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 鄭長忠
[摘 要]當前群團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專、兼、掛”干部隊伍的建立。團干部是團組織權力運行的載體,又是團組織內部權力關系的節(jié)點,因而團干部結構調整是共青團改革的“牛鼻子”。在此背景下,理順“專、兼、掛”的干部邏輯是共青團組織形態(tài)重塑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群團改革;團干部;掛職;兼職
[中圖分類號] D29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8)03-0040-04
2015年,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提出了新時期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的工作方針。根據(jù)目前共青團組織干部隊伍結構的實際情況和黨的青年工作對團干部隊伍的要求,實行新型“專、兼、掛”干部結構是共青團干部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共青團作為與共產黨高度同構的政治性組織,干部體制是分析其組織的關鍵維度,也是研究和透視政黨組織的關鍵一環(huán)。共青團組織的組織結構中包括團員和團干部。團員是團組織成員的一般身份,團組織的骨干成員即為團干部。團干部是推進黨的青年工作發(fā)展的骨干力量,主要包含專職干部、兼職干部、掛職干部三種類型。所謂專職團干部,一般是指在各級團組織成立的委員會中擔任職務且專門從事共青團工作的人員,負責機關的日常運轉,有專門的分工。專職團干部的選拔方式比較嚴格,一般要按照黨政機關專職公務人員的遴選機制進行選拔。所謂兼職團干部,一般是指在承擔本職工作的同時, 兼任團內某一職務、以部分時間或業(yè)余時間從事團務工作的團干部和工作人員,不脫離原來的工作崗位。所謂掛職團干部,一般是指相關單位根據(jù)工作需要或者公務人員的個人愿望,以掛職鍛煉形式到各級團組織成立的委員會中擔任有一定限期的職務。團干部掛職的形式主要存在于體制內,是公務人員跨部門或跨級別的臨時調動,主要目的是彌補干部能力不足、實現(xiàn)部門間資源互通、解決單位或部門人手不足等問題。
回顧共青團的歷史,可以看到“專、兼、掛”干部結構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表現(xiàn)。中國共青團成立初期,長期存在著“黨團不分”的情況,團干部通常是由年輕的黨員兼任。俞秀松作為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的成員之一,同時也被陳獨秀委派作為青年團組織的發(fā)起人。[1]這一時期,青年團的干部以兼職為主。隨著20世紀20年代中期黨團關系的逐漸理順,團干部隊伍的專職化越發(fā)顯著,但兼職的情況依然大量存在。在國共關系破裂后,國民黨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很多地區(qū)共青團的工作轉入地下,專職團干部數(shù)量大大減少。由于地下活動的需要,共青團干部都有另外的身份作為掩護,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兼職”方式。1935年,根據(jù)青年共產國際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中國共青團被改造為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共青團干部分散到各類青年救國團體中去擔任領導職務、發(fā)揮先鋒作用。這一時期,共青團干部結構以兼職為主體,專職團干部隨著共青團組織改造而消失。[2]1949年以后,共青團恢復建立。直到“文革”之前,共青團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專職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兼職團干部在這一時期基本不存在。改革開放之后,共青團再次恢復了組織的功能。但是在急劇變化的新形勢下,其干部結構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兼職團干部在整個團干部隊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隨著政黨、國家、社會空間格局的變化,干部交流制度在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之間逐漸生成,掛職團干部這一干部類型也應運而生。就此,共青團“專、兼、掛”三種干部類型同時存在。[3]
(一)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與共青團改革:共青團組織形態(tài)重塑的政治邏輯。在“一盤散沙”狀態(tài)下的近代中國,政黨成為了最重要的組織化力量,而在組織和凝聚群眾力量的過程中又形成了政黨的外圍群團組織。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中國共青團形成了與中國共產黨的穩(wěn)定關系,形成了有效運轉的青年工作體系。[4]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建立與網絡社會生成之后,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在計劃經濟時期以及在市場經濟建立之后所形成的一些特點,使包括共青團在內的群團組織的組織形態(tài),開始有些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fā)展要求以及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與交往方式,呈現(xiàn)出“四化”(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作為黨的青年組織,共青團是黨聯(lián)系青年的橋梁紐帶,而作為中國政治體系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共青團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這就意味著,共青團實際上是黨聯(lián)系國家、社會的一個制度性的組織化載體。因此,完善共青團與黨、共青團與國家、共青團與社會之間關系,就成為共青團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空間與戰(zhàn)略選擇。
(二)機關“專、兼、掛”干部結構提出與打破體制性區(qū)隔:共青團發(fā)展的干部邏輯。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宏觀上建立了以國家政權為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微觀上建立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單位社會體制,用行政化方式將整個社會組織起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將干部與職級聯(lián)系起來。作為政治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群團組織,也被納入這一框架之內。后來,計劃經濟體制與單位社會體制在整體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所形成的體制安排與管理方式依然還以新的形式體現(xiàn)著,這就導致了所謂“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說法。雖然,政治運行已經形成了政治領導與行政管理的區(qū)分,但是在干部使用與管理上,卻依然還是以行政化的方式進行,行政化、機關化的問題由此產生。
對于共青團來說,該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體現(xiàn)在書記班子與機關工作人員的人員來源與任職方式上,必須都是以公務員身份與科層制方式進行安排與運作,由此導致了所謂體制性的區(qū)隔。書記班子成員的“專、兼、掛”方式,其中掛職使體制內的區(qū)隔得以打破,使體制內其他不同部門之間以及不同級別的區(qū)隔得以打破,兼職使體制內外的區(qū)隔打破,使所謂體制之外的優(yōu)秀青年領袖能夠成為共青團書記班子成員。書記班子成員的“專、兼、掛”結合的新舉措,突出了“以工作需要”與“唯才是舉”的理念。上海作為改革試點,更是提出了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級選拔群團干部的做法,按照“減上補下”的原則補缺口,強一線。[5]該方案的實施是遵循著新的理念與邏輯,邁出了從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推動共青團組織形態(tài)整體性重塑的實質性第一步。
(三)并非只是對共青團發(fā)展具有意義:新型干部結構提出與黨的干部體制改革。從“黨建帶團建”的邏輯視角來看,共青團所進行的改革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改革。首先,共青團是由黨領導的。黨章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受黨中央委員會領導。共青團的地方各級組織受同級黨的委員會領導,同時受共青團上級組織領導。”[6]其次,共青團改革是由黨組織提出的。共青團進行干部體制改革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增強黨的青年工作實效,為黨有效凝聚和聯(lián)系青年。所以,共青團干部體制改革本身就是黨的干部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團建促黨建”的邏輯視角來看,由于黨組織和團組織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組織屬性和結構上的高度同構性,共青團“專、兼、掛”新型干部結構的提出對黨的干部體制改革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為黨的干部體制改革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實際上還承載著提供先行先試經驗的使命,干部體制改革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其次,為黨的干部隊伍塑造新的形象。共青團干部在做一線群眾工作,是黨在青年群眾中的形象代表,團干部隊伍的形象也是中國共產黨形象的體現(xiàn)。新型干部結構可以改變團干部在青年群眾中的固有形象,進而維護黨的形象。再次,為黨的干部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干部調整探索新的干部機制,可以讓團干部隊伍吸納更多“接地氣”的先進青年,從而為黨的干部隊伍輸送有用人才。
在當前群團改革的大背景下,政黨、國家、社會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重建對共青團組織提出了新的的訴求,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在鞏固按行政區(qū)劃、依托基層單位建立組織、開展工作的同時,創(chuàng)新基層組織設置、成員發(fā)展、聯(lián)系群眾、開展活動的方式。
(一)共青團領導機關的掛職干部作用發(fā)揮的功能、空間與機制。共青團領導機關掛職干部不僅只是發(fā)揮原有的功能和作用,還要實現(xiàn)資源、信息、能力等各方面網絡的對接與互通。掛職鍛煉可以切實增強各方面之間的聯(lián)系,掛職干部可以在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對接原有單位與掛職單位資源方面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共青團掛職干部不僅是發(fā)揮既有功能完成規(guī)定動作的“執(zhí)行者”,更是掛職單位工作新面貌的“開創(chuàng)者”。然而現(xiàn)實卻是在現(xiàn)有的管理體制下,一旦干部掛職期滿,其功能和作用發(fā)揮便告一段落,其負責對接的資源、信息網絡等也隨之中斷。這些問題的產生要求共青團確立掛職干部發(fā)揮作用的體系化機制,將掛職干部的個人社會資本轉變?yōu)榻M織資本,以制度化的形式確立下來。由此掛職干部雖然“人隨關系走”,但其任內對接的資源和信息網絡將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成為不斷滋養(yǎng)共青團工作的源泉。此外,共青團可成立由歷任掛職干部組成的顧問團,實現(xiàn)“一日掛職、終身負責”。一方面,掛職干部在任期內未及實現(xiàn)的工作目標和尚未落地的工作計劃可以通過顧問團的工作職能得到落實;另一方面,共青團也可以通過顧問團實現(xiàn)智慧眾籌,集思廣益,將共青團改革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共青團領導機關的兼職干部作用發(fā)揮的功能、空間與機制。兼職干部來源涵蓋黨政機關、學校、科研院所、國有和民營企業(yè)、社會組織、媒體機構、軍隊等多個領域,他們是團的工作與兼職干部所在領域對接的節(jié)點、是延伸共青團工作內容和影響力的中介,也是共青團吸引和團結各領域青年的關鍵所在。在兼職干部遴選過程中,共青團更是突出了“知青少年、懂青少年、愛青少年”的標準,打破年齡、學歷、身份、職級限制,以期其在密切團組織與基層青年聯(lián)系等方面發(fā)揮優(yōu)勢和作用。由此,共青團領導機關中兼職干部作用發(fā)揮的空間主要集中在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團結青年以及聚合民意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等兩個方面。單憑兼職干部自身力量和團內資源,局限在團的范圍內做團的工作,在新形勢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兼職團干部必須積極主動地整合自己所在領域的諸多資源與共青團的資源進行對接,形成資源的良性互動,搭建更多的平臺將青年吸引在團組織周圍。除此之外,兼職團干部也應成立“顧問團”,并將兼職干部所能掌握、對接的所有資源,包括信息、人事等整理統(tǒng)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資源包”,源源不斷地為共青團工作提供社會資源。
共青團掛職、兼職干部作用發(fā)揮坐標的建立,為群團改革背景下重塑共青團干部邏輯提供了支點。然而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共青團還必須拓展更多的兼職干部作用發(fā)揮路徑,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盤活現(xiàn)有資源,開創(chuàng)共青團工作全新的局面。
(一)在狹義與廣義之間:設計兼職團干部的作用發(fā)揮路徑。狹義上的兼職團干部主要指團中央及各地團組織領導機關中的跨部門、跨職級、跨領域的兼職干部。廣義上講,地方基層團組織中大部分干部,高校、軍隊、國企民企及社會組織中的基層團支部書記,各級團代會的代表委員,都是兼職團干部。兼職團干部是團干部的骨干力量和重要組成部分。兼職干部作用的發(fā)揮及程度幾乎決定了共青團工作的效果。兼職團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對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面貌更是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因而如何設計讓兼職團干部充分發(fā)揮作用和功能的路徑與方法就成為了群團改革的題中之義。
(二)在創(chuàng)新與盤活之間:發(fā)揮共青團兼職干部作用的路徑與方法。兼職團干部具有一兼多職的共同點,但由于其具體崗位的不同,在實際工作中的職能發(fā)揮又有所區(qū)別。領導機關的兼職團干部應更加注重加強與青年的聯(lián)系,將更多普通群眾中的優(yōu)秀人物、代表人士吸納到各級團組織中來。對應地,在干部選拔任用上,共青團領導班子應注重面向基層一線,從具有團學專兼職干部經驗、基層群眾工作經歷的人員中遴選;在作用發(fā)揮上,應充分鼓勵機關內的兼職團干部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和本職優(yōu)勢,密切聯(lián)系青年,整合優(yōu)勢資源,實現(xiàn)跨領域的資源融合,為青年工作搭建更好的平臺。兼職團干部中各級團代會代表應著重在聚合民意、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方面做更多工作。這些代表是各個領域內的青年領袖,是社會各界青年的卓越代表。在共青團的工作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與所在領域中的青年在工作生活上具有相容性的優(yōu)勢,有效聚合民意、匯集民智,在團代會上表達青年的訴求,在國家和社會的重大事項上發(fā)出青年的聲音;基層團組織中兼職團干部的作用發(fā)揮主要體現(xiàn)在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共青團的存在有兩方面的使命:一是為共產黨領導和執(zhí)政提供鞏固的青年基礎;二是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有效服務和整合青年。共青團整合青年的重要途徑和機制就是通過基層團支部建設,而基層團組織的生命力在于活動。兼職團干部應切實深入青年,結合在對所在領域青年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同時利用上級團組織工作重心下沉的契機,打破層級和領域界限,采用項目化的工作方式,通過活動整合更多青年,擺脫“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xiàn)實工作困境,破解基層團組織力量不足的問題。
(三)發(fā)揮共青團兼職干部作用:一項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的工作。在改革的新形勢下,共青團干部兼職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兼職團干部能否切實發(fā)揮作用,實際上決定了共青團的生命力,兼職團干部的普遍化也是共青團走向群眾化的重要標志。兼職能夠使團干部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兼職團干部既要做好本職業(yè)務工作,又要做好兼職團務工作,工作性質交叉、工作量大,因此必須選拔綜合能力突出、知識面較廣、熱愛團的工作、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擔任。團干部的兼職化有利于使團的工作與社會各領域的工作形成有機融合。兼職團干部在工作中方便利用職業(yè)優(yōu)勢形成資源合力,有效延展共青團工作范圍。同時團干部的兼職化也將更加有利于團組織團結和聯(lián)系青年,提高共青團整體工作水平,進而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
確立“專、兼、掛”干部結構是共青團改革的突破口。而提出“專、兼、掛”干部結構只是組織重塑的起點,需要不斷深化并牽動整個組織改革持續(xù)深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共青團干部隊伍的大換血,引領整個共青團改革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進程,重塑共青團組織形態(tài)。
(一)干部結構調整與黨組織的權限:共青團改革成為可能的前提。共青團改革中干部結構調整是黨賦予的權限,共青團要積極用好這個權限。共青團在改革的進程中必須要堅守原則,在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改革,不能丟掉本性,更不能肆意妄為。在黨團關系中,黨章明確規(guī)定:“黨的各級委員會要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注意團的干部的選拔和培訓。”[7]可見干部在黨團關系處理中的重要性。黨對團的領導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領導上,而具體抓手就是通過團干部的選拔和任用。在干部的維度上,團組織具有向上輸送之責,要為黨培養(yǎng)和輸送干部;黨組織具有向下監(jiān)管之責,要關心和關注團干部成長?;诟刹筷犖樵邳h團關系中的重要地位,共青團改革首先進行干部結構調整符合黨的要求,是黨組織賦予共青團的權限。打穿體制性區(qū)隔、實行“專、兼、掛”新型干部結構,在解決共青團“四化”問題中發(fā)揮著“牽牛鼻子”功能與效果,是完成共青團改革中黨組織履行權限部分的最重要的任務,是黨建帶團建的新發(fā)展。新型干部結構調整之后,團干部的遴選將更加突出先進性、群眾性、廣泛性、代表性。專職干部更加看重基層工作經歷,要具有群眾工作經驗。兼職干部要注重從有議事能力的先進青年典型、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專家學者中選拔。因此,團干部結構新調整必將有利于增強“三性”(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符合黨的青年群眾工作實際。
(二)“從0到1”與“從1到N”:掛、兼職干部作用發(fā)揮與共青團組織重塑。對于共青團來說,中央意見、群團工作會議、改革方案出臺等等舉措都意味著共青團全面深化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實現(xiàn)了“從0到1”的突破,但對于共青團組織形態(tài)整體發(fā)展來說,還有很多路要走。如何從“1到N”,既是考驗下一步全團的內容,也關系到共青團改革是否能夠做到切實到位。從關鍵對策落實來看,還需要解決磨合適應與開發(fā)激活等問題。當然,其他人事、財政等新體制在現(xiàn)實中的落實也存在許多沖突等,也是急需解決的。對于共青團來說,兼職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舉措,實際上從領導機構來說,常委會、全委會與代表大會才是本質性領導機構,而所謂機關工作人員等,是負責日常性工作的運行,通過“專、兼、掛”改革,實際上是改變負責日常性工作的人員結構的問題,而如何發(fā)揮常委會、全委會與代表大會中的、非機關工作人員中的常委、全委的委員與代表的作用,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在組織形態(tài)應時代環(huán)境而變化的過程中,共青團只有不斷突破既有的工作模式和思路,同時又堅守最重要的原則和底限,才能經受住歷史與時代的考驗,不斷開拓黨的青年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林代昭,潘國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76.
[2][4]《上海青年志》編纂委員會.上海青年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Z].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OL].中國政府網,2015-07-09.
[6][7]中國共產黨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張熙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鄭長忠系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