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
摘要:目前的小學美術課堂,有一些教師仍沿襲傳統(tǒng)的教法,還在"以繪畫性為目的",一味追求純粹的技法訓練,帶有強制方法將成年人的規(guī)范模式壓給學生,要求學生千篇一律對著課本臨摹,這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違反了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導致了學生個性扭曲。本文對此提出了改革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改革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小學生初步懂得美的規(guī)律,形成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是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一些教師默守陳規(guī),沿襲傳統(tǒng)的教法,還在以繪畫為目的,一味追求純粹的技法訓練,要求學生千篇一律對著課本臨摹,這違反了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筆者認為,此種狀況必須予以堅決改革,我們必須加強對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克服傳統(tǒng)美術教育的諸多弊端,努力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實踐中突出以下幾點:
一、注重感知體驗,引導學生在直觀感覺中提高"眼力"
眼力,指觀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審美對象的藝術美能力,即"看"作品的本領。人的智力結構主要是由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活動力等因素組成,其中觀察力是人們全面、深入、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能力。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是思維的先導,它又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活動,也是美術教學訓練的起點。面對年齡小的小學生,由于他們的知覺處在無意識性、情緒性比較明顯時期,還具有好奇心、好勝心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從制定每一單元的教學計劃到安排教學內容、范畫教具等,都要從他們便于觀察記憶入手,從外形的美感到內在結構,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的藝術分析,指導他們會"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觀感受中讓他們獲得藝術美的享受,激發(fā)起學習美術的興趣。
當然,對美術尚處無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對象來說,這種"看"是需要引導的。幫助引導他們直接地憑視覺觀察、親自體驗增強形象的概念,對物象形成心靈感悟和建立某種精神意味,使他們親身對作品的感知思維得到珍惜。這種教學生"看"的教學方法的過程,是從生動的審美直觀到對應的語言表述的過程,是讓學生從對象個別特征到整體形象的把握過程,從而提高他們運用形象表達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不拘泥教材中的預設,創(chuàng)新性的活用課本
(一)改變預設,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在課前只能按自己的經驗來預測學生的反應,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突發(fā)事件。如課堂上學生對某個問題興趣盎然,爭論不休,不能按教學計劃往下進行等。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廣泛收集材料,精心設計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而且要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有多個方案,以便應付各種各樣的教學意外。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要根據學生的反應、課堂的變化靈活調整,這樣,一旦在課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無策。教師要盡量少打斷學生的探索活動,在設計這類活動時,不要把整個活動安排為若干個小環(huán)節(jié),使一個整體支離破碎。我們寧愿少安排一些活動,而有所側重地做透、做細某些探索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地去探索。
如在教學《十二生肖》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剪紙的技能,最初我設計了一步一步根據已有小羊的圖案紋樣,如何用刀、用剪子完成一幅剪紙作品。這樣的教學活動變成了機械的操作活動,并且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后來,在教研活動中,教師們研討后改為先講講小羊的故事,了解小羊的性格、外形特征,再觀察范作,得出圖案可以設計成各種幾何形,花、草、小動物等,并嘗試用刀、剪子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學生能舉一反三地設計制作出其他新穎美觀的剪紙作品。因此,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會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更有效。
(二)給學生展示舞臺,讓課堂更有活力。
要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提倡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的平等關系,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情感生成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小組合作,通過思考、討論、對話、爭辯等活動讓情感"自然天成"。記得一位名家說過,如果提供機會,學生的活動就會顯示多種可能性。
例如"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上午的美術課《我們班級的標志》,我一進課堂,學生便要求給他們布置教室。因為下午要進行班級文藝表演,我當然欣然答應。同學們都動起來了,有的在板畫,有的在拉花,有的在吹氣球,有的在掛氣球,有的在"指揮"――他們都那么投入,那么快活,那么融洽,而我在板書大大的"六一"快樂,然后同學再填色,填成一個個快樂的"會說話的小人兒"。我們正進行著一節(jié)愉快的藝術實踐課。我相信在這樣似乎有些"亂"的課堂,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美術的實用與快樂,感覺到同學之間的和睦融洽的感情。我還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和諧愉快的一道亮麗景觀。
三、發(fā)揮欣賞的陶冶作用,升華學生的情感層次
情感是每個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須體驗的心理過程。情感作為人類美好行為的內在升華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識與道德之中。經調查表明:小學生背誦一篇欣賞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讓他們從美學角度談論一件作品,那是難乎其難。因此,開設欣賞課,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增強情感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
美育的實質是情感教育,情感構成了藝術審美的主要特征。如何激起小學生的情感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在教學的內容與教學手段上安排欣賞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利用幻燈、電影電視、講座、參觀等現(xiàn)代化教學途徑,利用文學性的語言表述,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他們既陌生又有興趣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像畢加索、塞尚、凡高、馬蒂斯、夏加爾、杜尚等各種流派、各種造型語言的既抽象又具體的名作,讓他們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內涵,以及色彩變化、筆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們的想象潛能,拓展思想,通過提高欣賞能力從而達到在耳聞目睹的情境中將自己的情感自覺地傾注在技能訓練過程中。
總之,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改革美術教學的途徑很多,自己所談,實屬管窺蠡測,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們予以指正,以便共同商榷,共同提高,以促進我們的教學改革邁出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