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靜
摘 要:翻轉課堂自創(chuàng)立以來已步過實踐初期,目前已在國內各個層次廣泛應用和傳播。然而在基礎教育的實踐遲遲無法進入實戰(zhàn)階段,與自身的特性和國內應試教育的不適應息息相關。文章將從多個方面來分析翻轉課堂在基礎教育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翻轉課堂;基礎教育;應試教育;教師內涵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翻轉課堂模式自美國化學教師創(chuàng)立至今,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教育模式,實質上是借助信息化技術和新媒體,教師和學生的傳統(tǒng)課堂角色進行了轉變。除此之外,教學內容也隨之進行了革新,更適用于真實的教學互動。
(1)重新分配教育資料,促進教育公平?,F(xiàn)階段基礎教育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參差不齊,勢必導致基礎教育設施和教師資源的投入存在差異。加之西部地區(qū)家長對教育的重視不夠,參與度也有所欠缺。翻轉課堂的發(fā)展將大大緩解這一矛盾,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也為翻轉課堂鋪平了道路,地區(qū)的差異并不能影響教育資源借助翻轉課堂的傳播。
(2)提升學習的參與度。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面臨的另一個重點現(xiàn)象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夠,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大量的教學實例和調查證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更樂于表達和分享自己的想法。然而傳統(tǒng)教育大大抑制了這一沖動。在翻轉課堂的氛圍中,互動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可以輕易地和教師和同學就課堂的任意問題進行討論和咨詢。充分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對課堂學習更加投入。
(3)促進教師提升自身內涵。由于新形勢的出現(xiàn),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僅滿足于課本中心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勢必無法滿足翻轉課堂互動和更新的特點,也就促進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對核心知識的更新,使自身能滿足新的教學模式,在互動模式中不落于人后。
(1)部分地區(qū)和學校仍然無法提供相應支撐。不可否認的是,區(qū)域性的經濟差異的存在,導致部分偏遠地區(qū)無法達到最基本的網絡和基礎設備保障。我們不可能要求連水電、交通都欠缺的鄉(xiāng)村地區(qū)配備手機、電腦等設備。很多地區(qū)連基本的教師和教學場所都無法保障,更無法提及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理念。
(2)部分學生缺乏自覺。導致這一現(xiàn)象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學生自身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厚,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約束力。很難要求其在課外時間安排學習。第二,現(xiàn)有的教育制度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如果花過多的時間在非應試學習內容上面,不僅是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會不安。因此教師對新形態(tài)的教學模式淺嘗輒止。
(3)教師的觀點難以轉變。翻轉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還需要了解多媒體技術和及時跟進新媒體的信息。而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部分教師抗拒這一課堂模式的普及。再有,傳統(tǒng)模式的角色束縛也導致了部分教師在翻轉課堂的缺席。翻轉課堂拉平了教師和學生的維度,從而導致很多教師感受到了教學地位的落差。
(4)針對翻轉課堂的評價機制的缺席。第一,從翻轉課堂內部來說,其頂層設計非常美好,尤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無可替代的互動性質。但是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的課堂,評價機制顯得更為復雜,針對的評價對象和內容增多且更為靈活。第二,從外部說,如果沒有和應試教育相當的權威的評價體系,最終將會消失在中國的應試大潮中,成為一現(xiàn)的曇花。
在教育史上,隨著教學模式推陳出新,翻轉課堂無疑是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基礎上的揚棄式的新發(fā)展。翻轉課堂克服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缺陷,因此,新教學模式的概念要盡快落地,需要大量的實踐和使用者對其的督促,如此,才能真正在基礎教育階段起到改革者和先鋒者的作用。
[1]金 陵.“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9):18.
[2]張金磊,王 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