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球
肛提肌以上膿腫是指肛提肌解剖面以上的膿腫,主要包括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直腸后間隙膿腫及直腸粘膜下膿腫[1,2]。臨床上該病紅腫熱痛等典型膿腫的表現不明顯,但存在肛門墜脹感,走路及排便時加重[3]。該疾病臨床表現不明顯,患者往往就醫(yī)不及時,導致病情加重,嚴重者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因此早發(fā)現、早治療,盡早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是治療的關鍵[4]。直腸內掛線是治療肛提肌以上膿腫的新型治療方式,嚴格遵循肛門局部解剖學特點,保護肛門內外括約肌不受損,發(fā)揮掛線優(yōu)勢,既能治療膿腫也能夠保護肛門外觀形態(tài)及功能的完整性[5,6]。本研究選擇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診治的70例肛提肌以上膿腫患者,分別采用切開引流術和直腸內掛線法治療,分析比較兩者之間的療效差異,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診治的70例肛提肌以上膿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33例,女2例,年齡18~65 歲,平均(38.31±12.65)歲;實驗組:男32例,女3例,年齡18~65 歲,平均(37.98±11.86)歲。
1.2 入選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華結直腸肛門外科學》[7]中相關診斷標準;年齡18~80 歲;無肛門手術史,無肛門功能及外形異常;無嚴重心肝腎等疾??;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女性;患泌尿系統(tǒng)結石及前列腺疾??;存在肛門周圍皮膚病等。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化學檢驗及影像學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對照組采用切開掛線術,麻醉后進行肛門皮膚消毒,于肛緣外側2~3cm內口對應處呈放射狀切開,穿過肛提肌至膿腫處,排出膿液,在小切口和內口間切開皮下組織及皮膚,暴露肛管直腸環(huán)肌肉。將中彎血管鉗由肛外切口探入膿腫,經過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和肛提肌等,從內口穿出,將橡皮筋用7 號絲線固定于探針上,拖出探針,用止血鉗將橡皮筋兩端夾緊,將橡皮筋用10 號線結扎固定。實驗組采用直腸內掛線,麻醉后進行肛門皮膚消毒,手指探尋膿腫部位及范圍,尋找正確內口,用小彎鉗刺入原發(fā)性內口,沿著內外括約肌間隙,深刺膿腫方向,進入膿腔。將小彎鉗換成中彎鉗再次進入膿腔,釋放大量膿液,充分引流膿液。將彎鉗深入膿腔頂端,從直腸內壁穿出。將橡皮筋用7 號黑色絲線系上,送入鉗尖,橡皮筋拉出,用之前系有黑線的橡皮筋拉攏固定。橡皮筋余端留置肛門外,方便換藥。
1.5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無效:治療后無任何改變;顯著:治療后癥狀改善,但創(chuàng)面未愈合;治愈:治療后癥狀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記錄兩組治療后復發(fā)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住院費用。記錄兩組發(fā)熱、排尿功能、肛門外觀形態(tài)等;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價睡眠質量,0~21分,分數越高,睡眠越差。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 統(tǒng)計軟件及Excel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圖表處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睡眠質量及住院費用比較 實驗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睡眠質量、總住院費用及日住院費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療效、復發(fā)、發(fā)熱、排尿功能及肛門外觀比較 實驗組排尿功能及肛門外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復發(fā)、發(fā)熱及總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睡眠質量及住院費用比較(±s)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睡眠質量及住院費用比較(±s)
分組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傷口愈合時間(d) 睡眠質量(分) + 總住院費用(元) + 日住院費用(元)對照組 35 47.62±6.33 19.79±6.72 28.98±3.78 12.53±4.32 18189.23±7325.14 983.67±247.78實驗組 35 32.17±5.78 14.67±3.03 25.16±3.12 9.23±4.01 13036.65±2375.31 801.47±176.02 t 10.66 4.11 4.61 3.31 3.96 3.55 P<0.001 + <0.001 + <0.001 + <0.01 + <0.001 + <0.001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術后療效、復發(fā)、發(fā)熱、排尿功能及肛門外觀比較[n(%)]
微創(chuàng)治療是將整體與個體性相結合的治療理念,主要包括微創(chuàng)理念和微創(chuàng)技術[8]。掛線療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外治法,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9]。直腸內掛線法是對傳統(tǒng)中醫(yī)的繼承,也將現代外科微創(chuàng)融入之中,該手術方法嚴格遵循肛門局部解剖學特點,從原發(fā)性內口、中央間隙、內外括約肌間隙依次穿過,最終到達肛提肌以上膿腫,未損傷肛門內外括約肌,對肛門內外括約肌的生理功能進行了保護,并且該手術肛門周圍無引流切口,保證肛門的完整性,能夠減輕患者畏懼心理,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10,11]。
直腸內掛線法具有明顯優(yōu)勢:保證手術根治率,能夠正確尋找內口,徹底清除內口,去除感染源;保證肛門外觀完整性,僅損壞部分內括約肌和直腸內粘膜,避免損害肛門內外括約肌及肛門周圍其他組織結構;手術操作方便,整個過程僅需30min 左右[12]。本研究中,對照組治愈率為85.7%(30/35),復發(fā)率為5.7%(2/35),實驗組治愈率為94.3%(33/35),復發(fā)率為0,兩者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直腸內掛線法在治愈率方面也能夠達到傳統(tǒng)手術方式效果,并且無更高的復發(fā)率。實驗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手術時間縮短,可能原因是對照組需要一期切開,進行止血、保護等操作。實驗組排尿障礙患者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原因是對照組切開過程中會損傷括約肌,引起逼尿肌和括約肌生理功能異常。實驗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原因是對照組對解剖結構損傷更大,較多的組織損傷引發(fā)疼痛,導致睡眠質量較差。另外,實驗組在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傷口愈合時間及肛門外觀等方面也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直腸內掛線法較傳統(tǒng)手術方式更具有優(yōu)勢。
綜上所述,直腸內掛線法治療肛提肌以上膿腫更加安全有效,較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比較,在傷口愈合、術后肛門功能及形態(tài),住院費用等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具有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