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苗
(安徽省淮南市第四中學,安徽 淮南)
所謂“史料實證”,就是在搜集與整理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的真?zhèn)我约皟r值進行判斷,進而利用史料論述相關歷史問題,發(fā)揮實證精神,解決歷史問題與現(xiàn)實問題。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史料對歷史學的重要性,摒棄形式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重視和應用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本文將從科學選擇史料、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史料并求證、科學運用史料、加強反思與總結四個方面對如何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進行說明。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所選史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實證效果,然而要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庫中選擇真正符合教學實際需要的史料對教師來說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真實是選擇史料的最根本要求,歷史在歲月的打磨下變得久遠而模糊,很多史料在經過后人的加工之后已然失去了其本質涵義,因此教師引用史料時一定要“追根究底”,尋找其最原始的出處,聯(lián)系上下文對史料進行理解,保留其最初的意義,避免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情況。其次,教師要善于從多種途徑尋找史料,豐富史料的來源。除了到歷史古籍中探索,教師還可以從遺址遺跡、考古研究、文獻著作中尋找。例如,教師在講述《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一節(jié)時,就可以選擇古代畫像石刻、遺址農作物遺存等多種史料進行多媒體展示,真正帶領學生走近中國古代農業(yè)。最后,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史料,精挑典型的、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史料,引導學生從中探尋有效信息。
高中歷史課堂重在學生的主動參與與全心投入,因此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整理和各種驗證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對學生來說,只有明確課程學習的具體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搜集和整理史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向廣闊的信息平臺,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先對教材進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中豐富多樣的史料,然后結合其他途徑比如上網瀏覽下載、翻閱書籍資料等進一步完善史料搜集。其次,教師還要教授學生整理的技巧,力求體現(xiàn)史料的特點。例如,學生在學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節(jié)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課本預習和網上瀏覽的方式搜集有關史料,并將其制作成PPT交給教師,上課時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挑選學生上臺演示并解說自己的PPT。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求證。積極查證史料的出處,結合原文理解史料的真正內涵,讓學生區(qū)分史料的類型并從多個角度進行求證,讓史料成為學生探究堅實有力的依據。
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科學運用史料,教師應當給予學生獨立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結合所整理的史料進行科學合理的論述,從而不斷提煉知識精華,完善個人的認知體系。首先,學生要仔細研讀史料,尋找其中的關鍵點,不斷挖掘有效信息。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史料與所學的歷史知識結合起來,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了解有關歷史背景,開闊個人的歷史文化視野。最后,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史料分析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科學論證。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史料論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利與弊,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反省思維,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反思和總結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完成“史料實證”相關的學習任務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進行自我反思,清楚地認識自己存在的不足,相應地提出一些改進措施。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給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全面總結其優(yōu)點和缺點,即使發(fā)現(xiàn)了學生一個小小的亮點,教師也要提出并真誠地進行表揚。當然,對學生的缺點教師也不可忽視,而是要以妥當的方式向學生說明,讓學生不斷積累實踐經驗,不斷提升“史料實證”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簿上寫下反思和總結,讓學生在今后的復習中也可以隨時回顧。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高中歷史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種途徑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引導學生正確判斷史料的真?zhèn)?,明確史料的應用價值,不斷培養(yǎng)其實證精神,逐步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