某一區(qū)域中,這類記憶不依賴于特定的環(huán)境,通過重復性的讀書和做題來完成記憶。
什么是位置記憶?位置記憶實質上是一種空間的記憶,將所學知識放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中,位置記憶是自然的記憶。
德格魯特研究世界級國際象棋師是如何能一直戰(zhàn)勝對手的。實驗結果說明專家有超常回憶能力,這種能力被解釋為他們具有把一個結構中的不同成分組合成模塊的能力,而這些成分是通過基本功能和策略相連接的。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南京大學的呂林海教授通過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得出:小學課堂,沉默學生占20%;中學課堂,沉默學生占50%;而在大學課堂,沉默學生占70%。沉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的學習習慣,但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學生對這門課不感興趣,多數(shù)人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如果老師換種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在對知識結構建構過程中,體驗到知識成功建構帶來的喜悅,這必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若掌握了知識建構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從抽象到形象,從感性到理性。通過對知識建構可以讓一些重點、難點的知識化復雜為簡單,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更透徹。在對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生相互討論,彼此獨立思考,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遇到問題時就能快速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幾年來的生物高考題,很多題目都是圖形和文字相結合,很多信息都隱藏在題干中,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識圖、分析圖,將圖中信息進行組織建構的能力,找出隱含在題目中解決問題的條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生物學上有很多問題光靠老師在黑板前面的講解是很難被學生理解的,但這些問題卻可以通過建構的模型,學生自己找答案,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再進一步對新問題進行探究,所以說知識建構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不斷分析、反思、修正的過程。
可見按知識結構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對知識結構的教學,將主要因素按邏輯關系以簡單的、直觀的形式表達出來,降低了學生對知識認識的難度,還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對知識結構建構的過程,學生不但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美]約翰.D.布蘭斯福特. 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jīng)驗及學校[M]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邢紅軍. 論科學教育中的模型方法[J]. 教育研究, 1997.
[3]林瑞芳. 探索高中生物建模的課堂效應[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