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對一專多能、全面發(fā)展人才需求的增多,二外日語課程教學應當更加注重語言綜合能力的應用。本文以無錫太湖學院為例,簡要分析二外日語課程的現(xiàn)狀及問題,探討二外日語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動向。在教學過程中借鑒日語專業(yè)的教學模式,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入與學生專業(yè)、日本文化等相關內(nèi)容,通過大量實踐練習,有效評價教學效果,打造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結(jié)合的個性化、互動式二外日語課堂。
【關鍵詞】二外日語;課程改革;教學方法;認知語言學
【作者簡介】李健雄(1990-),女,江蘇東臺人,無錫太湖學院,二級,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日語教學。
一、引言
二外日語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習者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達到日語初級水平,可以用日語進行簡單會話,看懂簡單的日語文章,會寫簡短的日語作文。本文以無錫太湖學院為例,簡要分析二外日語課程的現(xiàn)狀及問題,探討二外日語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動向。
二、二外日語課程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課程普及率不高,課程學時較少。目前無錫太湖學院共有8個二級學院,下設不同的專業(yè)。全校僅有3個專業(yè)開設二外日語課程。其中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和商務英語專業(yè)從大三第一學期開始到大四第一學期共分三個學期講授該門課程,每學期64學時,平均每周4個學時。商學院的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專業(yè)僅在大三一學年講授該門課程,每學期32學時,平均每周只有2個學時。也就是說,學生剛從日語零基礎開始慢慢起步,學習完一些日語基礎知識之后這門課程就結(jié)束了。有些學生可能剛找到日語學習的樂趣,摸到日語學習的門道,還沒有能夠在實踐中達到簡單交流的能力。更何況那些課程結(jié)束了都還在日語學習邊緣徘徊、遲遲沒有入門的學生。這樣的課程設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專業(yè)課程需要更多的學時來強化,另一方面讓學生在無形中產(chǎn)生對二外日語課程漠視的意識。
2.大班制教學。無錫太湖學院目前在授二外日語課程的班級平均每個班級有40人左右,由于日語教師人數(shù)有限,16級英語與商務英語專業(yè)現(xiàn)在是分班教學,國貿(mào)專業(yè)的學生是兩個班合班教學,也就是說一個教學班的人數(shù)高達80人。一般來說,在語言教學的基礎階段,學生越少教學效果越好。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一般學生數(shù)較多的大課課堂的紀律相對來說比較難以管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大課的課堂積極性也相對不高。
3.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由于二外日語課程是輔助性的課程,一般都是大班制教學,從學校層面來講,學生只要修滿該門課程相應的學分就算完成任務,沒有像大學英語四六級那樣的等級考試合格要求。即使有少部分學生因為考研的需要或者工作的壓力會對二外日語的學習有一定的自覺性,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壓力幾乎沒有,不能適當運用學習策略進行二外日語的有效學習。
三、從教學方法看二外日語課程改革
1.認知語言學的應用。凡語言的交流,如果忽略了其背后的認知過程,那么這一交流一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每天都需要跟別人交流,見面寒暄、課堂討論、發(fā)表演講等,都是我們傳達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表現(xiàn)。聽話者在接收說話者“內(nèi)心世界”的同時,通過語言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傳達給了對方。這里的“內(nèi)心世界”就是指認知過程,包括眼前發(fā)生的事態(tài)、從別人那里聽到的事態(tài)、自己想象的事態(tài)以及說話者如何理解這些事態(tài)對于自己有什么關系或是有什么意義。作為非日語母語學習者,在二外日語課程教學中可以嘗試以日語母語者的立場來學習日語、進行地道的日語表達。
在《大家的日語1》第1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ーです。這句話作為一個語法點來講授沒有任何問題。大家也會普遍認為,只要符合語法,語言交流就可以成立。但是,每一種語言的語法形式都是在這一語言的使用者們所偏愛的認知過程中產(chǎn)生并形成的產(chǎn)物。日語母語說話者往往習慣于以說話者為中心把握事態(tài),不喜歡在沒有必要的時候把自己作為語言表述的對象,而且當他們聽到對方這樣表述時也會覺得很別扭。但是學習者并不了解這些,他們只能根據(jù)學過的用法,通過自己的母語進行推測,組織出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句子。但結(jié)果往往卻是這個句子不能算作貼切的日語表達。這就是基于日語母語說話者和學習者“事態(tài)把握”方法及語言表述方式的不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于學習者自身的主體認知行為,即學習者需要注意到日語和母語之間存在的根本區(qū)別,理解和認知這個區(qū)別在自己日語習得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初學階段就開始嘗試以日本人的思維考慮問題,并嘗試進行貼合日本人方式的表達。因此在用日語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通常會省略掉「わたしは」。
2.三語教學。由于二外日語教學的對象都是英語能力相對來說較強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中、英、日三種語言來授課,有意識地通過語言的正遷移來引導學生日語的學習。尤其是二外日語的語音階段,學生很容易就會聯(lián)想到當時學習漢語拼音和英文26個字母的階段。教師在講授假名的時候如果能夠類比漢語拼音、英語音標的話,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假名ゆ時,可以類比英文單詞you。在講授ら行假名時,可以聯(lián)系漢語里的鼻音n和邊音l,以此來進行比較。在發(fā)ら行音的時候,一定要有舌頭彈跳的動作。除了語音之外,文字也可以進行類比教學。眾所周知,中日同屬漢字文化圈,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許多相似之處。
3.借鑒日語專業(yè)的教學模式和導入文化。徐文智在《二外日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一文中提到“二外日語教學的基礎化、半專業(yè)化”這個概念。這是指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日語專業(yè)基礎日語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方法,選用適當教材,精講多練,以聽說為主、語法為輔,要寓教于樂,同時導入日本文化。二外日語課程教學目標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聽、說、讀、寫、譯。二外日語教學總體上來說并不需要學生掌握太多專業(yè)化較強的知識點,比如元音無聲化等。但不管是對于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還是對于學習二外日語的學生來說,日語語音都是必須要掌握好的基礎,也是他們能夠繼續(xù)深入學習日語的關鍵。因此,在日語語音的知識板塊,二外日語的教學完全可以借鑒日語專業(yè)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對每個假名的發(fā)音技巧進行講解,對每個假名的書寫規(guī)范進行說明,對那些容易混淆的發(fā)音、容易混淆的假名、容易寫錯的假名進行逐一糾正、確認。一學期64學時的話,至少要保證其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時是用在日語語音課程上的。同樣,在日語動詞的知識板塊,筆者更建議采用“學校語法”對動詞的分類進行講授。在《大家的日語》這套教材里將日語動詞分成三類,即動1、動2、動3。有些學生對動詞后加1、2、3特別難以理解,于是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甚至還有記錯的可能。其實,按照“學校語法”來劃分,動詞根據(jù)活用是分成四類的,即五段動詞、一段動詞、カ變動詞、サ變動詞。所謂的五段是指五十音圖里的“五段”。五段動詞就是指這類動詞的詞尾在あいうえお五段上都可以變形。如此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記憶了。
作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除了學習日語語言之外,還需要學習日本歷史、日本文學、日本文化等相關課程。而作為二外日語課程,目前無錫太湖學院是沒有配套課程的。因此教師在講授日語語言的同時,適當穿插日本的風俗、習慣、文化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日語中的表達。《大家的日語1》第2課會話文設定的情景是搬進新家后去鄰居家拜訪,在這樣的情景下發(fā)生了一段與鄰居之間的會話,里面涉及到給鄰居送咖啡的小細節(jié)。這樣的一個小細節(jié)里就體現(xiàn)了一種日本式的風俗習慣,即在遷到新居后,要和周圍的鄰居寒暄一下,最好帶些小禮物,比如咖啡、毛巾、香皂或點心之類。通過文化導入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如何與鄰居進行言語上的寒暄,還學到了人情世故方面的寒暄,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管理、評價?,F(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帶來了契機?!昂诎?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于語言學習類課程來說固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輔以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則會讓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筆者通過藍墨云班課小程序?qū)Χ馊照Z教學班的學生進行管理、評價。比如課堂上的簽到、測試等,課后的作業(yè)也會要求學生提交到藍墨云里,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作業(yè),教師可以評分,學生之間也可以查閱作業(yè),互評給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靈活自主地學習日語。以下舉出3道小測驗的題目。
1.日語的假名共有( )個,包括清音、濁音、半濁音和撥音。
A.68 B.69 C.70 D.71
2.片假名是由( )演變而來。
A.漢字草書 B.漢字楷書 C.漢字草書偏旁 D.漢字楷書偏旁
3.平假名是由( )演變而來。
A.漢字草書 B.漢字楷書 C.漢字篆書 D.漢字隸書
經(jīng)藍墨云統(tǒng)計,這3道題學生的正確率分別為11%、27%、73%。通過定量分析,筆者能迅速判斷出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加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和教學內(nèi)容。
四、從教材、教師和學生看二外日語課程改革
1.教材?!洞蠹业娜照Z1》第1課的練習部分有如下一段會話。
A:失禮ですが、お名前は?
B:イーです。
A:リーさんですか。
B:いいえ、イーです。
以上是一段詢問對方姓名的會話,但這段會話的設定情景和A、B的人物關系都沒有明確給出。初學者很容易直接照搬過來,當問別人姓名的時候,就會說“對不起,請問您叫什么名字”。殊不知,這樣的表達并不適用所有的場合及人物關系。很顯然,教材的內(nèi)容設置對于教學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在教材內(nèi)容方面,不再僅僅以句型、語法為中心,還要考慮到如何讓學習者能夠使用地道的日語表達來交流。
2.教師和學生。二外日語課堂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組織者、課堂交流中的參與者,教師應當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關系。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多一點耐心讓學生自己組織好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問學生“幾點鐘”,學生回答“3點鐘”。此時教師應該將這個話題繼續(xù)下去,對學生說“謝謝”,而不是去評判學生回答的對與錯。學生應當有意識地去關注日語的表達特點、日本人的表達習慣,甚至可以與自己的母語、自己的認知以及對事態(tài)的把握進行比較,從而加深理解,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
五、結(jié)語
二外日語課程作為一門不被重視但同時又不容忽視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以聽說為主,引進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從教材、教師、學生多方面共同促進該門課程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池上嘉彥,守屋三千代,趙蓉.如何教授地道的日語: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2]侯亞瓊.對二外日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6(3).
[3]石玉芳.關于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的思考[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4]徐文智.二外日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08(1).
[5]野田尚史.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