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n堂教學中,讓學生勇于質疑,學會釋疑。只有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才能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情境;方法;質疑;釋疑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睂W生的大腦中只有存在疑問,才會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會主動學習知識。問題是學習的紐帶,它貫穿于整個的學習過程。善于提出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探究知識的生動表現。在質疑狀態(tài)下的學生探究學習,求知欲強,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興趣濃厚,學習效率才會高。筆者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分一分》內容為例具體闡述:
一、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質疑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fā)現,越是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人的潛能越容易被挖掘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有必要以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為出發(fā)點,有意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以保證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創(chuàng)造因子都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創(chuàng)設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西游記》故事情境:西天取經路上到了一個蘋果園,唐僧請孩子們幫忙給豬八戒和孫悟空分一分蘋果這一情境,來激起學生運用知識幫助別人的快樂的感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接著出示情境一: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悟空和八戒兩人,平均每人分幾個?學生能很快分好,可貪吃的八戒想吃3個蘋果?你同意嗎?生1馬上質疑:不行,八戒1人吃了3個那悟空只能吃1個?生2:那就不公平了沒有做到平均分。生3:孫悟空會不高興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思維活躍,在質疑中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分得一樣多才叫平均分。情境二:唐僧師傅只有兩個蘋果分給悟空和八戒,平均每人分幾個?學生較順利解決。情境三:唐僧師傅只有1個蘋果分給悟空和八戒,平均每人分幾個?怎么分?學生戛然而止,學生跟隨故事情節(jié)推進,擔憂起唐僧來,是呀只有1個蘋果這可怎么分?只能1人一半,可這一半怎么分,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圍繞這些疑問,學生拿出本子,4人一組為單位,寫一寫,分一分,畫一畫,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學進行交流,最后在集體匯報中,通過比較,學生領悟到用分數表示一半更簡潔、更方便,更優(yōu)越,從而感受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情感交融的氛圍,學生才能有話敢說,有問題一定要問,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的活動而不斷發(fā)展。
二、教給方法,明確質疑的方向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涍^一段時間質疑興趣的培養(yǎng)以后,學生對質疑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質疑的問題卻抓不到要領,提不到點子上,這需要我們及時指導教會學生疑問的方法,我的做法:
1.讓學生在預習中質疑
《分一分》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而本課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無論在分數的意義上,讀寫方法上,與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讓學生在預習時養(yǎng)成質疑習慣,要求他們提前預習,將準備學的新知識認真讀、仔細想,把重點的知識,如: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母,在書本上圈一圈、讀一讀、畫一畫,并把不明白的地方,如:分數如何讀,如何寫,分數表示的意義等問題,記錄在專門設置的“質疑本”上,上課前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情境圖,特別留意文中說明的文字,不理解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敢疑問的好習慣。
2.在關鍵處、重點處質疑
在知識的建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生長點找質疑:思考知識是怎么來的;在內涵上找質疑問題,思考知識有什么特征;在知識的關鍵處找質疑問題,思考知識間有什么異同等。課上,鼓勵學生可以對老師的講解、對同學的發(fā)言,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和疑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教學“涂出這些圖形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很快找出對稱軸涂出了,接著教師出示下面幾組圖形:
質疑1:同一個長方形,這幾種涂法都是圖形的嗎?
質疑2:花瓶的這兩種涂法都是圖形的嗎?
通過觀察比較質疑,學生明白第一組圖形各種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來表示,而第二組圖形只有第一種分法是平均分,第二種分法沒有平均分,不能用來表示。這樣學生能在是否平均分重點處質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既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問題意識。
3.在動手操作中質疑
如教學“折一折,涂一涂”創(chuàng)造出新的分數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創(chuàng)新思維表現,學生得出了各種不同的分數如,,,,在折紙中引導學生質疑,它們的大小一樣嗎?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明確分的份數越多,而得到每一份也就越少的道理,為后面分數比較大小作了鋪墊。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我還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解題方法,知識的混淆處質疑。
三、發(fā)揮主導,把握質疑的時機
在教學中,質疑的時機也是十分關鍵的,教師應當在適當的時機發(fā)揮主導作用。如在教學分數表示的意義時,學生在表述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難,于是我先出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的動畫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質疑這其中的蘋果是怎么得來的。然后再通過實物演示,引導學生完整地表達出分蘋果的過程,理解分數表示的意義。再把分數擴展到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引導學生再疑這分數,,是怎么得來的,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在小組內說一說這些分數表示的意義,總結出分母4,8,3表示分的份數,而分子2,3,1表示取的份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突破了本課難點。
四、畫龍點睛,完成質疑的目的
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質疑,其實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釋疑,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面對學生的質疑遇疑不慌、處疑不驚,不受課堂40分鐘的時空限制,巧妙抓住學生質疑中的“點睛”之筆,使課堂在學生的質疑和釋疑中有效生成。
在完成練習環(huán)節(jié)后,問學生對這節(jié)課還有什么疑問嗎?有個學生突然提出了一個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老師,假如淘氣吃了一塊餅的,笑笑吃了一塊餅的,他們吃的一樣多嗎?”對于這位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我并不急于去解釋、答疑,而是讓大家猜猜:“他們吃的一樣多嗎?”“有的說一樣多”“有的說不一樣多”。大家意見各不相同,怎么辦?我又為他們提供2個一大一小的圓片為新的探索材料。接著組織大家對圓進行比較、研究和探討。在交流時,教師啟發(fā)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使學生經歷了“猜想—論證—實踐—結論”這樣的認知過程,最后學生總結出:只有在吃同塊餅的情況下才相同,如果吃的是一大一小兩塊餅的情況下他們的是不一樣的。通過釋疑,學生恍然大悟,感悟到學習收獲和意義。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n堂教學中,讓學生勇于質疑,學會釋疑。只有提高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了,才能切實提升課堂效率。使每個學生享有充分的學習自主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則是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真正實現學生在質疑思考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現實中學數學。
參考文獻:
[1]葛素兒.借助直觀,表征思維[J].新教師,2017(11):36-38.
[2]范仁忠.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A].南平市優(yōu)秀論文集[C],2015(2):73-74.
作者簡介:邱周彩,女,小學數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南平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現任政和縣鐵山中心小學數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20年,曾多次參加各類教學觀摩與賽課活動,執(zhí)教的《分數的認識》《比一比》獲縣市一等獎,并且在縣里開了《如何轉化學困生》講座,撰寫的論文分別獲得省市級一、二等獎。輔導學生參加數學競賽成績斐然。輔導盧老師上的《有趣的推理》獲市“一課一名師”優(yōu)課。本人還多次被評為“縣優(yōu)秀教師”??傊瓣P心學生、潛心教學”是我作為一名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準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