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雪芹
【摘 要】三年級對于學生能否走穩(wěn)習作之路非常關鍵。為提升三年級學生的語言感知、理解和運用能力,隨文練筆可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每課至少一練,每練至少一得,每練至少一改”的教學策略,細分練筆內(nèi)容,使“讀”與“寫”有機融為一體,以讀寓寫,寫中促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隨文練筆;三年級;語用
作為起步階段,三年級對于學生能否走穩(wěn)習作之路非常關鍵,但三年級學生文本語言的感知、理解和運用能力均相對薄弱,當堂寫話能力更明顯不足。通過何種教學載體,才能穩(wěn)步提升三年級學生的“語用”能力,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隨文練筆作為一種非常靈活的寫作訓練方式,選題角度小,往往5~10分鐘內(nèi)就可以完成,比較適合習作初學者?;诖耍P者嘗試通過“一練、一得、一改”三個策略進行隨文練筆研究,以提升三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并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每課至少一練,重視隨文練筆的使用
教師要充分重視隨文練筆,每篇課文至少安排一次,可根據(jù)練筆內(nèi)容將其細分為“整體感知”“細讀感悟”“延伸運用”三類,使其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具有可操作性。
(一)整體感知類練筆的使用
整體感知類隨文練筆一般安排在閱讀課的初始階段,練筆的主要目標是提取最初的閱讀信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整體感知類隨文練筆可以安排在一些人物、事件相對清晰的記事類課文中。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課,主要事件非常清晰,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主要人物是“我”和老爺爺,主要事件是互相鼓勵爬上天都峰,因此該文非常適合進行此類練筆。
(二)細讀感悟類練筆的使用
細讀感悟類隨文練筆一般安排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抓住某個內(nèi)容空白點進行想象練筆,也可找準某個語用落實點進行擴充練筆,它們都可以起到內(nèi)化文本情感或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作用。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的插圖,然后安排一次細讀感悟類隨文練筆,用文中出現(xiàn)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出畫上街市的熱鬧。
(三)延伸運用類練筆的使用
延伸運用類隨文練筆一般安排在閱讀教學的結(jié)束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已經(jīng)在文本中走了一個來回,對于文本的內(nèi)容、內(nèi)涵、情感已經(jīng)基本理解。此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再回到文本中,探究作者在遣詞造句、選材組材等方面的規(guī)律。安排延伸運用類隨文練筆,就是希望學生將本課探究到的一些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通過實踐加以掌握。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在感受作者以秋雨為線索,描繪了一個豐收美麗快樂的秋天之后,可以進一步引領學生體會課文通過比喻、擬人等手法生動地描繪了秋天的美景,然后安排一次延伸運用類隨文練筆,讓學生學著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夸夸秋天的美。
二、每練至少一得,強化隨文練筆的設計
隨文練筆提倡讀寫結(jié)合。如何使“讀”與“寫”有機融為一體,“讀”中寓“寫”“寫”中促“讀”?精心設計、有效發(fā)揮練筆功能,顯得極為重要。
(一)整體感知類練筆:著重概括大意
三年級學生在概括文本大意時,詞不達意、抓不住重點、語言啰唆、照搬整段課文等現(xiàn)象還是比較普遍的。選擇適合的文本,精心設計感知類隨文練筆,可提升學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1.通過擴充題目進行概括。有的課文的題目,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可以概括出主要內(nèi)容。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玩出了名堂》《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三年級下冊的《女媧補天》《夸父追日》《西門豹》等,課文題目中或出現(xiàn)了主要人物,或出現(xiàn)了主要事件,或兩者同時出現(xiàn)。教學這幾篇課文時,就可設計感知類隨文練筆,以提升學生抓住題目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2.通過抓關鍵句進行概括。有些課文讀了一遍,重點內(nèi)容就一目了然:有的出現(xiàn)了概括全文的總起句或總結(jié)句,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三年級下冊的《和時間賽跑》;有的中間有清晰的過渡句或過渡段,如三年級上冊的《趙州橋》;有的每一個自然段各自都有清晰的總結(jié)性句子,如三年級下冊的《太陽》。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就可以設計感知類隨文練筆,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或段落,然后稍加整理,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二)細讀感悟類練筆:注重理解內(nèi)容
三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明顯,很多學生習慣于老老實實聽教師把課文內(nèi)容講一遍,而不是自己把課文真正學懂。此年段學生正從形象思維轉(zhuǎn)向抽象思維,而課文中很多內(nèi)容與他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理解時的確存在難度。此時,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精心設計感悟類隨文練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
1.聯(lián)系上下文練筆并理解。語言符號的多義性決定了詞和句子往往存在多個含義,但在具體語境中,它們的意義又具有單一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引導學生把一個詞句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但三年級學生考慮問題的角度往往比較狹窄,不太習慣整體考慮問題。所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以感悟類練筆為途徑,教會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是一個好方法。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掌聲》一課時,為了有效理解“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個重點句,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筆:“英子為什么猶豫,好好讀讀第1~2自然段,然后寫下來。”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僅能聯(lián)系前后文把英子猶豫的原因弄清楚,也能切身體驗到英子當時的無奈。
2.聯(lián)系學生生活練筆并理解。三年級學生思考問題往往比較簡單,對于一些深奧的內(nèi)容,理解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思維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通過隨文練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可以為學生搭建理解的橋梁,有效攻破教學難點。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給予樹》時,為了能更好地理解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筆:“圣誕節(jié)的時候你收到了哪些禮物?看看金吉婭是怎樣做的,你體會到什么,然后寫下來?!睂W生在完成這一練筆的過程中,通過將自己收取禮物的過程和金吉婭為陌生人奉獻愛心的過程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金吉婭的同情心。
(三)延伸運用類練筆:著重習得語言
崔巒老師對新課標做過這樣的解讀:“中年級前期要加強段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歸納段意、厘清段序、揣摩一段話寫法的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過渡到高年級教學?!爆F(xiàn)行教材采用的是“讀寫分離”的編排方式,致使習作內(nèi)容和目標出現(xiàn)了看似自由實則無序的狀態(tài)。要想逐步有序地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以課文為依托,巧妙設計延伸運用類隨文練筆是一個好辦法。
1.在練筆中習得構(gòu)段方式。不少課文的段落結(jié)構(gòu)很有特點,我們便可以抓住這些有特點的段落進行練筆。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趙州橋》的第2自然段,是典型的總分結(jié)構(gòu)。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完這一自然段后,觀察某座大橋的圖片,然后學著這一段的寫法,從橋的長、寬、結(jié)實等方面寫出大橋的雄偉。
2.在練筆中習得詞句運用。對于處于寫作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能準確運用各類詞語和恰當運用不同句式也非常重要。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荷花》第4自然段中“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運用了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而且很容易模仿。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先揣摩第二課《詠柳》中動人的風中柔柳 ,然后也學著用聯(lián)想的方式把它寫下來。
三、每練至少一改,細化隨文練筆的評改
毋庸置疑,隨文練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但真正要讓學生樂寫、會寫,評改同樣重要??梢栽谠O計隨文練筆的同時,把練筆的評改整合進去,保證每次練筆中至少有一次評改,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練筆的功能。
(一)整體感知類練筆:重引領,學生互評
因為感知類練筆的內(nèi)容都是對一篇課文或一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所以有很強的雷同性。評改時,可以先請2~3位完成速度比較快的學生進行口頭匯報,然后教師進行簡單點評,強調(diào)練筆中的幾個關鍵內(nèi)容,最后讓其他學生以這些內(nèi)容為模板,同桌或前后同學間進行互相評改。
(二)細讀感悟類練筆:抓典型,學生自評
感悟類練筆的內(nèi)容雖然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但因為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接近,還是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的。因此,教師在學生完成隨筆時,可以有意識地收集不同類型的代表作,并逐一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點評,最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評改。
(三)延伸運用類練筆:重標準,多樣評改
延伸類練筆注重學生寫作方法的習得,練筆成果的差異非常大。因此,在評改時,教師要根據(jù)內(nèi)容有梯度地安排幾個明確的標準。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女媧補天》的延伸類練筆的標準為:寫出女媧辛苦尋找純青石的,得一顆星;寫出她3個以上動作的,得一顆星;語句通順、書寫正確的,得一顆星。學生做到了其中一條就可以得星,并可以累加。具體評改時,教師可先評改5~6名速度較快、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的練筆,然后請他們分別評改一位身邊的學困生的練筆。同時,教師指導其他水平中等的學生進行互相評改。
總之,只要我們多嘗試練筆的方法,注重實效,相信一定能使三年級的隨文練筆更加有效,同時真正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內(nèi)化。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浙江省嘉興市輔成教育集團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