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萊蕪一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03)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在讀小說,看電視劇的時候,開頭如果新奇,就能引人入勝,就有興趣看下去。課堂教學也是一樣,老師導入成功,就能吸引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為教學成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小學英語教學的導入也同樣如此。以下是筆者英語課上常用的方法:
優(yōu)美的英語歌曲使孩子一開始上課便進入到了愉快的氣氛中,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效果要比郁悶的環(huán)境好很多。學生往往心情愉悅,精神飽滿。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特別喜歡跟著音樂邊唱邊做動作。一年級的小朋友特別喜歡《l like the rainbow》這首歌,每次上課有個別小朋友沒有做好上課準備的,只要是老師放這首歌,就會馬上跟著唱,很快就進入到了學習的狀態(tài)。
這是我們老師進常用的一種導入方式。經(jīng)常通過提問引導孩子回答問題來復習以前學過的內容,并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如:在將要學習過去時態(tài)時,筆者經(jīng)常會問:Where did you go last Sunday?How did you go there?And what did you do there?然后來問:本課的主人公他們的有關情況,學生很自然的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再如:學習有關于將來時的對話,筆者就會問:Where will you go tomorrow?What will you do?并引出本課內容,然后根據(jù)老師提問的問題來觀看本課的錄像。
圖片和多媒體課件是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不可缺少的。它們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傳授知識,同時也是抓住學生吸引力不可缺少的東西。一個單詞,我們將他們寫到黑板上,學生所接觸的只是文字,而如果用圖片加文字,或者用課件展示真實的物品,學生的注意力會很容易被我們抓住。尤其是對于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它的吸引力會更大。如:筆者在講:《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時,因為我們有很多孩子沒有真正去過長城,所以將有關長城的圖片用課件加以展示,然后引導學生來談論長城,如:How long is it?How old is it?Who built it?Can we walk all of it?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對話,筆者覺得效果就會比直接進入對話好得多。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英語課一定要注意創(chuàng)設一定的英語情景,這樣學生就能夠在一定的情景中學會運用。筆者記得今年的省優(yōu)質課比賽中,聽了一位年輕男老師的課頗受啟發(fā)。他在講新標準英語第十冊第十模塊Unit 2 I played on the beach,一開始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朋友進行QQ聊天的情景就能行的。通過朋友之間互相聊:Where did you go last summer?When did you go there?What did you do there?并且通過真實的QQ 聊天室進行展示,確實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就連我們聽課的老師都被吸引住了,更何況是孩子?在上課中筆者也學會了如何創(chuàng)設情景。如:我們在學習新標準英語第八冊M2U1時,就給學生出示了一段真實的電腦出售商店,讓學生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腦。并且談論喜歡的原因。學生就會很樂于參與。
老師上新課前往往要對以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復習。當然復習并不是簡單地講以前的知識哪來就行。而是要復習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通過復習舊的詞匯引出新詞匯,復習舊的句型引出新句型等。教師依據(jù)“溫故知新”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架設從“已知”攀登“未知”的梯子,誘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知識的學習都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在新知識教學前,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來嘗試接受新知。如在談到weekends這一單元時,若是直接出示weekends這個詞,然后教,就缺少一個聯(lián)系的過程,缺少一個從已有經(jīng)驗到新知識過渡的一個過程。所以筆者在教學時,先呈現(xiàn)學生已有經(jīng)驗,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這里再重復突出on Saturdays and Sundays,然后再慢慢地說出weekend這個新單詞,孩子就會一下子明白:on Saturdays and Sundays就是對生詞weekends的英文解釋。相信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思考過程比單純地教效果會好更多。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的導入要起到凝聚、激發(fā)和鋪墊的作用。上課伊始,學生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理,但主要的還需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如何在剛開始就抓住學生們的心,順利地轉入課堂教學?這里,導入的技巧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其實導入方法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知新,新舊銜接。講授課時要注意承上啟下、前后照應,復習課要注意歸納、總結。導入法在應用時,各種方式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因地制宜,找出適合自己特點的導入方法,才能達到“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