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淑勤
(福建省龍海市程溪中學,福建 龍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的信息技術不屬于高考內容,但它對各行各業(yè)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仍舊采用單純的操作技能和訓練模式,忽視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導致教學設計過于形式化,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正確把握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科學構建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師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引導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導致教師與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課堂氣氛過于沉悶、無趣。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方法,借助互聯網平臺提供的豐富資源,為學生展示多樣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高一信息技術“1.1信息及其特征”一節(jié)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列舉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性;舉例說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本節(jié)課是信息技術的第一章節(jié)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述,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因此我通過問題導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同學們,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我們的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那么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什么是信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哪些屬于信息?(舉例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其實信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我們可以說信息是以文字、符號、聲音、圖像、情景等方式傳播的內容?!比绱耍覍胄抡n,舉例之后讓學生分析信息的特點,并在我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完成教材上的操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提問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對下面課程的學習有一個促進作用。
在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抽象知識。又因為高校缺少對信息技術的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不高,這使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難以提高。因此,高校要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進而有效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例如,在學習高一教材“2.3信息的鑒別與評價”一節(jié)時,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有效把握本章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法、問題學習法、自主探究法,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掌握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對信息的鑒別和評價能力。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來完成教學內容。如此,可以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這個有效教學的過程是基于設施完善、教師專業(yè)的基礎之上的。
高中信息技術最終還是要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目前,雖然很多高中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沒有得到學校與家長的重視,基本停留在形式上,大部分教師對新課改后提出的“合作探究”缺乏認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明確指導,沒有真正體驗信息技術課程的內涵和魅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例如,在學習高一信息技術“1.2信息技術及其影響”一節(jié)時,本節(jié)課我通過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展開教學:“信息的四個特征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我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本,并以小組合作的模式探討以下問題:(1)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2)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進行指導,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討論完后,我指名學生進行回答,并通過板書將問題的內容記錄下來。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演示windows和dos的區(qū)別。如此,我以小組探究的方式,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并將教材內容與實際活動相結合,促進了學生的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也隨之發(fā)展,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通過轉變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施、構建教學內容三方面來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的處理和應用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設置與優(yōu)化,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