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筱珣
摘 要:在中國漫長的史籍中,瑤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處在廣東南嶺山脈的乳源瑤族的刺繡和服飾造型獨特,圖案裝飾別具一格。在學前教育手工課程中加入粵北瑤族工藝的原生態(tài)民族元素,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的學前教育手工教學手段陳舊,手工教材缺乏創(chuàng)新的現(xiàn)狀,力圖進行教學探索,把粵北瑤族工藝融入到課程中去,并將其應用到手工活動中。
關鍵詞:粵北瑤族工藝;學前教育;手工課程
一、民間工藝在學前教育手工課程中的探索意義
在中國漫長的史籍中,瑤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處在廣東南嶺山脈的乳源瑤族的刺繡和服飾造型獨特,圖案裝飾別具一格。其中乳源瑤族服飾文化和過山瑤反面刺繡已被列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粵北地區(qū)很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藝,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瑰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瑤族的這些特色工藝以及體會其蘊含的意味,拓展其形式后運用在幼兒園手工和日?;顒又?,對于處于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手工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意識,增強民族尊嚴
傳統(tǒng)手工課程,一般對民族的內容很少涉及,造成學生對自己所在的地區(qū)的民族文化不了解。學生通過課程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和其他地區(qū)學的都一樣,都是國家的主流文化知識。因此,我們的學生對他們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不感興趣,甚至對傳統(tǒng)文化也不太了解,更不用說應該存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尊嚴!在當今文化多元,特別是“西風勁吹”的新時代,搶救、收藏老一輩的物件、技術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的是文化的代代傳承。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知道自己民族的習俗,還談什么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呢?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出來是從事幼兒教育的,如果他們能把這些民族文化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就能讓民族文化的傳承從娃娃抓起。
(二)增強學生對手工課程的學習興趣
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內容的選擇,大多來自于常見的書籍、報紙、電子媒體、網(wǎng)絡資源等。通過學習能夠從課程中掌握一定的手工技能,但不能有很大程度的創(chuàng)新,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粵北瑤族當?shù)氐拿耖g美術資源非常豐富,具體體現(xiàn)在民間刺繡上面,類型涉及到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比如嬰兒肚兜、虎頭帽,家用的圍裙、手絹,男女身上穿的衣服、頭飾、鞋襪等等,都蘊含著少數(shù)民族的智慧結晶,帶有不可比擬的美感。要是我們在課堂中加入富有家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元素,能拉近學生的認同感,更加接近真實生活,使學生對自己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親近而熱愛,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有利于教師進行手工課程的開發(fā)
教師在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時候,普遍認為課程實施的結果應該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進而對社會的發(fā)展有所貢獻,所以這個層面來說,一個課程的價值應該符合社會的需求,也要得到受教育者情感上的認同。教師在開發(fā)利用這些民間工藝資源的過程中,通過主動學習,了解民族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掌握其獨特的造型特點,不斷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認識水平,并通過在與學生課堂上的互動,借助民間藝術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民族元素的內涵和基本設計符號后,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應用到手工課程的各個方面,可以開發(fā)出各種類型的手工作品,如剪紙、紙浮雕、彩泥的設計制作等等。這樣的作品既有實用價值也有當?shù)氐拿褡逄厣?/p>
二、當?shù)孛耖g工藝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現(xiàn)狀
近年來,全國高校課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改革也有了新的面貌和指向, 特別強調手工藝課程應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息息相關,提出“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政策。地方和學校都有課程決策權,這就為民族工藝融入手工課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需要鮮活的內容,粵北瑤族民間工藝恰巧具備這樣的特點,它具有淳樸的個性,豐富的人文內涵。同時,一些寶貴的手工技藝也將失傳,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藝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瑤族手工藝品的傳承是根本性、規(guī)模性的。
當前人們對粵北瑤族民間工藝的研究多重個案及搶救與保護研究,停留于對工藝的一般性描述及藝術化的審美,研究理論研究薄弱。一些學者提出了粵北瑤族民間工藝研究應與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現(xiàn)代學科建立緊密的橫向聯(lián)系,努力從“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從“有意味的形式”中尋覓深層的“內涵”。追求這種“內涵”,才能對其所包含的教育價值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否則只會浮于表面。遺憾的是人們只有在談到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的時候才會提到教育,但由于該問題不是這類理論著作的研究重點,總被一筆帶過。特別是在粵北瑤族工藝這種地方特色文化藝術與高等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結合這一方面,更少人關注和研究。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教學中加入地方特色工藝教學很重要。吳剛平教授說過:“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識別與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睂W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其對幼兒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我們在大學階段的學前教育課程中讓學生了解與熟悉瑤族本土文化藝術,可以為他們今后在幼兒園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fā)提供前提條件。
最后,當前的學前教育手工教學手段陳舊,手工教材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完成作業(yè)時只依靠抄襲網(wǎng)上資料,找不到主動創(chuàng)新的方向和思路;手工課程的設置上對本土資源不重視,對于本土資源研究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手工課程要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與社會相聯(lián)系?;洷爆幾迕耖g工藝恰巧具備這樣的特點,融入瑤族工藝的手工課程也是我們對本土文化的最好傳承。
三、粵北乳源瑤族工藝元素
粵北乳源民間工藝元素,指的是當?shù)氐默幾宕汤C、瑤族服飾等。
乳源瑤繡,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盛開的一朵奇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起源于瑤族祖先們的生活需求,經(jīng)過時代的發(fā)展變遷,成為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乳源瑤族的刺繡針法被稱為“十字挑花”,為了保持正面繡品的干凈,要從底部反面下針繡,不用看正面,故而稱為“反面繡”。刺繡的時候也不用打草稿,直接憑著經(jīng)驗和記憶刺繡。刺繡上的圖案也是有其固定的內涵和深意的:有充滿神秘感的獸性紋;繡上斑線的人形紋;具有巫術魔力的旋形紋;表示火、渡海、族徽的鋸齒紋等等。這些造型紋飾在手工課程中可以作為創(chuàng)作的元素,例如運用瑤繡的刺繡技法可以創(chuàng)作紙編作品;用瑤繡中的動物植物圖案,創(chuàng)作立體紙張浮雕畫等。
乳源瑤族服飾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卷十四)盤瓠的神話中有記載:“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之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边@里的“五色”指的是赤、黃、青、白、黑,“五色”是瑤族服飾的主要標志?;洷爆幾宓念^飾、服裝、身上配飾也有與其它地區(qū)瑤族不同的特點。在手工課程中可以運用“五色”拿宣紙代替布料,染出服飾上斑駁的圖案,也可以用彩泥作為材料制作瑤族服裝上的配飾,變成時尚飾品如耳環(huán)、項圈等等,還可以用紙張、樹葉、輕泥等材料完成立體人物的制作。
自古以來,乳源是瑤族和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它的建筑形式和特點又跟其他瑤族區(qū)域不太相同?,幷姆课莼旧鲜且郎娇佣?,布局依山勢的高低做層級式排列,叫做干欄式吊腳樓。手工課程上可以用樹枝、牙簽、小木棍制作小型吊腳樓,用干花、輕泥制作景物粘貼畫。
四、粵北瑤族工藝在當?shù)貙W前手工課程中的教學探索
將粵北瑤族工藝融入學前教育手工課程是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學前教育專業(yè)資源開發(fā)的重點。任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掌握手工技能的同時巧妙加入當?shù)孛褡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實踐。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資料收集
深入到粵北瑤族文化館和博物館,對現(xiàn)有瑤族工藝的研究成果進行實地觀察、拍照、討教,拜訪一些瑤族工藝的傳承人和這方面相關的學者,掌握瑤族工藝的特點細節(jié)等,從中發(fā)現(xiàn)其藝術規(guī)律和特點,總結經(jīng)驗,最后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心得,進行教學實踐活動。
(二)探索完善課程內容
本院學前教育專業(yè)手工課程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包括軟紙(折紙、剪紙、剪影、撕紙、剪貼、插編)、硬紙(立卡、紙浮雕畫、紙雕塑、面具、立架)、泥工(泥浮雕、泥貼畫)、布工、廢舊材料的應用。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巧妙地融入了當?shù)氐默幾宸柡吞卣鳌?/p>
例如在上紙浮雕畫制作的課程中,教師首先介紹了粵北乳源瑤族頭飾的特點和服飾上常用的造型符號,并叫學生做了如下嘗試:(1)紋樣的具象化。由于乳源瑤族圖紋多數(shù)是較為抽象的幾何形紋,所以在改編設計中,將抽象的母體紋樣滲入一些具象元素,使圖像有具象的效果。(2)紋樣的切割。很多常用的紋樣都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可以把其中的主體紋樣提取出來,突出其中一個圖紋。(3)紋樣的重新組合。在原本紋樣的基礎上做一些添加或者取舍,保留其幾何紋的韻味,組成新的圖紋。(4)紋樣的簡化。一些復雜繁瑣的圖紋可以將它概括簡化一下,變成實用性強的圖紋。除了紙浮雕制作這門課程,在剪紙、剪貼、紙雕塑、泥雕塑、廢舊材料等課程中也滲入了瑤族圖紋和瑤族造型元素。通過這些手段,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改編創(chuàng)造瑤族圖紋,并應用在作業(yè)上面,使作業(yè)也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作業(yè)多鼓勵多展示
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正面肯定的評價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研發(fā)新作品的興趣。在學前教育手工課程的學習中,每次課程都安排有課后作業(yè),并在下一節(jié)新課上課前講評,重點講評對象是優(yōu)秀作品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當看到別的同學作品完成得很好時,其他同學會鼓掌并對其投去贊嘆的眼光,每個人都想完成好一件作品從而得到其它同學的羨慕,因此班里總會形成學習上你追我趕的風氣。一些課程結束時,教師會安排學生在學校展廳把作品展示出來,讓其他專業(yè)的同學一起參觀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傳承和創(chuàng)新民間工藝的自信心。另外,每學期學校都會舉辦手工制作技能大賽,教師指定主題,獲獎作品會有獎狀并展示在全院學生面前,讓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了解關注當?shù)氐默幾骞に嚭蛡鹘y(tǒng)文化,讓他們從中體驗到民族文化的美和魅力。
五、結語
在有著豐富本土資源的粵北瑤族地區(qū),我們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民族藝術特征。從理解瑤族的民族文化,再到探索瑤族的手工藝技術、圖案的造型特征,運用設計的方法,開拓創(chuàng)意的思維,從內容到形式融入到學前教育的手工課程中去,這是我們在學前教育手工課程教學中,要努力達成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