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炎亮
摘 要:從一道高考題的錯誤解答反映出學生實驗能力的缺失.舉例說明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策略,拓展遷移,可達成提升學生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實驗能力;核心素養(yǎng);遷移變化
“實驗能力”是指觀察認知能力、實驗分析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的有機結合,是中學生物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通過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在獲取或鞏固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掌握運用實驗手段處理物理問題時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備敢于質疑、善于反思的習慣,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提升學生實驗能力也是發(fā)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一、從高考題的錯誤解答看實驗能力的缺失
試題 (2018年江蘇卷第11題)某同學利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測量重力加速度g.細繩跨過固定在鐵架臺上的輕質滑輪,兩端各懸掛一只質量為 M 的重錘.實驗操作如下:
①用米尺量出重錘 1 底端距地面的高度H;②在重錘1上加上質量為m的小鉤碼;③左手將重錘2壓在地面上,保持系統(tǒng)靜止.釋放重錘2,同時右手開啟秒表,在重錘1落地時停止計時,記錄下落地時間;④重復測量3次下落時間,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值t.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④可以減小對下落時間t測量的(選填“偶然”或“系統(tǒng)”)誤差.
(2)實驗要求小鉤碼的質量m要比重錘的質量M小很多,主要是為了.
A.使H測得更準確
B.使重錘1下落的時間長一些
C.使系統(tǒng)的總質量近似等于2M
D.使細繩的拉力與小鉤碼的重力近似相等
(3)滑輪的摩擦阻力會引起實驗誤差.現(xiàn)提供一些橡皮泥用于減小該誤差,可以怎么做?
(4)使用橡皮泥改進實驗后,重新進行實驗測量,并測出所用橡皮泥的質量為m0.用實驗中的測量量和已知量表示g,得g=.
高考結束后,據(jù)了解本校不少學生在該題的第(2)問中錯誤的選擇D.很顯然,這部分同學想當然的與《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進行了類比:當滿足小鉤碼的質量m遠小于小車的質量M時,小鉤碼的重力可近似等于細線對小車的拉力.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實驗原理,對相應的實驗方法沒有認識到位,實驗能力有待提升.也從側面反映出這部分學生平時對物理實驗不夠重視,對實驗目的與原理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對實驗中的科學方法不能主動探究,而是被動吸取,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當實驗情景、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略有變化,就生搬硬套、無所適從.
二、遷移變化,提升能力;拓展思維,發(fā)展素養(yǎng)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可以落實到提升學生實驗能力上.如何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變?yōu)橹鲃?、多角度的思考與探究;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實驗原理和方法技巧,有效提升實驗能力,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實驗原理和方法,不是靠機械性、條件反射性的重復練習,而應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多遷移多變化,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將知識和方法的掌握轉化為能力的提升.
下面就以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為例,在不同實驗方案下對m與M的關系進行辨析,對是否要滿足“小車的質量M遠大于鉤碼的質量m”這一問題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實驗原理,提升實驗分析能力.
1.課本方案,為什么要保證“M遠大于m”
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方案:如圖2 所示,在平衡摩擦力的前提下,設小車的總質量為M,所掛鉤碼的質量為m,繩中拉力為T,小車的加速度為a.
分別對M、m列牛頓第二定律方程有:mg-T=ma,T=Ma.解得T=mg1+mM,顯然T 2.改變方案,是否一定要保證“M遠大于m” 對于用重物牽引法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是否一定要滿足小車的質量M遠大于鉤碼的質量m呢?我們可以改變方案進行對比和辨析. 方案1 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細繩繞過輕質滑輪兩端分別與彈簧秤(或力傳感器)、小車相連,平衡摩擦力,記下每次釋放小車后運動過程中彈簧秤(或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F. 分析 小車在重物牽引下做勻加速運動,小車所受的拉力大小保持不變,且等于彈簧秤(或力傳感器)所受拉力,力的大小可直接測得即為彈簧秤(或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F,無需用所掛重物重力替代. 方案2 如圖4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上固定一個盒子,盒子內盛有沙子,平衡摩擦力.沙桶的總質量(包括桶以及桶內沙子質量)記為m,小車的總質量(包括車、盒子及盒內沙子質量)記為M.從盒子中取出一些沙子,裝入沙桶中,稱量并記錄沙桶的總重力mg,將該力視為合外力F,釋放小車,小車對應的加速度a則從打下的紙帶中計算得出.多次改變合外力F的大小,測出相應的加速度. 分析 本實驗方案中,桶內的沙子取自小車中,小車的質量是變化的,但小車和沙桶系統(tǒng)的總質量(M+m)不變.把整個系統(tǒng)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的合外力就等于所懸掛沙桶的重力mg,系統(tǒng)的加速度a=mgM+m,不存在因不滿足“條件”而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所以本方案不必滿足“M遠大于m”的條件. 方案3 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其實驗步驟是:A.按圖示安裝好實驗裝置;B.調節(jié)長木板的傾角,輕推質量為M的小車后,使小車能沿長木板向下做勻速運動;C.取下細繩和砝碼盤,記下砝碼盤和砝碼的質量m;D.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打出一條紙帶,由紙帶求得小車的加速度a;E.重新掛上細繩和砝碼盤,改變砝碼盤中砝碼的質量,重復B-D步驟,求得小車在不同合外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 分析 設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f,細繩中的拉力為T.小車沿長木板向下做勻速運動時有:Mgsinθ=f+T,T=mg;小車加速向下運動時有:Mgsinθ-f=Ma,可得a=mgM.本實驗方案中,小車加速運動時所受合力數(shù)值上等于勻速運動時所掛砝碼盤和砝碼的重力mg,所以不必滿足砝碼和砝碼盤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 通過以上三種變式方案的比較分析,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實驗中需要用牽引物的重力替代細繩對小車 的拉力時,才需要滿足“小車的質量M遠大于鉤碼的質量m”這一條件.通過辨析讓學生對教材實驗原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并進一步開拓了學生思維,達到了提升實驗能力的目的. 仿上例,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把同一套實驗裝置在不同實驗中的應用對比分析;把同一種實驗方法遷移到不同實驗中進行對比.通過遷移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認知能力、實驗分析和探究能力,有效促成物理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在實驗教學中可采取有效策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路拓展,對基本方法和技能進行強化.使學生在聯(lián)想中展開知識,在展開中比較知識,在比較中歸納知識,在歸納中深化知識體系,從而構建有效的實驗知識框架,逐步提升實驗能力,達到發(fā)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