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機械說教、理性分析”,要避免“求同”而對文本的整齊劃一的解讀,要以多元互動促進學生的文本感悟、知識建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本文主要闡述了以師本互動,促進心靈與文本的撞擊、生本互動實現(xiàn)與心靈的對話、師生互動讓教與學共融共生等多元互動的策略,營造智慧靈動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多元互動;策略
閱讀是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感受、體悟文本的過程。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師囿于文本進行“科學的分析”、理性的說教,盲從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擠占了學生閱讀、體驗、思考、感悟的時間,磨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主動性。教師片面地認為單向的信息交流就是互動,缺少情感的融入、學法的交流導致交流渠道的狹窄,學生不善與人合作交流。教師過于“求同”,讓學生參照教參的提示去理解文本,力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整齊劃一的“標準件”,導致學生個性缺失,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
一、加強師本互動,促進心靈與文本的撞擊
受傳統(tǒng)的評價觀的影響,教師往往局限于文本權威,不敢越“教參”一步,總圍繞最“權威”的結果為學生解讀,讓學生循著教師設計好的思路“順藤摸瓜”,一字不漏地記憶所謂的“標準答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自己的獨特理解,不能全盤接納,而是要融入文本之中,靜心傾聽文本,閱讀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與文本的交匯中獲得有意義的見解。教師要讀懂文本,讀透文本,將文本內容吸納為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樣才能在互動時游刃有余。文本的編寫有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或因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或與時代相左,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引發(fā)情感共鳴。教師要對文本進行篩選重組,靈活處理、及時補充,力求與學生的經(jīng)驗保持一致。教師要敢于質疑文本,要大膽地提出批評,對部分內容加以恰當?shù)亟庾x。
二、注重生本互動,實現(xiàn)與心靈的對話
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只有參與閱讀實踐,汲取知識營養(yǎng),收獲真實體驗,才能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在傳統(tǒng)閱讀中,學生的閱讀往往是印證、接納現(xiàn)成的答案,而缺少自主的理解、分析。在生本互動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展示,彰顯他們的生活活力,使閱讀活動更生動、更高效。小學生易受生活經(jīng)驗以及固有思維方式的束縛,教師為學生解開“枷鎖”,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表達自己個性化的觀點。
文本的解讀是開放的,學生應“出入自如”,既能深入文本與其相融,求其意、索其旨、體其味、感其情,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搭建情感聯(lián)系的橋梁,讓學生去發(fā)掘打動人心之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振,這樣才能知情交融,深入文本。如在《九寨溝》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欣賞童話世界般的九寨溝,找出這段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我以多媒體呈現(xiàn)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等景物,讓大家說說這幾處景色有何特點?誰愿意把喜愛的景色介紹給大家?學生體會到山峰的多、高、美,湖泊多、湖水清,森林數(shù)量多、分布廣,瀑布的磅礴、壯觀,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神奇、描寫的生動。讀者還要能走出文本,能擺脫文本的約束,進行靜心地思考。于是我讓學生走出文本,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不拘一格表達,用自己的特長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有學生用畫筆來表現(xiàn)九寨溝之美,有學生愿意為游客當“導游”,有的以動聽的朗誦展示山水之美……學生通過畫筆、朗誦、演講等方式展示自我,紛紛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
閱讀,不是順應文本,不是唯書是從,不人云亦云,而是要敢于為文本“挑刺”,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才能讀“活”書。學生只有敢言、敢想、敢疑,要在探索中有所研究,有所發(fā)現(xiàn),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體會。小學生搜集、處理材料的能力有限,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善于“讓學”,為他們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調動自己的原有經(jīng)驗與文本充分接觸、碰撞,在同化中促進知識的建構,也讓閱讀成為一種“悅讀”。
三、開展師生互動,讓教與學共融共生
師生在相互影響下謀求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共融共生。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環(huán)境,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huán)境中會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教師要樹立民主觀念,鼓勵學生言說自己的見解,縱使學生的表達不完整、不準確,教師也要對可取之處進行贊賞、鼓勵。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不能因學生的見解超出了自己的預設就加以否定,這樣會澆滅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從而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能敞開心扉大膽言說。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在不斷思索中頓悟,有所發(fā)現(xiàn),獲得新的理解。教師要與學生共同解讀文本,共同反思不足之處。教師通過提問傳遞信息,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師生的共振。教師的提問要具有針對性,要問在重點處、問在關鍵處,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身”的效果。如在《將相和》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動畫故事,圍繞課題進行提問,“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他們?yōu)槭裁春秃茫瑸槭裁丛?jīng)不和?教師要合理把握提問難度,問題過深會讓人生畏;過淺無法活躍思維。提問只有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打破平靜,激活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讓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為現(xiàn)有水平,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提問要具有趣味性,才能產生吸引力。提問要具有激勵性,讓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再膽怯,形成勇敢頑強的性格。
總之,在小學語文中,我們要加強師生互動,在傾聽、質疑中深入解讀文本,要加強生本互動在激蕩、創(chuàng)新中促進心靈的溝通,要開展師生的互動,共同啟發(fā),教學相長,從而促進知識的分享、思維的提升、情感的交流,從而構建靈動的語文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1]胡少江.小學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8).
[2]李春玲,劉萬寶.師生互動在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漢字文化,2018(7).
[3]張麗.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7).
[4]陳紅.淺論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
[5]季繼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互動教學的策略思考[J].教育更代化,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